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笔记》鲁晓敏作;吴卫平摄影|(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廊桥笔记》

【作 者】鲁晓敏作;吴卫平摄影
【页 数】 36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 2022.04
【ISBN号】978-7-5598-4738-6
【价 格】98.00
【分 类】桥梁工程-建筑史-中国
【参考文献】 鲁晓敏作;吴卫平摄影. 廊桥笔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2022.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廊桥笔记》内容提要: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在中国,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本书以流畅而饱含情感的文字、一百多幅精美图片,梳理了廊桥两千多年的历史,呈现了中国五大廊桥群以及十七个典型廊桥的建筑风貌,探讨了廊桥在当时历史阶段的主要功能和文化意义。书中配图精美,很多现已不存的精美廊桥照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利于读者更加了解中国廊桥的灿烂历史和保存现状,引发对廊桥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廊桥笔记》内容试读

何以

廊桥

它们跨越山河阻隔

穿越时间天堑,从今天走向未来

1

廊桥前传两千多年的曲折变迁

“开门见水,遇水搭桥”,八个恬淡的字就将人与桥之间的关系精准地描述了出来。中国南方地区水网密布,河流众多。们步桥、独木桥、木板桥、木梁桥、廊桥、石板桥、石拱桥、砖桥、铁索桥、铁桥、悬索桥、吊桥、拖桥、浮桥等,它们或横跨绝壁险滩之上,或高悬于深山峡谷之中,或浮于江河溪流之上,或静卧村落市井之中。其中,最让人喜

爱的莫过于廊桥。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回溯两千多年历史长河,廊桥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在中国,每

一座古廊桥都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神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中国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我们不禁要问:廊桥究竟发端于什么时候?营造技艺如何发展?它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呢?

成都地下,隐藏着廊桥身世的谜底

公元1287年的一天,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马可·波罗来到成都。

推开驿站窗户时,这个威尼斯人看到了一幅令人震撼的景象:“安顺廊桥”长龙一样游荡在八十多米宽的南河上,红色的廊屋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桥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桥下是穿梭往来的船舶,桥头连接着热闹的街市,一座廊桥便尽显天府锦绣。即使在他遍布桥梁的故乡,马可·波罗也不曾见到过如此气势恢宏的大桥,他发出了“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的感慨。这个游历世界的伟大旅行家对安顺廊桥终生难忘,并把安顺廊桥记录在了自己的游记之中。

没有人知道廊桥诞生在什么时候,诞生在什么地点。非常巧合,就在马可·波罗当年目睹过的安顺廊桥不远处,地层下竟然积压着两座汉代廊桥的骸骨,廊桥身世的谜底出现了一丝曙光。

2001年初的一天,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附近的蜀风花园大道工地上,

一群工人正在开挖地基。当推土机掘开厚厚的泥沙堆积层后,一座深褐色的巨大木桥骨架展露在他们面前:密集的桥柱如同士兵出操一般地整齐排列着,廊屋已经不见踪影,但还残留着高耸的梁架,地上横着粗壮的桥梁,宽阔的桥板上散乱地堆积着残砖碎瓦。

时隔八年,成都盐市口又有一座形制相同的廊桥,剥离了历史的泥沙进入现代人的视野。经考古人员认定,这两座都是建于西汉时期的木结构廊桥。从现存的桥基和木梁中可以窥视原桥的规模和形制:两座廊桥均由桥台、桥柱、桥梁、桥面板和桥上部的廊房五部分构成,分别横跨四十米和三十多米宽的河流。它们的技术已经领先于当时其他种类的桥梁。两座汉代廊桥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廊桥,它们的出土很大程度上只是幸运与偶然。21世纪的这两次考古发现,为解开中国廊桥的身

四川成都市安顺廊桥

世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一因为,它们的现身正好印证了建筑史专家刘敦桢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论断:“廊桥之诞生,或在西汉之前,春秋战国之际。”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两千年前的成都:城阙坐落在水网密布的平原上,

一条条河流将城阙割裂,一座座桥梁又将城阙连成一个整体。在城阙中心,数百吨的木材构成了两座水上巨阙,它们接通两岸繁华的街市。在这两座最古老的廊桥面前,我们似乎可以搜寻到廊桥初始状态的蛛丝马迹。这两座并不起眼的廊桥与我想象的有很大差距,与我走过的许多华丽的廊桥相比,它们简陋得几乎可以忽略。然而作为一张初始的草图,作为中国已知廊桥始祖,原本就该这么质朴无华,它们是先人在廊桥征程上跨出的第一步,如同牙牙学语的婴儿发出的第一个最纯洁最原始的音。

安顺廊桥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廊桥,循着埋藏在地底下的那两座汉代廊桥一脉而来,它用无比瑰丽的身姿揭示出廊桥的前世和今生。数百年后,安顺廊桥坍塌,一座崭新的安顺廊桥又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以顽

6

强的生命力昭示着廊桥的不朽。在桥头,一块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画着马可·波罗肖像,他神情专注地看着前方,仿佛仍然沉浸在不可思议之中。

廊桥演变,过程清晰可见

战国末期,秦国灭蜀,设立蜀郡。沿着曲折漫长的栈道,秦人李冰带着一群幕僚进入蜀地,出任蜀郡太守,并主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在这一水利工程的调节下,成都平原成了河流密布、宛若江南的水乡泽国,上百条纵横交织的水渠像美丽的扇面,在广阔的平原上缓缓伸展开来。

为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李冰等人在河渠上修造了多座桥梁。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曾建造过“成都七桥”,形状对应北斗七星。为了适应当地湿热多雨的气候,后来的工匠们创造性地在桥上加盖了用于遮风避雨的瓦屋。不过,那时候还不叫“廊桥”,“廊桥”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名称。

都江堰水利工程竣工三十余年后,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王赢政开始大规模营建都城和皇宫。他将渭水引入都城咸阳,建造了一座华丽的“空中楼阁”一北边连接着寝宫,南边延伸到南山之巅。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这种建筑叫作“阁道”“复道”,“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从外形上看,“复道”上方建有楼阁,下方跨越河水,在建筑外形上与廊桥非常近似。可见,秦代关中地区完全具备了建造廊桥的技术条件。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