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刘婧,周毅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

【作 者】刘婧,周毅作
【页 数】 175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2020.11
【ISBN号】978-7-227-07358-1
【价 格】48.00
【分 类】张中信-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刘婧,周毅作. 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20.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以四川巴中作家张中信及其创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主、作家研究为辅,并以作家籍贯地理、作家活动地理以及作品描写地理为主要内容,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及研究方法展开研究。该作以“勾勒大巴山”“开掘大巴山”“守望大巴山”及“超越大巴山”为四章,对应探讨张中信作品的“非虚构式”地理景观陈列与立体化的地理空间建构;作家的地理基因、地理感知与创作之联系;以“人”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为核心的人文地理书写以及文学地理书写中所蕴含的文化自省与超越意识。

《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

一、文学地理学概说及研究现状

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极大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拥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批评范式。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大体指向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或称文地关系)。①在中国,虽然文学地理学是在近三十年才拥有其正式的名称、内涵、方法与体系,但考察地

理对文学的影响,研究文学与地理的相互关系,则是自古有之的思维

传统。

晋代陆机所著《文赋》中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

①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页。

②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001日绪论

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①二者讲的都是四季气候、物候引发文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情感体验。而《文心雕龙·明诗》中讲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也是在说明地理要素对于文学生产的触发作用。王国维之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③是从时间维度强调文学发展的时代性,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文学亦有显著的地域性。地域差异对于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班固《汉书·地理志》,到魏征所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④,再到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等研究成果中都可以得见地域特征对文学的影响。再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例,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废名的“黄梅”、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安忆的“上海”、贾平凹的“商州”、苏童的“香椿树街”等等,都是“一地有一地之文学”的佐证。

在学界,“空间研究”大热后,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注重文学研究的“时空并重”。文学地理学便是针对文学研究的地理空间角度应运而生的一门学科,它使文地关系的研究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现代文学地理学研究被普遍认为是从近代学者梁启超提出的“文学

地理”发轫的。其借鉴西方近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启了中

国文学地理学系统研究的篇章。20世纪前半叶,不少学者都发表过文学

①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09页。

②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③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④〔唐〕魏征,等编:《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0页。

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002

地理学方面的著作或言论,如刘师培、汪辟疆、王国维、鲁迅、林语

堂、冰心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又有不少学

者也将眼光投向了文学地理学。在金克木、袁行霈、严家炎等学者的

倡议下,文学地理学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经由杨义、陶礼天、夏汉宁、邹建军、曾大兴、梅新林等学者的发展,文学地理学目前已成为国内研究界不可忽视的学科新动向。例如杨义提出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就提倡要让中国文学接通“地气”,关注地理对文学的影响。邹建军则提出如“地理基因”“地理思维”“地理感知”“地理记忆”“地理想象”等一系列文学地理学批评概念,促进了文学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完善。曾大兴则提出要把文学地理学建设成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①的一门二级学科。在我国,文学地理学近

二十年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之研究、文学作品的地域特征与地域差异之研究、文学与地域文化之关系研究、地域性文学流派、文学群体之研究以及其他问题的研究等。②代表论著有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曾大兴等主编《文学地理学》(论文集,已出版数辑),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文学地理学研究》《气候、物候与文学一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梅新林、葛永海《文学地理学原理》,邹建军《江山之助》《文学地理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邹建军、胡朝霞《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易卜生诗歌研究》等。

我国的文学地理学也吸纳了部分西方理论资源。在西方,法国的斯

达尔夫人和丹纳是早期关注文学与地理关系的代表性学者。斯达尔夫人

在《论文学》中阐述了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尤

①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5页。

②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401-403页。

003口绪论

【其强调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

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①而西方的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乃至空间批评、生态批评等也的确影响着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如迈克·克朗在其《文化地理学》里就辟专章探讨了文学创作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

系。RJ约翰斯顿编著了人文地理学扛鼎之作《人文地理学词典》。卡

尔·索尔、拉策尔等学者也探讨过文化、人类学等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应当说,这个学科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历代学者的学术积累,融合

