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能》张凌洋,张学敏,谢欧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课堂教学技能》

【作 者】张凌洋,张学敏,谢欧编
【丛书名】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学系列教材
【页 数】 337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2021.07
【ISBN号】978-7-5697-0868-4
【价 格】58.00
【分 类】课堂教学-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张凌洋,张学敏,谢欧编. 课堂教学技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21.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课堂教学技能》内容提要:

结合现代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新理念,立足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基于学生“学”的立场和教师“教”的立场,将内容分为九章。第一章着重介绍了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技能的一般理论;第二章探讨了基于教师教学素养的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体态、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学管理等四个方面;第三章为基于设计层面的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分析技能、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以及教学策略的设计技能;第四章为基于环节层面的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的导入、过渡和结课;第五章为基于方法层面的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技能、课堂问答技能与课堂演示技能;第六章为基于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技能,着重介绍了实验课、活动课、探究课三种较为常见的课型的基本技能;第七章为基于教学测评的课堂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第八章为基于现代技术的课堂教学技能,重点讲解了多媒体教学技能、微课、慕课与网络直播教学技能;第九章为课堂教学艺术,着重讲解了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表征形式以及教师如何形成自身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类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的参考读物。

《课堂教学技能》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体现形式和中心工作。自班级教学制产生以来,学校救育中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工作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其课堂教学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在现代教师教育领域,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受到了更高的关注。现代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本章着重介绍了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技能的一般理论,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对课堂教学技能形成初步认识,为后续的系统学习莫定基础」

e

Paa Grund

·002·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中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1)班级救学制;(2)课堂教学过程;(3)课堂救学技能

熟悉:(1)课堂教学技能三个层面的含义;(2)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分类;(3)课堂教学技能的主要特点;(4)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5)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引导学习者对课堂教学技能形成初步认识教学关键:激发学习者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学习兴趣

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课堂教学一般理论

课堂教学过程基本理论

绪论

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概念课堂教学技能的特点

课堂教学技能概述

本书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分类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

图1-1本章基本框架

第一节课堂教学一般理论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完成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学从产生到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是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文化生活贫乏,教育活动没有从劳动

第一章绪论·003·

中独立出来,没有出现专门的教学场所和专职的教学人员。当时,教育活动主要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其年轻

一代一方面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对成人的模仿来学习,另一方面也靠成年人传授知识和劳动技能来学习。最初的教学形式是父母教子,师傅带徒,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生产、生活的经验。因此,在原始社会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组织形式。

奴隶社会由于大规模地利用奴隶劳动,开始使用铁器等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科学、文化、艺术也有较大发展,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教育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学校这样的专门教育机构。古代世界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古埃及、古希腊等国的学校已开始使用个别教学的形式。个别教学的特征是学习年限、教学时间不定,教学不分年级、不分学科。

中国的个别教学出现较早,持续的时间较长。中国的私学大师孔子首开个别教学之风,他办学规模较大,学生众多。这些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没有明确的学习年限,而且来去自由。但“夫子教学,各因其材各施其教”,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施以个别教学。学生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

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等文明古国的学校也盛行个别教学,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是著名的私学大师。当时设立的各种学园,也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授课。

随着封建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受教育者的人数和范围不断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学校教育内容的增多,促使学校必须改变低效率的个别教学形式,寻求一种较高效率的教学形式。加之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解决了师生统一教材的问题。于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班组教学开始兴起。班组教学存在于我国的宋、元、明、清各代书院和各类官学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于欧洲中世纪末期的学校教育中。其基本特点是:教师同时教一组学生;由数名教师分工负责班组的教学工作:班组学生有某些共同活动:学生学习的课程有一定的顺序。在这种班组教学组织形式中,集体学习已占一定的比例,分科教学也具雏形,课程、修业年限也初步确定。因此,班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向班级教学制过渡的中间环节,为班级教学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班级教学制(或称课堂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班级教学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它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为各国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提供了较有效的形式。班级教学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知识水平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

·004·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并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也称作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制是西方各国在教育实践中基于班组教学形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总结了当时的教育实践经验,在《大教学论》中从理论上对班级教学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从而确定了班级教学制的轮廓。其主要表现在:(1)确立了学年的概念:(2)确立了招生和毕业时间:(3)规定了上课和休息时间:(4)规定了每节课的要求和教学方法:(5)确立了班级组织;(6)将课堂教学分为提问考查已学知识、讲解学习新教材并练习巩固两个环节。总之,夸美纽斯对班级教学制进行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和空间、统一教学要求的研究,后经各国教育实践,班级教学制(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在夸美纽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班级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从而使课堂教学基本定型。他从统觉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阶段,把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教学与心理的有机结合。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后继者将其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五个阶段,被称为“五阶段教学法”。这在欧美及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运用,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在我国,京师同文馆(1862年成立)最早采用班级教学。“癸卯学制”对其加以肯定,并在全国推行。

