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百科辞典》张岱年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孔子百科辞典》

【作 者】张岱年主编
【页 数】 889
【出版社】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10.08
【ISBN号】978-7-5326-3053-0
【价 格】98.00
【分 类】孔丘(前551-前479)-生平事迹
【参考文献】 张岱年主编. 孔子百科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孔子百科辞典》内容提要:

本辞典收词3600余条,120余万字。分类编排,全书分为生平事迹、思想体系、典籍文献、弟子后学、历史背景、孔学在先秦乃至近代以来流传、孔学在海外流传等类,每类下又各有许多栏目,如生平事迹中包括称谓封号、祖先亲属、事迹传说、文物遗迹等内容;孔子思想中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教育伦理、史学、逻辑、美学、经济管理、军事、养生等思想;典籍文献中包括六经典籍、论语注本、四书注疏、出土文献等内容。

《孔子百科辞典》内容试读

塞孔子综述

张岱年

孔子(前551一前479)中国春秋末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僑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学仲尼。国做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

孔子名丘,字种尼。取此名字可能与

的后裔。孔子自己也说过:“丘也,殷人

他生前父母褥于尼丘山和他生后形相有

也.”(《礼记·檀弓土》)周武王灭殷后,

关。《史记·孔子世家》记述:纥与颜氏

封殷宗室微子启(子姓)于宋。由微子经

女“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

微钟行、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滑公共。

因名日丘云,字种尼”。

湣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且之子

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

伯高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

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

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

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

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于世。孔子六世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春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宜子访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

鲁,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

别为公族”,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

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

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

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

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

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郡事。”年轻时曾致

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

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

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

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

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

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

生男,病足,复与颜徽再婚,生孔子。

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

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

家》所记为鲁裹公二十二年(《公羊传》、

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毅梁传》记为鲁襄公二十一年),而生月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生日《史记》未记,按《教梁传》所记“十月

凡带上一点“束隋”的,都收为学生。如颜

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

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潮等,

元前551年9月28日生。

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也

2孔子百科辞典

送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

十余名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

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

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

“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

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

化的下移。

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陈。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

过匡地,被围闲五天。解周后原欲过满至

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义瓜分了

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

鲁君的兵赋车权。孔子曾对季氏“八附舞

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

于庭”的膺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

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持

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了离鲁至齐

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了离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了说:“君君,片克,

卫经曹至米。宋司马桓摊欲杀孔了,孔了

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

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了六十岁。其

在大夫陈氏,京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

间”。据《史记》记载:因楚咯土来聘孔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

子,陈、蔡人大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

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

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土死。卫出公欲

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

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

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

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

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

贵,于我如浮云。”

年)冉有如鲁,率车在郎战胜齐军。季康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

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了遂归魯,时孔子

子小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华孔子

年六十八

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同老”,初鲁

中都宰迁间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

哀公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

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

用。孔子晚年致力丁整理文献和继续从

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

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

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

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

著述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而历来传

手段收问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

说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

易传”。

抑制三桓,援引占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

孔子删《诗》说不可信。《论语》两次

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

说“诗一百”,可见《诗经》原来就是一百多

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

篇。孔子可能对《诗》作过整理,并注重诗

相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

教,以《诗》教授其弟子。孔子删《书》说更

各自毁掉了费邑与邱邑。但孟孙氏被家

不可信,但孔子曾对《书》加以编纂。今

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

《尚书》已非孔子所编之原貌。关于礼、

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乐,孔子时都未成书。《周礼》和《礼记》是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棋,恐鲁强而并

战国秦汉间儒家作品。旧说《仪礼》为周

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

公所作,孔子所定,亦不可信。可能是孔

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

子有所「1授,战国儒者加以增益编著,经

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

汉儒编定。孔子订正过古乐,他自已也说

孔子综述3

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止,雅、颐各得其

(《先进》)。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

所。”(《论语·子罕》)至于他与已失传的

之,可谓知矣”(《雍也》)。这将道德(义)

