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集》刘大钧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弘易集》

【作 者】刘大钧著
【丛书名】长江学术文献大系
【页 数】 280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3.09
【ISBN号】978-7-5439-5854-8
【价 格】38.00
【分 类】古代哲学-中国-文集-文化史-古代
【参考文献】 刘大钧著. 弘易集.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09.

图书目录:

《弘易集》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周易研究》发刊词;在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成立暨《周易研究》创刊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等。

《弘易集》内容试读

知至篇

《周易研究》发刊词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周易》,被视为“大道之源”,成为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数千年来,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伦理、艺术、宗教以及自然科学一直持续不断地产生着重大影响,并且自十七世纪以来,更被译成多种文字而走向世界。于是,西方利用东方古老的《周易》启迪出许多新学科、新技术与新理论,并进而将《周易》变成一种方法学,当成决策科学与管理科学加以崇拜,从而使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占据了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但是,这部“致广大而尽精微”、闪烁着我民族智慧之光的著作,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受极“左”思潮影响被视为迷信而被打人冷宫,研《易》者多受迫害,易学成为“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学问。“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易穷则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禁区,带来科学的春天,易学在学术界重新确立了地位,并初步取得可喜的成果:易学机构相继诞生,易学同仁心情舒畅,著书立说,各抒己见,易学研究又“热”起来了。面对“剥极必复”的大好形势,为了巩固易学研究的新成果,加强日益增长的中外易学的交流,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我研究中心克服重重困难,创办我国大陆第一份易学学刊一《周易研究》,并真挚地希望它成为国内外易学同仁研究学术、交流成果的园地。

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自由。在易学研究的方法上,我们主张《周易》与易学史的研究应坚持易理与象数兼顾的原则,并提

倡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综合交叉研究。传统易学研究方法固然有

它的合理“内核”,应在更高层次上展开,但是更应该把现代知识体系作为我们

*本文原载《周易研究》1988年第1期。

長江学炉文献大系·哲学卷

今天易学研究的重要武器,以现代文化学、人类学、释义学等为背景的新的易学易

研究方法有待于我们这代人去探讨与开拓,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在易学研究的内容上,我们主张除注重《周易》经传的研究,易学史的研究及易学文献资料学的研究外,更提倡易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重视易学与现代管理科学及现代预测学等诸多方面的交叉研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代,易学研究只有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相结合,这门“寂寞之学”才能顺应时代脉搏而取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正如朱熹《泛舟》诗2

云: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我们愿借戊辰年改革开放的“春水”,使《周易研究》之舟“中流自在”地驰向未来,驰向世界。

告读者

(三年回顾)

《周易研究》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份易学研究专刊,自1988年初创刊以来,迄今已走过三年的历程,出到了第六期。

三年来,我刊自筹经费,克服种种困难,在学术界友人与广大读者的爱护匡扶下,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在海内外争得了自己应有的声望与影响。

正如三年前我们在本刊发刊辞中所指出的,对于易学的研究,我们主张,传统的易学研究方法,当然应该保留、并在更高层次上展开,而在当代,还应着眼于时代需求而对易学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的全新探讨与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我们在刊物上开设了不同栏目,像“经传研究”“易学史”“易学与考古”“《易》与文化思想”“大众易学”“《易》与自然科学”“信息与资料”等等,特别是“《易》与自然科学”栏目,收到了大量来稿,极受读者欢迎。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讨论,我们试图不断开拓易学探索的新领域,全面探讨《周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阐发易学在我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科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这些初步尝试已在海内外获得了一定的声誉。台湾孔孟学会基金会董事长陈立夫先生曾三次给我刊主编发来信函,对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大陆易学研究方面所起的作用,表达了“至为钦佩”的心情。美国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教授来信称“《周易研究》学刊的创办,是推动易学研究迈出的又一个里程碑”。美国《周易网络》学刊刊载了我刊自创刊号至第四期的全部目录,主编

Smith教授在信中称:“这是一份极有学术价值的刊物,它的创办,意义重大。”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匈牙利著名物理学家、匈中友协创始人之一的Lovas Bela教授,

他几经曲折方由我国驻匈大使馆经钱学森同志将大作《易经中的控制论》转给

我刊负责人,得以在我刊发表。

*本文原载《周易研究》1990年第2期。

3

長江圣炉文献大系·哲学卷

现在,本刊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

馆及巴黎大学图书馆等海外大图书馆列为必藏之刊。

本着“韧”的精神,在不尚虚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三个寒暑就这么逝去了。而今,这份默默耕耘的刊物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吸收国外易学研究成果及扩大国内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方面,已起到了它应起的作用,可以预言:今后,它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年来,由于广大读者的协助与护爱,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

