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李小成,赵孝悌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

【作 者】李小成,赵孝悌著
【页 数】 415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2020.11
【ISBN号】978-7-5426-7100-4
【价 格】48.00
【分 类】国学-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李小成,赵孝悌著. 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20.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家经典,以儒家为主,反映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内容选取《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部分原著作了导读,从作者、思想和阅读的版本等方面先作以概述,然后对原文作注释、翻译并作总的评析。该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原典进行审视和梳理,对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本书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介绍和导读,对国学涵义和内在文化价值进行了综述性研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为读者了解国学的精华和传统文化的源头及发展脉络提供了指引。

《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内容试读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精神风貌,国学与经学的关系,理解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汲取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国学的界定及其涵义,儒家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参考价值。

2.《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大影响及其在今天所形成的“周易热”。

3.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在当今的现代价值。4,老庄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对今天人们的启迪。

第一节国学与经典

一、国学的界定

“国学”本指古代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

1

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

“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是指学校,“国子”是指贵族子弟。西周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后来又有太学、国子监为首的官学。

作为学术来说,“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学问之总和,起初是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它涵盖了各个学科的所有门类,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学、艺术、考据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或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狭义的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等经典为根基,涵盖了中国古代经学、古代文学和历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就中国而言,国学思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

二、国学的范围和研究对象

国学的范围很难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早先,钱穆在其《国学概论》弁言中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本书特应学校教材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钱穆觉得国学的定义很难下,为教学之方便,姑且用之。他在《国学概论》中章节的编排,就体现了对国学范围和内容的认识,那就说,国学是“二千

2

1绪论

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占

国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传统古籍分类中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列四部及其类别如下:

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

书目如《子夏易传》《周易集解《尚书正义》K东坡书传》《禹贡论》《诗序》

《毛诗正义火诗集传《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

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春秋释例春秋三传辨疑K古文孝经孔

氏传《孝经正义《孝经集传(经典释文》《十三经解诂》《十三经字辨》

《六经图》K孟子正义》《论语义疏》《大学章句》《孟子传》《四书人物考》

《四书大全纂要》(乐书》《乐律全书》《乐原》《尔雅注疏》《方言》《说文解字》《周秦刻石释音《广韵》《集韵》等等。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逸周书》《贞观政要》《东观奏记》《两汉诏令》《名臣经济录》《晏子春秋》《杜工部年谱》《高士传》《两晋南北朝奇谈》《蛮书》《三辅黄图》《元和郡县志》《长安志图》《华阳国志》《水经注》《唐六典》《翰林志》《通典》《文献通考》《西汉会要》《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石经考》《史通》《历朝通略》等等。

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重要书目如:《孔子家语》《盐铁论》《朱子语类》《六韬》

《孙子K司马法K管子《韩子K齐民要术》《野菜谱《农书K黄帝素问》

《外科精义《妇人大全良方》《星经《数学九章》《天学会通》《测量法义》

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

《宅经》K唐开元占经》《古画品录》《宋朝名画评》《书法正传》《考古图》

《茶经》《竹谱K白虎通义》困学纪闻《艺文类聚《事类赋》《册府元龟》

《太平御览K帝王经世图谱《玉海K西京杂记》《世说新语》《大唐新语》

《教坊记K玉泉子》《金华子》《山海经》《阴符经解》《老子注》《庄子注》

《列子《元真子X金刚经水佛祖统纪》等等。

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类”。重要

书目如:《楚辞章句》X楚辞灯》《扬子云集》《陶渊明集》《王子安集》《李

太白集K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文选》《古文

苑《文苑英华火唐文粹火唐文鉴》《乐府诗集K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辑

注《文章缘起》《中山诗话》《四六标准》《江南春词》《文苑春秋》《乐府

原K明文范K文章指南》《桃花源集》《宋文钞》《中原文献》《十种唐诗

选《珠玉词》《花间集》等等。

三、经与经典

何者为经?

圣人之言曰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经,织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丝部》日:“织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然后有纬。”经,就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这是“经”字的本义。要织布先要固定经线,然后纬线才能来回穿梭。由此,“经”训为“常”。《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郭象注:“顺中以为常也。”成玄英疏:“经,常也。”《天道》篇“若昼夜之有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庚桑楚》“原闻卫生之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礼,天之经也。”杜预注云:“经者,道之常。”古人由织布时之竖线引申认为,儒家宣扬的封建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封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证,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它们称为经。后人以“经”为“常”、“常道”,也就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统治者希望通过永恒的“经”,达到封建社会永久存在的目的,这当然是做不到的。

4

“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到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东汉到宋,“经”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于“十三经”。

何谓经典?

经典是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经典是具有特异影响力的作品,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总是潜藏在大脑的记忆中;经典是每一次就像初读一般,每一次都是发现的航径。简言之,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流传的作品或著作。台湾大学的黄俊杰认为:经典必须具有社会政治的内涵,这种特质源于古代中国政教不分;经典必须有其形而上学的内涵,以朱子为代表;经典必须有心性论的内涵,以王阳明的言论为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提到经典,一般指的是儒家的典籍,如《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日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于圣人,载于经典。”这几处所讲的经典指的就是儒家著作。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被奉为统治思想。统治者利用这个精神武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了封建文化,最后也用它来摧残新的民主思想的萌芽,阻止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曾经长时期地习惯于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把它们称为“经”。

其实,把典籍称之为经,最初并不始于儒家著作。我们从《庄子》《国语》等书中看到,先秦时期的经书并非专指儒家著作,例如庄子就把墨子的著作称为《墨经》。以后随着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逐渐把经书限于儒家的重要典籍。特别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朝廷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并且设立了五经博士,从此儒家的思想及其著作便升到唯我独尊的“经典”地位了。

5

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

第二节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一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

发展演变:

“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

经”:西汉以《易K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

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亦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

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X尔雅《孝经》。

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

“经”,和《论语X尔雅X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携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