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某些理论方法,关注到中国独特的地理情况与丰富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领域,中国学者为解决中国文学研究的“失语症”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尽管作为一门学科,文学地理学还比较“矮小”,但其批评方法已比较成熟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一种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本分析为主,同时兼顾文本创作与传播的地理环境的文学批评实践”②。“文学地理批评可以分成对作家的地理批评、对作品的地理批评、对文学思潮与流派的地理批评、对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以及总体文学的地理批评”③尤其随着文学地理学学会的成立和历届年会的开展,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呈上升趋势。因此也出现了诸多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开展作家作品研究的成果,邹建军的《江山之助一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就提供了一些批评实践范本。另外,亦有不少硕

①〔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第265-364页。

②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5页。

③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38页。

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004

博研究生选择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写作毕业论文。代表

成果有庄文泉《文学地理学批评视野下的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颜红菲《薇拉·凯瑟小说中的地理叙事研究》,杜雪琴《易卜生戏剧地理诗学问题研究》,陈富瑞《汤亭亭小说中的家园空间研究》等,此外还有

一些期刊论文。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建设丛书》收录了一些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成果,也为文学地理学批评“如何做”等问题提供了范本和方法。

在幅员辽阔、文化多元、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中国,地理与文学的关

系显得更加密切。从文学地理学角度研究地域文学,发掘作家、作品和作家群的地域特征不仅是行之有效的,对于中国文学的长远发展而言,也是必要的、可贵的、有意义的。

二、选题理由、有效性及其意义

张中信,字峰源,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至今已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红尘书》《成都书》等著作二十余部,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作品逾三百万字,作品被国内数十种选本收录。《神韵巴中》《野茶灞时光》《成都书》《通江书》荣获四川散文奖、四川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和“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优秀作品奖。他的创作涉及多种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自由诗、

日体诗和散文诗等,是一位比较全能的作家。

张中信是大巴山的儿子。大巴山脉位于中国西部,是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山地的总称。其北临汉水,南近长江,东介汉水与大洪山相望,西介嘉陵江与摩天岭相对。地处川东北的大巴山,谷坡陡峭,重峦叠嶂,“清荣峻茂”,山高水长,豪迈的山歌、狂野的放排号

005口绪论

【子在峡谷之间荡气回肠。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域特征较为统一,它不

仅养育了既粗犷又柔情的巴人,还孕育出一群被称之为“大巴山作家群”的文人志士。张中信即为其中的一员骁将。

在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不论走到哪里,张中信始终以故乡为基

点,用泥土的姿势守望,站在大巴山深处远跳。他以“野茶灞”“板板桥”“诺水河”“文笔山”“中峰洞”“野人山”等大巴山的名迹风物为坐标,书写着韵味悠长的乡土风情与诚挚动人的世情百态。

就有关张中信的评论与研究而言,王应槐所著《张中信创作论》按照不同的创作体裁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与研究,是目前比较系统的论

著。书同主编的《泥土的姿势》收录了大量对于张中信其人其作的评论文章,文章时间跨度可达二十余年。海梦、梦痕、意西泽仁、王应槐、书同、上官燕、陈礼贤、朱先树、杨通、张万林、黎政明、康良琼等作家、批评家均为其作品写作过相关评论,如《多情重义真诗人一张中信散文诗集〈失语的村庄〉(第Ⅱ卷)序》《内心的坡度一读张中信散文诗集〈失语的村庄〉》《张中信:乡土的守望与突围》《触痛灵魂的精神原乡一张中信诗小说、诗散文创作谈》《泥土的姿势:一个人的执着与坚守一青年诗人、作家张中信创作评述》等。

张中信创作研究已具备一定规模。总的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地域书写、乡土叙事、主题探究、创作风格、美学意蕴等方面展开。例如李秀东《浅论秦巴文化与张中信的创作》,刘婧、周毅《在大巴山深处远跳一试论张中信的地域书写》《论张中信作品地理空间的建构》,徐非《大巴山的原生态文学范本一读张中信长篇小说〈哦,野茶灞那些事儿〉感怀》等就是从地域书写角度展开的。赵剑锋《乡村叙事:眉批与拯救一读张中信散文诗集〈失语的村庄〉》,刘松林《乡村

的思考与批判一张中信散文诗集〈失语的村庄〉(第Ⅱ卷)序》,孙

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