4

走向世界方面,扪心自问,我们对前贤、对子孙,总算是做了一点实事,尽了一点心意,未使时光虚度。

然而,使我们惭愧的是,《易》道广大,作为编者,我们实在才疏学浅,知识领域太窄。在此情况下,编这样一份刊物,未免力不从心,以致在很多方面有负于读者的企盼,有负于学界的厚望,有负于海内外友人的信任与鼓励。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在进德修业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以便把刊物办得更好。

“三”是涵“天”“地”“人”的数字,又是化生万物之数,而“六”乃“兼三才而两之”。我们已在三年中出完了六期,为了易学事业的春华与秋实,今后,这份默默耕耘着的刊物当然还要默默耕耘下去,既默默耕耘着现在,更默默耕耘着未来…

1990年10月

告读者

(五年回顾)

《周易研究》作为海内外易学同仁的共同学术园地,自1988年创办以来,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至去年底出满整十期,依先儒之言,“十”乃成数之极,故借此机会作一简单小结。

1984年夏,在武汉市举行了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国内《周易》学术研讨会”。1987年冬,经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在济南市举行了由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当时风气尚正,这两次会议都经过严肃认真的充分准备,每次会议都有自己明确的讨论主题,只收极低的会务费,与会代表都有两年以上准备论文的充分时间,会议组织者也皆为纯学术研究而发。所以在那两次会议上,特别由济南会议每天的简报中,我们洞察到当代易学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方向,并进而认识到它的方法学意义,预见到必须针对当代易学研究的新特点,对其加以妥善引导与弘扬,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带着这样一种使命感,我们决心创办《周易研究》学刊,并在济南会议上作了宣布。接下来便是艰苦的筹备工作和更为艰苦的筹款工作。正如我们在《周易研究》发刊辞中所指出的那样:在周易研究的方法上,我们切不可割断历史的咽喉,特别是对经文的研究,一定要易理象数兼顾。但作为现代人,我们更要注意到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综合交叉研究。传统的易学研究方法,固然有它合理内核,但我们更应借用诸如现代文化学、人类学、释义学、考古学等现代知识体系,来扩展我们的研究视野,并依衬着当代文化科学的广阔背景与高大天幕,以自己海阔天空的新视角,重新瞻视易学的

伟大境界。凭着对真知的强烈感受,领悟其每一寸泥土和它云层中的每一道罅

隙!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并纠正先儒的某些偏颇与谬误,进而解开易学研究

*本文原载《周易研究》1992年第2期。

5

長江字炉文献大系·哲学卷

2

上的一些千古之谜,使易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与新的阶段。这

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我们理应在不断地探讨与开拓中,扎扎实实甘于寂寞地完成它。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五年来,我们不仅重视《周易》的经传研究,易学史研究,易学文献资料学的研究,更提倡易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特别注意以《周易》解决当代社会重大课题,如《周易》与现代管理学、现代预测学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周易》数术学的研究,也是易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6

分。我们重视其确有新义的研究,但可惜的是,有关这方面确有分量的学术研究文章,实在是太少了。

总之,如同我们在五年前所指出的:在当代,易学研究只有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相结合,这门“寂寞之学”才能顺应时代脉搏的节律而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正是鉴于以上认识,五年来,敝刊克服巨大的经济障碍和其他方面的困难,始终坚持如上学术研究的大方向,绝不受物质功利的诱惑而迎合时尚,保持了

一个学人的学术气节。令我们感到安慰的是,五年来,无论对前贤,对子孙,我们总算做了一点实事,而未使时光虚度。对于目前所谓的“周易热”,本人在《周易研究》1991年第1期“答中新社记者问”中,已宣示了我们的明确态度。总之:

众热众冷,此际宜存主宰。独行独立,其间都见精神。

这就是我刊的态度。

我们经过五年不尚虚华的持续努力,所坚持的办刊原则与方向已取得海内外学人的响应与共识。因而海内外高质量的稿子纷纷寄达,并被台湾学者过誉为“二严之刊”(指办刊严肃、严谨)。成中英教授更明确指出了:“《周易研究》的诞生,也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诞生。”(《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由于我们每期都发表海外学者高质量的论文,故海外学人认为,“从《周易研究》中,我们看到一种中外易学研究的交流与促进”,“打破了大陆易学研究过去闭关自守的研究状况,标志着易学研究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周易研究》其前三年(1988年至1990年)系半年刊,共出六期,去年我刊取得向海内外发行的正式刊号,改为季刊,出四期,共为十期。十期共发表易学论文143篇,计156万字,其中《周易》“经传研究”论文20篇,“易学史”论文22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