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漆树》王性炎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漆树》

【作 者】王性炎作
【页 数】 190
【出版社】 咸阳:西北农林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021.04
【ISBN号】978-7-5683-0948-6
【价 格】42.00
【分 类】漆树-介绍-中国
【参考文献】 王性炎作. 中国漆树. 咸阳:西北农林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21.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漆树》内容提要:

《中国漆树》是作者从事漆树研究十余年历程的记录,它凝聚着作者寻寻觅觅的科学实践的艰辛,亦珍藏着他对漆树科学研究的累累足迹。本书具体分为中国漆史话、中国漆树研究等三篇内容。

《中国漆树》内容试读

上篇

中国漆史话

从漆字谈起/3漆树的形态和分布/6漆树的栽培和经营/9

割漆技术的改进/13

历史悠久的生漆检验技术/15

生漆的利用和漆器的发展/20中国古代的漆化学/29漆树药用的独特贡献/33漆毒防治的成就/36

上篇中国漆史话

从漆字谈起

人类的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许多民族的文字都是这样。我国最古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我国象形文字产生在什么时代,现在还无法知道。就现存的古代文字来说,当以三千五百年前商代后期甲骨上所刻文字为最早。

三千五百年来,我国文字的形体,经过了几次重大的变化。

甲骨文一古文(籀文、大篆)一篆书(小篆)、隶书

商殷时代】

(西周一战国)

(秦代)

一隶书、草书、行书一楷书一印刷体一手写体

(汉代)

(三国时)

(印刷术发明后

(明代)

在第一和第二期甲骨文中,代表数字“10”的字,在甲骨文中写作“1”(见《殷墟文字甲编》),而代表数字“7”的,却在甲骨文中写作“十”(见《殷契佚存》)。“十”这个字读“q”也就是“七”。文字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这个“十”很像古代劳动人民在漆树上采割漆液时的割口形状(后来随着割漆技术的改进,现在的割漆方法已发展为柳叶形、画眉眼形、剪刀口形和牛鼻子形等)。人们认识了漆树,初步了解了生漆的性质,摸索了采割生漆的方法,才产生甲骨文“十”。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由“十”演变出来的字有:七、未柒、黍、榛和漆等字。这可从一些古籍和古代许多器物铭文中查到,上述诸字经常互相通用而得到证明。如汉代杨雄所著《太玄经》卷七中有这样几句话:“运诸黍政,系之泰始极焉”。这里所说的“黍政”即“七政”。在汉代,七黍二字互相通用,见本书注云:“言玄之齐七政,以象天地如此”,可见“七”“泰”是一个字。又如《方言》卷二中有:

“吴有馆娃之宫,秦有榛娥之台”。

·3·

中/国/漆/树ZHONG GUO QI SHU

这里的“榛娥”就是“七娥”。《山海经》卷二·西次四经有“刚山多柒木”,这个“柒”字就是“漆”,“柒木”即“漆树”,见清人毕沅校本注:“柒当作黍”。汉代许多铜器、铜镜的铭刻,常以“黍”代“七”;另外,在李翊夫人碑文中还有“未”“七”互用之例。因此,柒字就变成了后世七字的“大写”了①。

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中记载:

“泰木汁可以睾物,象形黍,如水滴而下,凡泰之属皆从黍亲吉切。”

以象形文字芮和套通俗地解释,即从树木上流下之水汁。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泰”字,上部从木,左右各一撇,像用刀切破树皮的割口,下部从水,像水汁流出状。可见,早在象形文字时代,古代劳动人民对漆树的特性及采漆方法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以“黍”字命名河流而演变为现今的“漆”字。《说文解字》:“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入渭,从水奈黍声。”因之这个漆字应为水名。《诗经·大雅·绵》中记有:“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尚书·禹贡》中有:“漆沮既从”,《汉书地理志》以为漆水在漆县西;《经义述闻》卷六中说:“漆县为唐之兴平”,即今陕西省之兴平市。可见,漆水名称的由来,无疑与漆树有关。这就是说“黍”字按其象形的原意本来是不需要旁边的三点水的,后来有一河流因泰而得名,称之为“漆水”,这是“漆”字出现的原因(篆文写作“渊”)。因出现了“漆”字,由此才把表示植物的柰树的“泰”也写作“漆”了。总之,“漆水”是因“泰”而得名,“李”又因“漆水”而演变写作“漆”。从文字的这一变化过程可以推测,古代这一条从岐山流经乾县进入渭河的河流,其两岸必因有茂密的漆树林而著名,且发现最早。

①史树青,“漆林识小录”《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7期

·4

上篇中国漆史话

我国古代自春秋时就出现了以漆命名的人和地。《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有“漆”姓(“漆雕”复姓)。孔丘的弟子中有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韩非子·显学》及《孔丛子》等书中都提到漆雕开。《路史》中记:“吴后有漆雕氏”。当时,还有以漆为城名的“漆邑”:“邾庶其以漆闾来奔”《左传·襄公廿一年》考其地望约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北之漆城。《列女传》中载有“漆室邑”女。这些人名、地名均与漆树的栽培和生漆的利用有关。

古代在发现墨以前,就用生漆书写文字。陶宗仪所著《辍耕录》中写道:“上古无墨,竹梃点漆而书”。《云麓漫钞》中记有:“上古结绳而治,

二帝以来始有简策,以竹为之而书以漆”。汉代就发现了古时用漆写的书,如《后汉书·杜林传》中记有:“先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十卷”。《髹饰录》杨明所写序言中写道:“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竹简是在两千多年前,当纸张还未问世时,人们用它来书写文字、记事的工具。

《学古编》(元代吾丘洐著)中写道:

“科斗为字之祖,象虾蟆子形也。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晋书·束哲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简书折坏,不识名题,漆书皆科斗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批竹简,例如:1956年,河南省信阳长台关发掘一座战国大墓①,内有竹简二十八支,内容大约是记载随葬物的清单。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代文书、法律等竹简,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由此可见,我国文字的起源与生漆利用历史之悠久。

①《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九期

·5

中/国/漆/树ZHONG GUO QI SHU

漆树的形态和分布

在我国古代史籍中,有关漆树形态的记载颇多,比较准确地描述了漆树的形态特征,如:

《尔雅翼》记述:漆木高二三丈。叶如椿樗,皮白而心黄。

《本草纲目》记述:“[保升日]漆树高二三丈余。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黄。[时珍曰]…其身如柿。其叶如椿。”

《农政全书》记述:“树似榎而大。高二三丈。身如柿。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子似牛李子。木心黄。”见(图1-1)。

《三农纪》《王桢农书》《群芳谱》和《花

图1-1漆树(复制自

镜》等书中均有类似记载。

《古今图书集成》)

以上的书籍说明,我国古代对漆树的形态

特征早有调查研究。漆树叶和椿树叶相似,花序像中国槐,为顶生圆锥花序,果实像鼠李子,树皮灰白色,木材外白心黄,与桑木相似。这对漆树的各部作了形象而完整的描述。

漆树在我国古代分布甚广。在西周(公元前1027年一前771年)和战国时代(公元前481年一前221年)的经典史籍中,已有较详细的记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始于周初,其中记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已将漆树和泡桐、梓树、楸树等视为同等重要,也是制造古琴的重要材料之一。

《书经·夏书禹贡》

《禹贡》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其中记有: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