《乐经》有何关系,已无从考证。关于《春

与宗教迷信(鬼神)区别开来,不向宗教信

秋》,孟子、司马迁都认为是孔子所作。近

仰寻求道德根据,而将道德与无神论联系

人颇有怀疑,但亦不易提出有力的反证。

起来,表现了高度的智慧。

孔子晚年研究、传授过《周易》,尽管至今

哲学思想孔子没有多讲天道问题。

许多史学家、易学家仍认为《易大传》表达

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了孔子的思想,但《易大传》确非孔子所

也。”(《公冶长》)但亦并非完全未讲。他

作。《易大传》的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作

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据

品。总之,六经都与孔子有关系。孔子对

《论语·子罕》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

六经都有过研究、整理与传授。孔子对于

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行”、“生”与

整理、保存文化典籍是有贡献的。

“逝”,反映了孔子天道现中包含着辩证法

关于孔子言行的最可靠的资料,是

因素。

《论语》和《左传》中的记载。此外《孟子》

孔子人道观的主要特点是:标仁智以

书中引用的孔子言论,《礼记·檀弓篇》记

统礼乐。孔子强调礼、乐,但是他纳仁人

载的孔子同弟子的对话,也较可靠。

礼,以仁统帅礼乐,使礼乐从属于仁。他

孔子生活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

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初期,是当时“士”阶层的代言人。孔子建

何?”(《八佾》)义说:“礼云礼云,玉帛云

立起一个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思想体系。

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宗教天命观孔子保留了西周以来的

这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仁”的观点在孔

关于天命的信仰。宗教天命思想起源很

子以前即已有了,但是孔子赋予新的含

早,殷代以“天”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殷王

义,并用“”作为他的思想体系中的中心

室以为自己的政权是受自“天命”。殷灭

观念。“仁"”之含义,以“爱人”之训最为简

周兴,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月)提出“天命

明。“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颜

靡常”思想,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

渊》)又以“立人”,“达人”之训最为完备。

转移。孔子继承周公的天命思想,既信仰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天,又强调德。孔子所谓“天”,有时指有

而达人。”(《雍地》)又有“克己复礼为仁”

意志的最高主宰。他说:“君子有三畏:畏

之训,这仍由“立人”、“达人”而来。孔子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

所谓“仁”是有阶级性的,但以仁统礼乐,

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还

含有要求减轻剥剖和压追,爱惜人民

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世者不得与于斯

之意。

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他说:“仁者安

(《子罕》)有时又指广大的自然。他说:

仁,知者利仁。”(《里仁》)他虽以仁者境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局。”(《阳

界较智者为高,但兼重仁、智。他常言“知

货》)可以说孔子所谓“天”是从“主宰之

者不惑,仁者不忧”,认为仁与智是统一

天”到“自然之天”的过渡。

的,仁人君子必须通过“学”达到“智”。他

孔子敬重天命,却怀疑鬼神。他曾

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

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他

在知识论上,孔子思想的特点是“悬

“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强调

生知而重闻见”。关于知识的来源,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提出了“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并认为

4孔子百科辞典

“生而知之”者高于“学而知之”者。他说:

法的,后者则是反辩证法的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闲而

孔子讲中庸,们他又反对“必”、“固”,

学之,又其次也。”(《季氏》)但是孔子没

认为不宜不顾条件而专守某一固定标准

有举出一个人为“生而知之”者,他自称

《论语·子罕》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毋固,毋我”又《宪问》载:“微生亩谓孔子

(《述而》)。他所谓“生而知之“者,不过

H:‘丘何为是牺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

是庞悬一格而已。倒是十分强调“学而知

了白:·非敢为佞也,疾固也。”他又自称

之”。他认为不“好学”,即有“六蔽”之

“尤可无不可”(《微子》)。表明孔子处

患。他自己一生好学不状。他说:“十室

强调要看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伦理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

也。”(《公治长》)

是其伦理思想之根本。孔子把“仁“作为

在提猖“好学”上,孔子注重多闻多

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仁”是关于人我关

见,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

系的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己欲立

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仁”

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多闻阙疑,

的出发点应是承认别人也是人,别人是与

慎言其余,划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自己一样的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

