《胡適禪宗研究文集》胡適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胡適禪宗研究文集》

【作 者】胡適著
【丛书名】现代世界佛学文库
【页 数】 379
【出版社】 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 , 2013.05
【ISBN号】7-81126-580-4
【价 格】75.00
【分 类】禪宗-文集
【参考文献】 胡適著. 胡適禪宗研究文集. 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3.05.

图书目录:

《胡適禪宗研究文集》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录了胡适先生有关禅宗研究的学术作品,包括各种专着、论文、讲演、札记等。内容包括:《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禅学古史考》、《菏泽大师神会传》等文章。

《胡適禪宗研究文集》内容试读

從譯本裹研究佛教的禪法

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所謂“禪法”是些甚麼東西,應該用敦煌、關中、廬山三處所出的禪經作研究資料:三世紀以前所譯的禪書太簡單了,不能應用。

《坐禪三昧經》說五門對治法,我們用作禪法的綱要,

(1)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

(2)多瞋恚人,慈心法門治。

(3)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

(4)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

(5)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

“等分”二字不明,辭典也沒有說明。細看文義,似是指那些兼有淫欲、瞋恚、愚癡、思覺各病,成分略相等的人。經文又言,“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當教一心念佛三昧”。故知“等分”是兼有以上種種病的重病。

先說“不淨觀”。《禪經》云:

修行愛欲增,應往至塚間,取彼不淨相,還來本處坐。所見諸死

屍,我身亦復然。一心內觀察,如彼塚間相。彼爲我作證,由是得真實。

2胡適禪宗研究文集

已得真實相,不復起邪念。(卷三·第九)

這是很淺近的說法。又如教人觀察:

從足至髮,不淨充滿髮毛爪齒,薄皮厚皮,血肉筋脈骨髓,肝肺心脾腎胃,大腸小腸,屎尿洟唾汗淚,垢蚧膿腦胞膽痰水,微膚脂肪腦膜,身中如是種種不淨。(此名三十六不淨,《三昧經·上》)

不淨觀爲印度宗教的一個發明:其說有粗有細,粗者略如上說:細者分析人身一切骨節,筋脈,九十九萬毛孔,每一毛孔内八萬侵食細蟲,一這樣分析,不是爲生理及醫學,乃是要人了知人身不乾淨,“生死內外,都是不乾淨”。《禪經》云:

五欲亦五壞,隨病而對治:相對真實相,修行正觀察。“色變”若“離散”,“威儀容止减”,“羸朽”及“磨碎”,是名五種壞。此則自身中,無量諸境界;修行正憶念,悉能得自在。

不淨觀有時發生厭患,使可用“淨觀”對治,使人於不淨中看出淨相,“除肉觀骨”,“白骨流光出”,以至於“種種微妙色”,“處處莊嚴現”。《禪經》說:

佛說不淨念,一切諸種子。世尊說貪欲,利入深無底:正受對治藥,當修厭離想。一切餘煩惱,悉能須臾治。(卷三·十一)

次說慈心法門。《修行道地經》云:

從譯本裹研究佛教的禪法3

修行道地建大弘慈,當何行之?

設修行者在於暑熱,求處清凉,然後安隱;在冰寒處,求至溫暖,然後安隱;如饑得食,如渴得飲,如行遠路疲極困甚而得乘車,然後安隱;…執心不亂,所可爱敬,親親恩爱,父母兄弟妻子親屬朋友知藏皆令安隱:一切眾生諸苦惱者,亦復如我身得安隱:十方人民,悉令度脫,身心得安。欲使二親宗族中外悉得安隱。次念凡人等加以慈。普及怨家,無差特心,皆令得度,如我身安。(第六)

此經在别處(第八)說慈有四品:

一曰父母宗親:二日中間之人無大親疏:三日凡人眾庶:四曰護於怨家,仁心具足。

《修行道地經》有《忍辱》及《棄加惡》二品,與“慈心法門”有關,附錄於此:

設使有人撾罵行者,爾時修道當作是觀:所可罵詈,但有音聲:諦惟計之,皆爲空無,適起即减。譬如文字,其名各異,一一計字,無有罵聲。…譬如夷狄異音之人雖來罵我,譬如風響,是聲皆空。(《忍辱品·十三》)

假使行者坐於寂定,人來撾捶,刀杖瓦石以加其身,當作是觀:名色皆空,所捶可捶,悉無所有,本從何生?誰爲瞋者?向何人怒?(《棄加惡品·十四》)

次說思惟法門。思惟是觀因緣。十二因緣之觀省,分爲三步:

4胡適禪宗研究文集

若初習行,當教言:生緣老死,無明緣行:如是思惟,不令外念。若已習行,當教言: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缘取,取缘有: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若久習行,當教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思惟,不令外念。

次說安那般那三昧法門,即數息門。安那(ana)是入息,般那(pana)是出息。亦譯爲安般。《三昧經》也分三步:

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若久習行,數,隨,止,觀,轉觀清淨。

《禪經》分“數,隨,止,觀”四步。上文第一步“數一至十”即是數。第二步“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即是“隨,止”兩步。第三步即是四步合修。羅叉與羅什皆以“止觀”爲一步,而以“還淨”爲最後一步。

數息甚易明,不須細說。“隨”者,《禪經》云:

内外出入息,去則心影隨。…修行出入息,隨到所起處。

原注云:

從譯本裹研究佛教的禪法5

出入息所起處同在臍。

“隨”只是“念與息俱”,跟著氣息,跟到他所到處。“止”者,“止心一處”;《禪經》云:

安止極風處。

原注云:

極上下風際。

“風”即是氣息。“觀”者,《禪經》云:

修行止住已,種種觀察風。

諸書說“觀”,各有長處,不易合在一塊。《修行道地經》云:

修行者已得相隨,爾時當觀,如牧牛者,住在一面,遙視牛食;行者若兹,從初數息,至後究竟,悉當觀察。

此即是“止觀”,近於禪經所謂“止”。《道地經》接著說:

修行者已成於觀,當復還淨:如守門者,坐於門上,觀出入人,皆藏知之:行者如是,繫心鼻頭當觀數息,知其出入。(二十三)

6

胡適禪宗研究文集

此即羅什所謂“轉觀清淨”,即《禪經》所謂“觀”。《禪經》分“止觀”二事甚明白。他說:

修行觀若增,制之令以上。修行若止增,起之令從觀。(第五)

又說:

出息入息時,正觀無常相。息法次第生,輾轉更相因,乃至眾緣

合,起時不暫停:當知和合法,是性速朽减,法從因緣起,性羸故無常;

一切眾緣力,是法乃得生,虚妄無堅固,速起而速减。…修行如是觀,此則決定念。譬如運行天,息變疾於彼。决定無常想,修行趣涅槃…

於息能覺了,具足眾苦相。如是諦思惟,說名爲决定。(第七)

《修行道地經》於《數息品》之外,也另有《觀品》,也是以無常

一念爲主(第二十四)。《觀品》列舉“五十五事”,明“身則本無。”如云:

是身爲聚沫,不可手捉:是身如海,不厭五欲:是身如江,歸於淵海,趣老病死:是身如糞,明智所捐:是身如沙城,疾就磨滅:…

《觀品》又云:

修行者當以四事觀其無常:

一日:所生一切萬物皆歸無常。二日,其所興者無有積聚。三日,

萬物滅盡,亦不耗减。四日,人物悉歸敗壞,亦不盡减。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