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禅解》研究》谢金良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周易禅解》研究》

【作 者】谢金良著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页 数】 328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2006.12
【ISBN号】7-80659-939-8
【价 格】28.00
【分 类】周易(学科: 研究) 周易 佛教(学科: 应用 学科: 周易 学科: 研究) 佛教
【参考文献】 谢金良著. 《周易禅解》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 2006.12.

图书目录:

《《周易禅解》研究》内容提要: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本书对《周易禅解》的成书过程与流传、文本内容与特点、思想来源与蕴涵、思想倾向与创新、思想成就与影响等方面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周易禅解》研究》内容试读

已故当代易学专家黄寿祺教授早在1984年首届中国大陆《周易》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就指出:“我们今天来研究《周易》,应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继往,一是开来。在继往方面,我们应该研究《易》卦的起源和《易》学的发展历史,(除了)《四库提要》所总结的两派六宗之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易》学和道教的关系,佛教的关系,史学的关系,文学的关系,民族学的关系,考古学、文字学的关系,在自然科学方面,它和天文、地理、历算、乐律、兵法、医学各方面都发生过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把它合理的因素好好地继承下来。在开来方面,我们必须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数学、遗传工程学、信息论等等尖端科学好好地沟通起来,做到中西文化的密切结合,开创这一代研究《易》学的新局面。”①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一代易学名家对未来易学研究的远见卓识。回顾前二十年,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在继

①引自《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史料辑集》,张武主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合编。

·2

《周易禅解》研究

往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易》学与道教、佛教之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开拓性进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易》学在继往方面的研究,仍有不少问题值得继续深入加以解决。其中,易学与佛学的关系问题,就是值得研究而又难以深入的问题之一。

易学与佛学都是东方文化的显学,也都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中国,易学源于先秦,流变后世,长盛不衰;佛学发端于古印度,汉代传入中土,历代奉传,发展不绝。东汉以降,本土易学与外来佛学并行于世,同为我国古代学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思想传统影响至深。但是,《周易》是儒家经典,有与佛学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许多基本观点和思想范畴难以融通。所以,易学与佛学这两大学术体系在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联系很不密切。在儒、道、佛逐步融合的趋势下,一些学者才开始注意到这两者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并努力运用各种理论试图加以阐明。尤其是宋明理学和心学的兴盛,促使更多的学者开始作沟通《易》与佛的尝试。在以禅解《易》方面,先是宋人王宗传、杨简开其端,后是明代不断有后继者,以至晚明时期以心学、禅学解《易》之风开始盛行,受其影响,出现了不少沟通易学和佛学相互关系的著作。其中,智旭作于明清之际的《周易禅解》,成为当时学者援儒证佛、引禅解《易》的范本,因此被公认为研究易学与佛学关系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周易禅解》的作者蕅益智旭(1599一1655),是晚明著名的

四大高僧之一。智旭生平著述宏富,但大部分是释解佛经的论著,《周易禅解》是他留下的唯一一部关于《周易》研究的著作。

绪论

展,是从观念开始向理论过渡的,其间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佛学的中国化和易学的多样化是其发生交涉和互动的重要前提,而理学和心学的出现则是其在理论上发生关系的重要基础。从东汉“以易理解佛”到隋唐“以佛理解易”,乃至宋明以来“易与佛互证”,易学与佛学之间的关系若明若暗地交涉了近两千年。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关系史中,彼此的互动促使了各自的变异与发展。虽然一度出现过融通的趋势,但是并没有彻底完成彼此的交通,仍旧在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共同构成中国学术的伟大传统。翻开易学与佛学关系交涉史,从六朝时期东传佛学与本土易学的早期结合,到今天学术界对易佛关系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么一些主要现象,即易学自汉代开始发生变异,至六朝时期,逐渐演变为三大体系:一是以汉代象数学为主的预测学;二是以义理学为主的玄思学;三是以方术学为主的修炼学。佛学自汉末传人中土以后,至六朝时期,已呈现出两大体系:一是小乘禅学,二是大乘禅学。在隋唐以前,通过寻找译经与伪经中的易理思想,探讨玄学潮流中的佛易比较,总结早期佛学家的易学观,我们也只能约略知道一些早期易佛互动的个别史例,如北魏僧人县靖编撰的《提谓波利经》即以易学阴阳五行学说与佛教有关戒律相配而为说。隋唐以来,随着易佛关系的互动与发展,尤其是易学思想与中国化佛学的相互影响,易佛关系日益融通:在佛家方面,如智撷的易佛关系论、李通玄援《易》解《华严》、石头希迁以《易》著《参同契》、云岩县晟著《宝镜三昧》、宗密的易佛会通思想、紫柏真可《解易》对佛易关系的理解,智旭引禅解《易》著《周易禅解》,主要是从佛学的角度来理解易佛关系;在儒家方面,如宋儒杨简《易传》、王宗传《童溪易传》、明

6

《周易禅解》研究

儒心学解《易》派的著作,主要是从易学的角度来理解易佛关系。易佛之间的不断互动,对近代各学派的思想仍有较大影响,如太虚大师对易佛的理解,章太炎比勘易学与唯识,熊十力的新唯识学理论,对易佛关系都有比较成功的研究。随着易学和佛学影响面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明显得到重视。但这两门学问博大精深,使不少学者望而却步,以致难以出现研究的热潮。易学的传统师法门派思想与佛学的浓厚宗教信仰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它们之间的比较与联系。与易佛关系相关的研究材料相当零散稀少,更使有志沟通易佛的学者举步维艰。近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人,尤其是易学和佛学的研究都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个别学者已开始致力于易佛关系课题的研究,如潘雨廷《易与佛教》、释本光《禅与易:周易禅观顿悟指要》、王仲尧《易学与佛教》、夏金华《佛学与易学》等著作都有了初步的学术创获。但从总体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史料的挖掘,还是关系理论的建构,抑或是局部思想的比较融通;更为欠缺的是如何从大文化、大哲学的层面上来解决这一关系的史论问题和价值问题。《周易禅解》的研究,主要是在易佛关系研究的层面上展开的。截至2003年春,《周易禅解》的研究尚无专著问世。回顾历史,我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周易禅解》的研究成果几乎是一片空白,惟独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一书中有《周易禅解》的数百字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易学、佛学、易佛关系等研究的深入,才开始出现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大体而言,这些成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相关著作中的一小部分。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三卷第八章第三节论“明代心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