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四库提要补正》

【作 者】崔富章著
【页 数】 476
【出版社】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 1990.09
【ISBN号】7-81035-021-8
【价 格】8
【参考文献】 崔富章著. 四库提要补正.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0.09.

图书目录:

《四库提要补正》内容提要:

《四库提要补正》内容试读

经部一易类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

周易正义十卷

【提要】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此书初名《义赞》,后诏改《正义》,然卷端又题曰《兼义》,未喻其故。《序》称十四卷,《唐志》作十八卷,《书录解题》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与王、韩注本同,殆后人从注本合并欤?

【按】孔颖达是书,原本十四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周易正义》十四卷是也。《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为《周易正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复著录孔颖达《正义》十四卷。《提要》称“《唐志》作十八卷”,误。唐写本今不得见。北京馆藏南宋初刻递修本《周易正义》十四卷,单疏本,唐孔颖达撰,清翁方纲跋,傅增湘题跋,每半叶十五行,行廿六、七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记刊工姓名,有王政、王允成、弓成、包端、朱宥、李询、徐高、章字、顾仲等,避宋讳至“构”字,为南宋初临安府复刻本(公元11391151年间)。又藏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周易注疏》十三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清陈鳣题跋,每半叶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孔疏原本十四卷,第一卷为《孔氏八论》(论易之三名,论重卦之人,论三代易名,论卦辞爻辞谁作,论分上下两篇,论夫子十翼,论传易之人,论谁加经字),第二卷《乾》,第三卷《坤》,以迄第十四卷为《说卦》、《序卦》、《杂卦》。宋人或以其一通论《易》义,不在经疏传疏之列,《经籍考》、《馆阁书目》不数之(注疏刻本则标为“卷首”),谓止十三卷,非

。1。

书有缺也。陈振孙《书录解题》因著录作《周易正义》十三卷。而宋人又有析为九卷者,盖将孔疏纳入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之框架内,传本有北京大学藏宋刻元明递修本《周易兼义》九卷,唐孔颖达撰,附《略例》一卷,魏王弼撰,唐邢瑞注,《音义》一卷,唐陆德明撰。每半叶十行,行十

八字,白口间细黑口,单栏。此后元、明间传刻《十三经注疏》(元刻本,明嘉靖间李元阳刻本、万历间北监本、崇祯间毛氏汲古阁刻本),率出《兼义》九卷本。“兼”者,谓兼并王弼、韩康伯之《注》与孔颖达《正义》(疏)而言。《提要》谓“卷端又题日兼义”,则纪胸等汇编《总目》时所见为《周易兼义》九卷(附《略例》、《音义》合一卷),即元、明刊《十三经注疏》本,并非《总目》所标之“内府刊本”即武英殿校刊《周易注疏》

十三卷首一卷本,误认版本,遂生“未喻其故”之惑。

乾隆四年,朱良裘奉救校刊《十三经》,得明文渊阁所藏宋刻《易疏》四册,其中《上经》三十卦厘为五卷,始知孔颖达作疏时已将王弼注《周易》上、下经六卷分为十卷,合之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而十三卷自备。乾隆十二年刊成,卷端题“周易注疏”,十三卷,附朱良裘等《考证》;卷首一卷,载孔氏《八论》,及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周易经传原目》、《周易注解传述人》及《提要》等。《四库全书》即据此刻本缮录,文湖阁库书卷前《提要》亦作“周易注疏十三卷”,与《总目提要》不同。

元、明以来,《兼义》九卷流行,《正义》十四卷、《注疏》十三卷(卷首一卷)流传反稀。《兼义》实后人从王、韩注本合并,与孔书原貌相去甚远,乾隆间《钦定十三经注疏》,黜《兼义》,用《注疏》,殊为有见。库书据以缮写,可谓水到渠成。面纪昀等汇编《总目》之时,竟从《兼义》本修订《提要》,遂与库书不相应,自陷疑惑之中;且“十卷”之数,与《兼义》

2

本亦不符,擅将九卷之外所附《略例》、《音义》,改题卷十,亦目录家所不当取也。文澜阁库书原本佚,今存丁氏补抄本十册,系据李元阳闽刻《十三经注疏》本(《兼义》九卷)缮录,惟卷端改题“《周易注疏》卷一”,次行题“魏王弼注晋韩康伯续注唐孔颖达疏”,又将卷四析为上、下,以应《总目》“十卷”之数。卷前删《略例》、《音义》,而将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及《概论》八段标为“卷首”。璃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俗称小四库)本为《周易注疏》十三卷,依内府刊本缮录。《提要》作于四十年二月,与《总目》本《提要》不同,盖近实录也。

经部二易类二(《四库全书总目》卷二)

了翁易说一卷

【提要】宋陈灌撰。灌,字莹中,了翁其自号也,此本为绍兴中其孙正同所刊。

【按】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了翁易说》-一卷,左司谏延平陈瓘了翁撰。晚年所著也。止解六十四卦,辞旨深晦”。《四库采进书目》载“了翁易说一卷,宋陈藿著,一本”(浙江省第四次吴玉墀家呈送书目),《总目》遂据以著录。然《宋史

