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版书叙录》李致忠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宋版书叙录》

【作 者】李致忠著
【页 数】 365
【出版社】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1994.06
【ISBN号】7-5013-1134-X
【价 格】16
【分 类】古籍-版本学(地点: 中国 年代: 两宋时代) 版本学-古籍(地点: 中国 年代: 两宋时代)
【参考文献】 李致忠著. 宋版书叙录.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4.06.

《宋版书叙录》内容提要:

宋版书无论在学津讨源上,在版本探始上,还是在书史坐标、装祯艺术、书品风格上,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本书通过对宋版书及流传的介绍,力争将这些宋 版书的本来状况反映给学林士子,为他们各自的专业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材料。

《宋版书叙录》内容试读

《周易》九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陆德明释文,《略例》一卷唐邢铸注。宋刻本。董其昌、文嘉、文震孟、文从简、秦蕙田跋。每半叶十二行,行廿一二字不等,注文双行,行廿八字,白口,左右双边。

王弼,字辅嗣,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生于魏黄初七年(226),卒于魏正始十年(249),享年二十四岁。可谓英年早逝,年少才高。曾任尚书郎。好谈儒、道,与何晏、夏候玄同开玄学清淡之风,世称“正始之音”。他认为道是无之称。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道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更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之有出于自然之无。以援老入儒的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进行辩护。也就是说,他以新的玄学代替了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便是以这种哲学思想加以铨释的。故偏重哲理的阐述,而一扫汉代经学章句的烦琐之风,为《周易》的训释辟一新径。

今其书《周易上经乾传》第一,《周易上经泰传》第二多《周易上经噬嗑传》第三《周易下经咸传》第四“周易下经夹传》第五《周易下经丰传》第六,《明彖》之下题,均署王弼注。《周易系辞上第七,《周易系辞卷第八:《周易说卦》第九之下题,均署韩康伯注。《周易略例并序》之下题,署唐四门助教邢踌注。三者合一,凡为十卷。按《隋书经籍志,将王、韩之《易》注分别著录,〈易》注作六卷、《略例作卷、《系辞》注作三卷,总共为十卷。考王俭《七志》(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征引),已称王弼易》注为十卷,则并王、韩之书为一书,其来久矣。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自郑玄传费直之学,始析《易传)以附经。至王弼又更定之。说者谓郑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郑氏

1

弼所更定,非郑氏之旧也。每卷所题乾传第一、泰传第二、噬嗑传第三、咸传第四、夹传第五、丰传第六,各以卷首第一卦为名。据王应麟《王海》,此目亦弼增标。盖因毛氏《诗传》之体例。…其《略例>之注,为唐邢铸撰。玮里籍无考,其结衔称四门助教。案《唐书·王供传》称为鸿胪少卿邢璘。于子锌以谋反诛,则终于鸩胪少卿也。《太平广记》载其奉使新罗,贼杀贾客百余人,掠其珍货贡于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则至今附弼书以行。…平心而论,阑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人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之学术渊源,单行合并及圳解得失,叙述得清清楚楚。使人一看了然在目,受益在心。

王、韩注《易》在宋代究竟有过多少版本,已无法详细稽考,仅就所知,大概有过宋刻十行本;有抚州公使库刻群经本;还有前人误解的岳氏荆溪家塾刻群经本。这些版本恐都不如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个宋刻十二行本。

此本在明代曾先后在文嘉、董其昌、文震孟、文从简谐名家所收藏,迄今书中有上述诸君题记可证。一日:“万历康辰三月二日文嘉阅,”一日:“天启七年丁卯岁三月六日董其昌观于顽仙班,”-日:“崇祯壬申午日黄子羽携过背瑶屿,与张异度同观,去先叔祖文水翁题识时已五十二年矣。震孟。”一日,“崇祯甲戌阳月过跌影斋,焚香观。陆孟凫、曹孟林、葛君常在座。文从简。”万历庚度,即万历八年(1580)。天启七年(1627)。崇祯壬申,即崇祯五年(1632)。祟祯甲戌,即崇祯七年(1634)。就是说,文嘉在万历八年已阅藏此书,并写下了一句题记。四十七年后,即天启七年又由董其昌阅藏,也写下了一句题记。又过五年,即崇祯壬申五年,文嘉侄孙文震孟亦阅此书于青瑶屿,并写下了与张异度同观的题记。而这

一年距文嘉阅藏此书并写下题记的万历(八年庚辰1580),刚好为

2

五十二年。所以文震孟与张异度同观此书时,说“去先叔祖文水翁题识时已五十二年矣。”

文嘉、董其昌、文震孟、文从简,都是明代以工书画而享誉海内的人。他们递藏此书,并撰写题记,说明他们对此书是很珍重的。推其原因,绝们并非好古佞宋,很可能因为此书在字体上有值得他们鉴赏的地方。

