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杨小微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学论》

【作 者】杨小微著
【丛书名】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
【页 数】 505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9.03
【ISBN号】978-7-107-33357-6
【价 格】58.00
【分 类】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杨小微著. 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学论》内容提要:

本丛书是新中国第一套尝试以系统结构编写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研究从书,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组编,瞿葆奎、吕达任正、副主编,各卷作者均为教育学相关分支学科专家。它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力求全面反映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并体现新的学术见解,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本丛书以其鲜明的学术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反复再版重印。其中不少分卷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海外一些出版机构已经购买部分分卷版权。

《教学论》内容试读

导言教学论的存在意义

如果说多少年前教学论还只是在一种“抽象不如教育学原理、具体不如学科教学论”的自怨自艾中,隐隐约约为自己的学科地位担忧的话,那么今天它已经能明显地感到一种“存在危机”。来自课程论和教育技术学的两大研究热潮似乎“占领”或“遮蔽”了曾经是专属于教学论的研究领地。一时间,教学论圈子内外都对教学论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显然,教学论的存在意义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凡认为教学论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或者已有别的学科在研究同样的问题,或者在别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找不到对应的学科名称或研究领域,因而也就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从而主张把教学论取消或使其从属于其他学科的观点,均可称为“非教学论”主张。这些主张由来已久,近年来特别引起关注和争论的观点:一是教学论应否从属于课程论;二是教育技术学能否代替教学论;三是外国有没有教学论。

2教学论

一、教学论从属于课程论吗

正像认为课程论从属于教学论的观点那样,认为教学论应从属于课程论的观点也由来已久。举国关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使大课程观由言说走向行动。所谓“大课程观”,是针对以夸美纽斯(J.Comenius)为代表的“大教学观”提出来的。大课程观认为,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隐性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持大课程观的论者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分立的学科状况与课程和教学密不可分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一矛盾作为内部动力必然要推动这两个学科的结构演变与更新。历史的发展线索告诉我们,这样演变与更新的结果,必然是创建以大课程观为核心的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大课程论。”①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声势日渐浩大,大课程观已不仅仅表现为学术界的学科归属之争,而开始由纯粹的言说走向具体的行动。教学仅仅成为课程的实施,实施中教学又被窄化为“学习方式”,某种学习方式一旦被认为重要(如研究性学习),就立即被当作某

一门课程。似乎一切都只能用课程的目光加以审视,一切原来用“教学”加以指称的,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应当“时髦地”改为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评价。似乎学校里的

一切都消失在课程论的视野中。

在2001年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上,对于是用课程论去“整合”

①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一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载《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5期。

导言教学论的存在意义13

教学论(说得直白点是“吃掉”教学论),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一“大教学论”,抑或课程论、教学论都有权利存在最好是并存共生,大家议论纷纷。但有一点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这关系到教学论存在的合理性这一根本问题。“非教学论”的观点和行为,

一方面在认识上反映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教与学的统

一的要求,在实践上反映出教学正面临着从知识性教学向发展性教学的转换;另一方面又泛化课程的概念和忽视教学论学科发展逻辑的基本事实,既不利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论和学习论的发展。①

二、教学设计能取代教学论吗

教学设计的问题一直是由教育技术学这个与教学论同属教育学

二级学科的领域来关注的,只是偶尔从理论上与教学论发生一点“瓜葛”(如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近些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教学论的研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另

一方面,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目光也从媒体技术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扩展到用系统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二者相互走近的同时,争论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核心的一个争论就是:教学技术能替代教学论吗?

肯定的回答认为,美国没有综述教学问题的“教学论”,新中国建立后学习苏联,接受了凯洛夫(I.KaiipoB)教育学中“四大块”之一的“教学论”这一传统,以后又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

①胡定荣:《21世纪中国教学论发展的问题与走向》,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教学论

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论。美国既无教学论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支柱,就使“教学设计”应运而生,又由于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要考虑教学目的、条件、方法及评价,这就必然导致美国的“教学设计”与我国的教学论内容重复。因此,两者可以相互替代,没有必要专门从事教学技术学的研究。①

反驳者说,教学论和教学设计二者的研究对象完全不同,学科层次也不同(教学论属于较理论层次的学科,而教学设计在学科层次上要比教学论低一级)。虽然二者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例如,二者都是为了优化学习,二者都要涉及各个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但由于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不同,所以,不可以将二者相互混同②

还有意见认为,从学科性质上看,美国的教学设计和我国的教学论关注、研究和解决的都是教学问题,所以,其学科性质是相同的。从研究对象和范围看,美国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其工作范围包括设计范畴、开发范畴、利用范畴、管理范畴、评价范畴五个方面。我国的教学论是以教学问题(或教学要素)为单元组成其学科理论体系,而美国的教学设计则是以对教学的操作或应用(如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为单元组成其理论体系;教学论注重理论和应用性的探讨,而对教学的操作和实用性研究尚有欠缺,教学设计则相反;教学论还要探讨教学原则、教学艺术等问题,而教学设计目前尚未涉及这些内容;教学论注重对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研究,但偏重教育者,而教学设计则偏重学习者。接着,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两种学科尽管有上述相同与区别,但并

①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载《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②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一与李秉德先生商榷》,载《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导言教学论的存在意义「5

不能回答上述问题,因为研究目的视角才真正决定两者是否可以相互取代。事实上,虽然早期美国教学设计是从教学媒体和技术的角度切入,研究教学问题,但目前却已成为全方位研究和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问题的一门学科,与教学论的研究视角几乎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美国的教学设计引入,难免发生两个相似学科之间的“撞车”现象。因此,我们无须模仿美国,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所要研究的问题。①

三、国外有没有教学论

一门学科是否成立,有不少人以能否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找到“知音”一相应名称的学科作为标准(至少是标准之一)。众所周知,苏联是有教学论的。苏联的教学论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教学论研究。不过,由于多种原因,苏联的教学论已少受关注了。当今世界中最强势的国家是美国,于是许多人转而关注“美国有没有教学论”。

有论者说,美国许多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设有课程与教学系,这些系开出的课程中,有课程论而无欧洲“didactics'”意义上的“教学论”。“课程论”这个学科包括的内容很广,也有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等,但是没有综述“教学”问题的“教学论”。②

此说招来众多的反驳。反驳的主要论据如下。其一,从美国所使用的“教学论”术语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界曾经使用过的、与教学论有关的名词术语有许多,如“instructionaltheory'”“instructional theories”“theory of instruction”“theories

①李康:《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载《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②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载《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6

【教学论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