·艺文志》作“陈莲了斋易说一卷”,《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了斋易说》一卷,山阴祁氏谵生堂写本。右宋赠谏议大夫延平陈瓘撰”。止解六十四《卦》,不及《爻》、《传》。灌子正同“绍兴十二年知常州,曾刊于官舍,有跋。”文渊阁、文溯阁库书皆题《了斋易说》。今北京馆藏清抄本(周星诒跋)、清道光二十年蒋氏别下斋抄本(许光清校并跋),并题“《了斋易说》一卷”。吴玉墀家藏本即谵生堂写本,《呈送书目》误作

·3

“了翁”,《总目》因之,且由陈正同跋称“刊于官舍”之语,谓即陈正同原刊本,是误而又误矣。

文澜阁库书原本佚,今存丁氏补抄本一册。

周易新讲义十卷

【提要】.宋耿南仲撰。南仲,字希道,开封人,靖康间以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与吴弃议战守之说,力主割地,南渡后迁谪以终。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旧本或题《进周易解义》,疑为侍软宗于东宫时经进之本。

【按】《宋史·艺文志》著录耿南仲《易解义》十卷。《增订

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载“宋福建刊本,题《周易解义》,佳。”今宋、元、明本皆未得见,所存唯清初传抄本耳。检《淅江采集遗书总录》卷一:“《周易讲义》十卷,《宋志》作《解义》。写本,间有缺文。”《总目》据此抄本著录,书名增一“新”字。文渊、文溯、文津三阁库书皆题“周易新讲义六卷”。文澜阁库书原本佚,民国间据文津阁本补抄,《经》文止于《震》卦,亦

六卷,四册。检《四库采进书目》:“《周易新讲义》六卷,宋耿南仲撰,二本”(《两淮商人马裕家呈送书目》)。库书实据此本缮录,卷数遂与《总目》不相应。然两处书名皆采自传抄,当以《宋史·艺文志》著录及宋本原题作“周易解义”为确。

又,晁公武《那斋读书志》卷一:“王介甫《易义》二十卷,龚原注《易》二十卷,耿南仲注《易》二十卷。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复有龚原、耿南仲注《易》,三书偕行于场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王安石《易解》十四卷,龚原《易讲义》

十卷。原,嘉祐八年进士,初以经学为王安石引用,元符后入党

4

籍。《宋史·艺文志》著录王安石《易解》十四卷;龚原《续解易义》十七卷,又《易传》十卷;耿南仲《易解义》十卷。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六亦著录。是元时三家之书并存于世。王氏《易解》今未见传本,耿氏《易解义》收入《四库》,龚氏《易讲义》(即《易传》)、《续解易义》两书,朱彝尊《经义考》称“未见”。《四库采进书目》未见著录,馆臣亦未之见。然《总目》编成不久,日人林衡辑《佚存丛书》,于文化五年(公元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活字排印龚原《周易新讲义》

十卷(即《易讲义》、《易传》),首邹浩序,次龚原《进周易新讲义序》,末附天瀑山人《跋》:“《周易新讲义》十卷,宋龚原撰。原,字深甫,又作深之,遂昌人,官至宝文阁待制。《宋志》著龚原《易传》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卷数同。晁公武《读书志》则作二十卷,‘二”字疑羡。晁《志》有云‘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复有龚原、耿南仲注《易》,偕行于场屋。’斯知当时盛传于世矣。若李衡《义海撮要》、赵汝楳《筮宗》、李简《学易记》、熊良弼《本义集成》、董季真《会通》,往往援引龚说,互有出入,而又载今本不载之说。按,《宋志》又著龚原《续易义》十七卷,则其各书所援引而今本不载者,或当出于《续义》,此其书在元时并存焉。若永乐《大全》所载则皆袭《会通》,康熙《折衷》,亦似非从原书拣出。及于查《文渊阁书目》无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亦注为‘未见’,乾隆《四库总目》独录耿南仲《讲义》,而不录斯编,则其为失传,意当无疑焉。《本传》云:安石改学校法,引原自助,原亦为尽力。其后司马光召与语,讥切王氏,原反复辨排,不少衷。光叹曰:‘王氏习气尚尔耶!’龟山杨氏日:‘深父说《易》,元无所见,一生用功都无是处。’果然,其人与书,无足贵重也。但以宋代古籍,存世颇希,残简零编,尚可葆爱,况一家完帙,亦可据以证王学一派,

·5

则在好古家,或所不废,因较以付活版。文化五年夏四月,天瀑山人识。”此版后又辑入《天瀑山人六种》中,浙江馆并藏之。与此相先后,阮元在浙江购得抄本十卷十册,并撰写《提要》一篇,进呈内府,民国二十三年编《故宫善本书目·宛委别藏书目》仍见著录(今存北京图书馆)。龚原,王安石及门弟子,系王学一派的主要人物,不仅早于耿南仲,影响亦远过之,陆心源《爾宋楼藏书志》曾详为著录,以补《四库》之缺,亦订《总目》之失,兹不详录矣。

易小传六卷

【提要】宋沈该撰。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该又有《系辞补注》十余则,附于卷末。今本无之,盖已久佚矣。

【按】今上海馆藏《易小传》六卷,附《系辞补注》一卷,宋沈该撰,明祁氏澹生堂抄本,清沈复粲跋,张均衡跋,是为全本,可补库书之缺。

文满阁库书六册,原本存二册(卷二上、下,卷六上、下)余为丁氏补抄本。

经部三易类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

周易窥余十五卷

【提要】宋郑刚中撰。虽其人因秦桧以进身,依附和议,捐弃旧疆,颇不见满于公论,然阐发经义,则具有理解,要为说《易》家所不废也。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