则寡悔。”(《为政》)但他不以闻见为满

远也。”(《阳货》)在此前提下,才能够“能

足,更要求贷通。他对子贡说:“赐也!汝

近取譬”,推已及人,才会承认别人也有独

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

立的意志,独立的人格。

贯之。”(《卫灵公》)主张用一个原则把闻

孔子还提出忠、信、恕、孝、悌、恭、宽、

见的内容贯通起来。

敏、惠等道德规范。从孔子言论巾可以看

孔子重闻见也兼重思索。他说:“学

出诸规范之间的关系:(1)孔子以仁为最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高的道德原则,而其他道德规范都是从属

政》)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提倡在学

于仁的。如《阳货》记“子张问仁于孔子,

习中要“九思”,要举-一反三。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大下,为仁矣:请问

孔子还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他

之。G:恭、宽、信、敏、惠”。(2)孔子以

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而》)他

智者、勇者与仁者并举,足证孔子也重视

认为对待一个人也应“听其言而观其行”

智与勇。他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公治长》)。他主张言,行应该统一。当

者不惧。”(《子罕》)(3)孔子以为“博施

然孔子言“行”,偏重于道德实践。

于民而能济众”为高于仁的“圣”的境界。

孔子非常崇尚中庸。中庸被称为“至

而“圣”是仁与智的统一。“青者子贡问于

德”,是立身处事的最高标准,也是行事的

孔子可:大子圣乎?孔子口:圣则吾不

重要方法。他说:“屮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口:学不

乎?”(《雍也》)他要求君子在处事中,既

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

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他认为“过犹不及”

圣矣”(《孟了·公孙丑上》)(4)孔子提

(《先进》),超过适当的标准,与没有达到

出“中庸”为一种崇高的修养境界。孔子

标准,同样是违背了“中庸”。“中庸”有两

说:“巾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层意思:第一,肯定事物的变化超过一定

矣,”(《维也》)(5)孔子未尝以仁义并

的限度就要转向反面;第二,要求坚守这

举,孔子所谓义只是当然准则之意,还不

个限度,以免转向反面。前者是合乎辩证

是一个具体的道德规范。

孔子综述5

孔子区别了义与利,并把两者对立起

大臣专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特

来。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色。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

(《里仁》)他所谓义指行为必领遵循之原

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则,所谓利指个人私利。他说过:“放于利

出。”(《季氏》)这是一种主张中央集权的

而行,多怨。”(同上)但他并不完全排斥

思想,应该说这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

利,曾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主张,

发展趋势的。孔子主张尊君,但不主张君

他所强调的是“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忘

主个人独裁。鲁定公问:“·一言丧邦,有

义。孔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对后世有

诸?”孔子回答:“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

很大影响,此后历史上出现持续不断的义

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

利之辨。

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

孔子重视道德修养,提出了关于修养

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他反对“言

力法和修养境界的理论。他首先提出“修

莫予违”,也就是反对个人独裁。孔子认

已”之说。在回答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

为人臣事君,要“以道事君”,如按原则事

个君子时,他提出一个从“修己以敬”,到

君行不通,则宁背辞职不干。对人君之过

“修已以安人”,再到“修已以安百姓”的修

失,人臣也应该“勿欺也,而犯之”(《宪

养进程(见《论语·宪问》)。所谓“修

问》),即犯颜直谏。同时,孔子也认为大

己”,即整伤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无

臣不应专权,“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不合乎原则。其具体悠养方法有“志于

(《季氏》)。

道”,“博学”,学思结合,“臼讼”,言行一

孔子称颂周制,但并非认为周制是永

致等。他自述其修养过程说:“普十有五

恒的尽善尽美的,更不是主张“复古”。他

而志于学,三卜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而从心所欲,不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万

