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课堂教学研究》魏义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STR课堂教学研究》
- 【作 者】魏义华著
- 【页 数】 175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21.07
- 【ISBN号】978-7-216-10243-8
- 【价 格】65.00
- 【分 类】课堂教学-教学研究-高中
- 【参考文献】 魏义华著. STR课堂教学研究.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21.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STR课堂教学研究》内容提要:
该书稿集中了武汉市常青一中(省示范高中)在开展“STR”(Student,Teacher,ResearchandResource)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学校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开展的教学实践探索,对培养研究型教师、培育研究型学生、打造研究型文化、探索研究型教育教学新路径有重要借鉴价值,在优化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STR课堂教学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
“STR”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第一节“STR”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和动因
一、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政策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针对高中教育特别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9〕29号),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行了全面部署、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并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标十分明确,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该文件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开
展课堂教学创新指明了行动方向,即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两份文件一脉相承,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提出了要求,也对普通高中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基本框架。
001
“STR
课堂教学研究
二、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欣赏为美,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一年一个台阶,发展迅速。在相继获得市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之后,学校着眼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旨在通过特色创建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带动学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所指的“研究”并不等同于“做课题”“写论文”,而是指通过探索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和工作中的问题,以发现知识、满足好奇、追求真理,并最终获得成长的一种工作和学习方式。
学校制订了《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关于建设研究型学校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路和目标。其总体思路是:在“欣赏为美,自主发展”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着眼学校特色发展,以立足校本、聚焦实践、多方参与、扎根教学为原则,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在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活动建设等方面突出研究特色,以课标、考纲、教材课堂研究为载体,构建研究型教育教学工作体系。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树立“切问笃学立德雅行”的良好学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精研尚思德美育人”的良好教风。
落实研究型学校建设,关键在课堂。为此,学校决定实施课堂教学改
革,推行“ST”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研究型学习课堂,力争用两年左右
的时间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实施研究型学习课堂(“STR”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
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不合理的课堂教学形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使全体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学
002
第一章“STR”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能力、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强烈的求知探索能力、出色的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校教学管理真正做到精细化
和高效率,逐步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STR”课堂教
学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
第二节“STR”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
构建“STR”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研究型学习课堂,是我校研究型学
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自主
成长的客观要求。“STR”课堂教学模式中的“S”和“T”分别代表学
生(Student)和教师(Teacher)两大课堂主体,“R”既表示课堂的研究(Research)特色,也表示我校数据中心为课堂教学提供的资源(Resource)
支撑。“ST”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强化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
作者的角色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学习中心课堂。
实施“ST”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学能力、
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能力、强烈的求知探索能力、出色的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STR”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ST”课堂教学环节有五个,即:自主学习(质疑存难)、小组合作(互
教互学)、展示交流(答疑解难)、尝试应用(形成技能)、达标检测(总结反馈)。其中自主学习、达标检测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上主要是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尝试应用等三个环节。
003
"STR
课堂教学研究
(一)课前环节:自主学习
教师提前1~2天(视情况而定)发放编制好的导学案、导练案,习题课下发任务单,并提出具体的自学要求。学生依照导学案对新课内容进行认真自学。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解决导学案、导练案中的基础部分,对于有一定难度,个人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在自学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要做好标记,以备在下一个环节中解决。学生要自觉、主动、独立完成导学案、导练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存难。教师在上课前要批改学生的导学案、导练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二)课堂环节: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尝试应用
课堂
环节
时间
教师要求
学生要求
①反馈导学案、导练案完成情况
小组
②布置课堂教学任务及展示内容
①组内合作,交流讨论
合作5分钟③强调展示环节的要求
②商定展示发言人
④观察小组讨论情况,优化预设环节
①及时提醒上台展示的学生注意的细节(如台风、语言、板书等)
①主动参与,大胆展示
展示30分钟②及时对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多鼓励、多表扬
②注意倾听,做好笔记
交流
③对学生讲解不清楚的问题给予点拨和帮助
③积极交流,敢于质疑
④适当拓展
①小结,梳理知识框架,强调重难点
尝试5分钟②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应用
③布置课后任务
(三)课后环节:达标检测
每堂课的学习效果都要通过导练案的方式进行达标检测。导练案要
004
第一章“STR”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逐个进行批改。备课组要提前1周集体商议,确定导练案。
二、“STR”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组长按照教师的导学案、任务单开展组内交流。对于个人自学当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通过小组互教互学给予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留待下一环节解决。这个过程要求小组内成员互动、师生互动,教师要适时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和点拨。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小组成员互教互学,共同进步,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成新的问题,为下一步拓展提升做好准备。
展示交流环节,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的情况,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出本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遗留的疑难问题和生成的新问题。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给予解答,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达到拓展提升的目的。
(二)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
“STR”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三结合”原则,即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
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其核心要求就是:通过学生个人自学解决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理念
在“STR”课堂教学模式下,无论是课上的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尝
005
"STR
课堂教学研究
试应用,还是课下的自主学习、达标检测,学习的主角始终都是学生。课堂上,师生通过集体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对学生的展示交流进行适当的、合理的点拨和引导,将之引向深入。对存在的问题和疑点、难点,师生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作进一步探索、分析,激发求异动机,找出自己的思维障碍,分析其原因,走出困境。在生生、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对于难点问题和全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多维度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必不
可少的一个环节。“STR”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遵循科学的评价原
则,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从四个维度开展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在导学案中设置学生自评栏目,一个学习内容结束后,学生对自己学习探究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以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2)组内互评:体现在第二个环节,即在分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间的相互评价。
(3)组间互评:在展示交流环节中,组际之间的相互评价,体现协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协作。
(4)教师评价:包含两方面的评价,一是课堂上的总结式评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并进行记录,为将来的班级、年级和学校评价提供原始依据。
006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