此本为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二字不等,小字双行,行二十

八字,白口,左右双边。这种行款版式,与通常所见宋版书并无特殊的地方。然版口土方未镌本版大小字数,下方亦未镌刊工姓名。这就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宋版书了。皮纸印造,楮墨精良。字体似手写,结构稍显松散,笔势清瘦。整个看去颇有些瘦金书的味道,与宋代浙刻、蜀刻、闽刻及江西刻本均不相类。文、董辈对此本特殊垂背,说不定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明末清初,此书归入毛氏汲古阁,以其钤有“甲”、“宋本”、“毛”、普”、“笔氏子普”、“汲古主人”等印记可证。从汲古阁散出后,又归入徐氏传是楼,以其钤有“徐健巷”、“乾学”等印记可证。从传是楼散出后,又归入秦氏味经窝。味经窝是秦蕙田的藏书楼。素激田字树峰,清代前期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南书房行走,累迁礼部侍郎,官至工部尚书,署刑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1758),调刑部尚书,仍兼领工部,加太子太保。蕙田通经能文,尤精子三礼,撰五礼通考》。又好治《易》及音韵律吕算数之学,皆有著述。大概就是因为他又好治《易》,故此本《易》注便又由徐氏传是楼辗转归入案氏味经窝。以其钤有“味经窝藏书记”“蕙田之印”等印记可证。

秦蕙田生活的时代,正是乾嘉考据学兴起的时代。受此期学术风气影响及考据学的需要,一般文人学者都广收博采、搜集异本。秦蕙田也毫不例外。他为了治(易而不能不搜集《易经》的各种珍本、善本,此宋刊王、韩注《易》便是他搜集到的珍贵版本之

一。大概是在他得获此本的同年九月以前,写下了一道简短但又饱含感情和珍爱的跋文。称:“此真北宋佳本,人世存者尠矣,宜董、文诸公钦爱而珍异之。吾家世有旧刻,久多散佚。此书得之王峰徐氏,吉光片羽,为味经窝藏书第一,子子孙孙其善守之。乾隆二

十九年岁在甲申味秦蕙田识。”秦蕙田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九月,盖得到此本还未来得及深入研究,便与世长辞了。因而这道跋文也就未写出水平,连版本也鉴定错了。践文首句,开宗明义便说:“此真北宋佳本”,这就底定了他这道跋文的基调,誉之为“吉光片羽,为味经窝藏书第一。”其实此书根本不是北宋刻本,而是刻于南宋孝宋之世。

书中凡遇玄、殷、匡、筐、恒、贞、徵、懲、構、遘、媾、慎等字、皆缺末笔,为字未成,以示避讳。其中“玄”字有避有不避。玄殷、匡、筐、恒、贞、徵、懲等字缺笔,避的是北宋诸帝及其祖上的庙讳,这是宋代刻书的通例,于版本考定并不能提供直接证据。構.遘、媾等字缺笔,避的是南宋初帝赵构的名讳,已能证明此本绝非北宋镌雕,而开版已人南宋了。再考卷一“慎不舍也”中的“慎”字,卷六“以慎辨物”中的“慎”字;卷七“慎之至也”、“慎斯术也”中的“慎”字,均缺未笔,表明南宋孝宗赵脊的嫌名也在回避之例。而光宗赵惇的嫌名则不行回避。如敦、惇等字皆不缺笔。说明此书之刻尚未到光宗之世。因此可以结论,此书之刻必在孝宗之世的二十余年中。宋室南渡,出现中兴状况,大约在高宗绍兴十年(1140),至孝宗淳熙末年(1189)这四十余年中。官私刻书出现盛况,亦在此期。迄今存世的宋版书中,相当的比例是刻在这个时候。此本刻在孝宗之世,亦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秦蕙田以达官显贵的身份,以专于治《易》、饱学之士的名气,居然单凭眼力,靠观察纸墨行款的望气办法,就说此书“真北宋佳本”,实属无稻之谈,不堪为据。

秦蕙田死后,他的子孙未能善守,故此书又辗转收归汪士钟珍藏。以其钤有“汪印世钟”、“阆原又用”等印记可证。汪士钟字阆

4

源,清长洲人。藏书甚富,凡于有版以来之官私刊本支流派别,心开目瞭,遇则能名。且仰取俯拾,兼收并蓄,挥斥多金,曾不厌倦,以故那中有名秘籍搜求略遍。远近风闻,而挟册趋门者朝夕相继。如是者累年,故其所戴宋、元本书,既精且博,海内好古敏求之士未能或之先也。此宋本王弼《易》注,当即在这时归人汪氏艺芸书舍。然汪氏藏书好景不长,早在咸丰六年(庚申1860)以前已开始散佚,兵灾以后,遂荡然无存。故此宋本王弼《易》注,便又辗转归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以其钤有“瞿氏鉴藏金石记”、“铁琴铜剑楼”、“绍基秘笈”、“瞿印秉清”等印记可证。且于《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

一予以著录,称“《周易》十卷,宋刊本。《经》九卷,《略例一卷,通为十卷,与晁氏《郡斋读书志》合。分卷与陆氏《释文》、开成石经》、《相台岳氏本》合。九卷中分序卦第十、杂卦第十一,为子卷,亦并合。卷一首行题‘上经乾传第-’,下夹注释文周代名也云云,至次行止。三行题王弼注。四行题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附。卷二以下无唐国子至释文附二行。《系辞以下题韩康伯注。每半叶十二行,行廿一、廿二字不等,注文双行,行廿八字。宋讳殷、匡、筐、恒、贞、微、懲、構、媾、遘、慎等字皆缺笔,而敦字不缺,盖孝宗时刻本也。其经文之异于通行本者(略)…。经惟

这段提要大体是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该本的自然描述,今以原书核对,瞿氏描述可称简谁且详。所谓“与晁氏《郡斋读书志》合,”指的是此本与晁公武

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