逾矩。”(《为政》)强调了道德修养的渐进

世可知也。”(《为政》)认为对于周礼还应

性与自觉性。孔子的最高理想人格为“圣

有所损益。所谓“吾从周”乃是在三代之

人”,其次是“仁人”。他认为“仁”是人人

中取其最近的。孔子“从周”也是相对的。

可以做到的,“有能用力于仁矣乎,吾米见

他还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力不足者”。至于“圣”,必须做到“博施于

乐则韶舞。”(《卫灵公》)可见,对夏、殷也

民而能济众”,那就是尧舜也难以完全

还是有所取的。他还主张士人参政,宣称

做到。

其弟子仲由、端木赐、冉求都有“从政”的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

才能(见《雍也》),并说:“雍也可使南

想的中心内容。他说:“为政以德,壁如北

面。”(同上)这主张显然与西周制度不合。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他认

《礼记》的《礼运》篇有孔子谈论“大

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同”的记载,而“大同”是中国古代最高的

(《颜渊》)要求统治者在道德上作出表率,

政治理想。汉以来不少学者把大同学说

具有深刻的意义。他又说:“道之以政,齐

归于孔子名下,而实际上是战国时期儒家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的思想。

礼,有耻且格。”(《为政》)主张统治者应

法律思想孔子法律思想的基本点是

该以宽厚的态度治理人民,反映了孔子注

以德礼为主,辅之以刑罚。他说:“道之以

重道德在政治上的作用。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主张君主集权而又反对个人独裁和

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道德

6

孔子百科辞典

教化的作用,绝非刑罚所能达到的。孔子

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

又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

(《季氏》),如果做到“均无贫,和无寡,安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无倾”,则四方都会折服。可是孔子也并

(《学而》)当然孔子不是绝对排斥刑罚的

非主张贫困。他在回答冉有问治國设想

作用。他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时,提出过按“庶”、“富”、“教”的顺序安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把礼乐

排政策的设想(见《子路》)。

与刑罚相提并论,肯定两者是互相关联

孔子还提出“薄敛”的主张。他反对

的。他所反对的只是“刑罚不中”而已。

鲁用田赋以增税,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

孔子认为“听讼”只是手段,而使“无

中,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

讼”才是目的。他说:“听讼,吾犹人也。

还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

必也使无讼乎?”(《颜渊》)要做到这-

而》)。在答鲁人问礼之本时说:“礼,与其

点,首先要求统治者正其身。因为“上有

奢也,宁俭。”(《八佾》)这些主张,对于减

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见《孟子·藤文

轻人民的负相,有其积极意义。

公上》所称引),“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重德教而卑农稼。《论语·子

(《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

虽令不从。"(《子路》)其次,要任用正直

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樊迟

的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列

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认为君子

民不服”(《为政》)。再次,要尽量避免凭

“焉用稼”。轻视生产劳动是孔子思想的

“片言”以“折狱”。

严重缺陷。

孔子还反对“不教而诛”,主张事先要

军事思想在孔子心日中,军事也是治

进行教导与告誡。他说:“不教而杀谓之

国所不可忽视的。他认为军事与政治相

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

辅为用,“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

贼。”(《尧日》)此外,孔子还反对公布刑

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他答子

律与提出“父子相隐”的主张,表现了严重

贡问政时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的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

(《颜渊》)虽然按三者的重要性来排列次

经济思想孔子推崇“义以为上”(《阳

序,孔子认为是民信为先,足食次之,足兵

货》),把“道”、“义”与富贵区别开来。他

再其次。但是他并举三者,反映了其认为

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

“足兵”是为政之重要内容之一。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以礼治军,是孔子军事思想的根本之

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又说:“士志

点。据《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孔子曾对

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

言游说:“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治

上)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军而无礼,则“军旅武功失其制”。孔子赞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在作战中以义率勇、见义勇为的精神。

(《述而》)孔子虽然承认衣食为人之必需,

他说:“能执千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

富贵也是人之所欲,但其价值是相对的,

有用矛刺杀齐军,战而胜之。孔子说:“义

而道义才是最高价值。因此,他提倡“君

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子优道不忧贫”(《卫灵公》),赞扬颜回

孔子主张教民习战。他说:“善人教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民七年,亦可以即我矣。”又说:“以不教民

也不改其乐”(《雍也》)。

战,是谓弃之。”(《子路》)孔子以“六艺”

在治理国家时,孔子认为应该“不患

教弟子,其中也包括军事知识。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