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经验,后来遭到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批判。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培养新型人才和新型劳动者。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力图在方法上改造传统教育,提出“儿童中心”和“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杜威所要求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而不是静坐在课堂中听教师系统讲授。后来出现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一些注重学生兴趣、追求教学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杜威及其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主张,对于改变传统班级教学中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片面强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否定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类的知识不仅在原有学科领域里越来越丰富,而且新的知识领域不断被开拓。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学校教育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先后多次进行教育改革,其中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是一个重要内容。苏联基本上坚持和发展了班级教学:西方国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推陈出新,对教学的个别化形式做出大胆

第一章绪论·005·

尝试,先后出现了分组教学制、不分级制、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制)、活动课时制开发教学、小队教学、程序教学、选科制等新的教学形式。总的看来,世界各国教学组织形式正向着多元化、综合化、个别化发展,而班级教学以其能够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的优势,在许多国家仍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基本上坚持了班级教学制,虽然在此期间我国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复式教学和现场教学颇有研究,同时在个别教学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班级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占主导地位。

二、课堂教学过程基本理论

课堂教学过程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过程,是课堂教学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的逻辑安排,是课堂教学活动在单位时间内展开的步骤、阶段和环节。从人类教育实践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课堂教学过程阶段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大范型:一是以传递知识经验为特征;另一种是以探究启发、解决问题为特征其中,第一种是这一发展进程中的主流。之后,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诸如着眼于探究创造的阶段理论、着眼于信息加工的阶段理论和着眼于情意交往的阶段理论等。

(一)知识传递型的课堂教学阶段理论

在人类教学活动历史中,西方的昆体良(约公元35一95年)首先提出了“模仿一理论一练习”这样三个顺序递进的教学阶段理论。到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夸美纽斯以其遵循自然、重视直观的教学主张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感觉一记忆一理解一判断”教学阶段理论。他认为,接受知识必须从感觉开始,通过想象达到记忆,然后再通过归纳个别去理解一般,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使知识得以牢固掌握。直到赫尔巴特提出“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教学阶段理论,西方教学过程阶段理论才日臻完善。后来,席勒(1817一1882年)将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阶段中的“明了”细分为分析和综合。莱因(1847一1882年)将教学的过程和顺序固定为“准备一呈现一联想一概括一应用”五个步骤,即所谓“赫尔巴特派五阶段”理论。这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师们广泛接受,成为一套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莫里逊(1875一1945年)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单元设计”教学理论,其课堂教学过程是“试探一提示一类比一组织一记诵”五个阶段,与“赫尔巴特派五阶段”理论大致相同。

19世纪中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根据其对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强调教学必须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儿童在教师领导下观察事物或现象,从而构成一般概念;第二阶段是儿童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概括和巩固。

·006·课堂教学技能(第3版)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教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纷纷提出了有关课堂教学过程阶段的理论。其中,以凯洛夫(N.A.Kaiipob)提出的“组织教学一检查家庭作业一告诉新课题目和目的一讲述新教材一巩固新教材一布置家庭作业”教学过程的模式影响最大,该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可以说,我国至今也尚未完全摆脱这种影响。

(二)探究启发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理论

上述知识经验传递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理论对世界教育发展影响至深,但是,在东西方教学过程阶段理论中也同时迸发出探究启发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理论的火花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等都曾对探究启发型教学过程理论提出过独到的见解。《礼记·学记》中也有“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精辟的论述。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所反映的正是他在对话、讨论或辩论中启迪心智、引发真理的教学理论。

如果说知识传递型教学过程理论由赫尔巴特得以基本确立,那么,探究启发型教学过程阶段理论的形成则始于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对“传统教育”集大成者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提出了强烈的抨击。其“思维五步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是:(1)学生必须感到困难,最好是他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感到困难,这样,就产生了使活动继续下去的问题。(2)学生一旦遇到了问题,他就必须加以探究并努力解决问题。(3)在彻底地调查和分析了情境之后,学生就要搜集资料,以明确怎样使自己开始时的活动得以重新继续下去,或者将其改造成一种更合适的形式。(4)学生将根据假设从自己的资料中推出相关的含义。(5)学生把看来最能达到目的的假设付诸实践,并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这是与“赫尔巴特派五阶段理论”大相径庭的。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明显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强调的是问题解决的结果的确定性:而杜威的主张则是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学生从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过程阶段展开的结果的不确定性。

(三)着眼于情意交往的课堂教学过程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着眼于知识传递的课堂教学过程理论继续得到完善,并且仍强有力地影响着课堂教学实践,但是,教学过程阶段理论的发展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色。这种多样性的发展可以归纳为着眼于探究创造、信息加工及情意交往三个方面。前两者与知识传递型和探究启发型虽然着眼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主要关心的是教学中的认知层面。美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者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提出了着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