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考试史》余子侠,胡向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湖北考试史》

【作 者】余子侠,胡向东主编
【页 数】 564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18.11
【ISBN号】978-7-216-09623-2
【价 格】150.00
【分 类】考试制度-历史-湖北
【参考文献】 余子侠,胡向东主编. 湖北考试史.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8.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湖北考试史》内容提要:

该书为《考试与社会丛书》之一,由余子侠、胡向东主编。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先秦及秦时期湖北的考选、第二章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的考选、第三章为隋唐宋元时期湖北的考试、第四章为明及清前中期湖北的考试、第五章为晚清时期湖北的考试、第六章为民国前期湖北的考试、第七章为民国后期湖北的考试。该书通过引用大量史料详细论述了先秦到民国后期湖北地区的考试制度,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语言朴实,是一部难得的关于湖北地区考试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湖北考试史》内容试读

第一章先秦时期及秦湖北的考选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人猿相揖别”的时代,湖北地区便发生着先民的创世活动。按照文献记载,自公元前22世纪后期开始,在今日湖北境内的原始部落“三苗”与以尧、舜、禹先后为首领的中原部落,就发生了接触和冲突,直到公元前16世纪晚期,江汉地区已纳入了夏王朝的版图,但以三苗部落为主体的“荆蛮”一直在与夏王朝抗争。到公元前14世纪时,仲丁时的商王朝已在湖北的中心地区位处江汉平原的黄陂建有军事据点盘龙城。这表明,其时湖北地区已归于中原王朝的统辖之下:或者说,湖北地区最迟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了裂土封疆的行政建制。然而从信史出发,探讨湖北地区的文化制度,我们只能以楚人立国作为研究的起,点。因此,作为全书的开篇,本章展开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楚国肇始到秦王朝统一天下之际的湖北地区的考选史实。

第一节先秦时期考选的走势

就湖北而言,史籍显示确凿的“先秦时期”的历史,主要是楚国的历史。这一历史时期湖北地区所发生的一切,也即是楚国历史的种种表现。由于楚人的祖先是受其时周王朝所封而有了自己的“国家”,①因此,楚国的考选活动属于上古时期周代考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楚人起于开化较晚的荒蛮之地,在华夏文化中,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在文明的进程中处于一种急起直追的态势,故而在历时近八百年的历史

①参见《史记·楚世家》:“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

田,姓芈氏,居丹阳。”自是楚君正式厕身于诸侯之列,有了自己的姓氏和封土一“国”。

2湖北考试史

中,其考选活动亦有自己的“特色”。

一、远古时代的选贤任能

中国远古时期的取才用人观念是选贤任能。《礼记·礼运》追述原始社会时期的情形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即在原始的民主制度下,领导人由公选贤能者为之。这种人才考选情形,至尧舜时期已颇为显见。对此,有关研究者指出:“初民社会之群众领袖,率系选举而来。中国历史上唐虞揖让、舜禹禅逊之记载,即推选拥戴之别称也。”①

据《尚书·尧典》载,尧当政之时,洪水泛滥天下,于是召集各部落首领征求能治理水患的人才,这些首领推荐了鲧: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义?”

佥曰:“於,鲧哉!”

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

九载绩用弗成。

当“四岳”推荐鲧时,尧以鲧“方命圮族”②而认为不妥,但这些首领们仍然坚持认为“试可乃已”。于是尧起用鲧率民治水,只因鲧采用多筑堤防的“堵塞”之法,以致九载而功不成,受到了尧的处罚一“殛死于羽山”。后鲧的儿子禹接承父业,总结教训,改取疏导之方,“循江溯河”,导水入海,取得巨大的成功,以致“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

①张金鉴:《中国文官制度史》,(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1页。

②对此,《史记·五帝本纪》释为“鲧负命毁族”。

第一章先秦时期及秦湖北的考选

3

宁其性”①。

值得指出的是,尧之所以用鲧治水九载之后,才因鲧“绩用弗成”而对其实行严厉的处罚,实在于其时对人才的考察和任用制度使之然。据《尚书·舜典》载,其时对在任官员的检查考核,实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即对官员每三年进行一次政绩考核,“三考”之后,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对不称职者,轻则流放,最重的处罚是处死。如对包括鲧在内的“四凶”的处置。据《尚书·舜典》所记:“流共工于幽州,放灌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这种三载一考的作法,即使在考选主宰天下的接班人方面也是如此。《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晚年挑选接班人时,即展示这样的情形: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帝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黑、象傲,克谐,以孝丞悉,义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

帝日:“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即是说,帝尧“在位七十载”欲挑选自己的接班人时,向“四岳”询问谁可接替自己,“四岳”均表示,自己德行不够而推荐了舜。虽说舜的父、母、弟的德行都有问题,但舜仍能尽其孝、慈而和谐相处。于是尧表示对舜先行考核一“我其试哉”,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

①《淮南子·本经训》。

4

湖北考试史

又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然后再试以职事,以考其贤能:

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汝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汝登帝位。”①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考核及试用,舜均合格称职,由是被帝尧正式指定为接班人。

定舜为接班人后,尧以年事已高,“使舜摄行天子之政”。舜始终能坚持选贤任能的用人原则和发扬黜陟幽明的考核精神。早在受尧之试“五典百官”之时,舜就通过任用“八恺”“八元”而收到“地平天成”“内平外成”的社会治理成效。及为天子,舜“谋于四岳”,量才授官,因能分职:命禹为司空,以“平水土”;命弃为农官,“播时百谷”;任契作司徒,“敬敷五教”;任皋陶作士(法官),以理刑狱;令垂为共工,为百工之长;令益为朕虞,掌山泽之官;令伯夷作秩宗,主郊庙之官:以夔为典乐,而“教胄子”;以龙为纳言,“以出纳君命”。由是,“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②。

俟至晚年,帝舜择选接班人时,鉴于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且在司空位上,治水功成,以致天下大治,“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③。

由上述诸则史例,可知上古取才用人之大概:一是先行举荐,然后试用,而后定其职任;二是对举用之人,既重视考察其品德,亦注重验试其才能,所谓既贤且能者是;三是对定职任用者,定期进行考绩,

①《史记·五帝本纪》。按郑玄所言,这里所谓三年者,实指“宾四门之后三年也”。

②《史记·五帝本纪》。

③《史记·夏本纪》。

第一章先秦时期及秦湖北的考选

5

“黜陟幽明”,依其“功用”如何来实行奖惩升退。此等情形,直至由原始社会跨人“天下为私”的门槛之际依然存在。据史籍记载,禹即天子位后,亦依贤能而先后定皋陶、益为自己的接班人。遗憾的是皋陶早逝,而益也因任职时间不长,未能显示出自身的贤能如何,而不为天下人接受,加之禹的儿子启因贤而获得人心,由是天下归于启: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权焉,而皋陶卒。…以天下授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①

二、“三代”时期的人才考选

自禹的儿子启即天子位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天下为私”的演化阶段,即史家所论断的“奴隶制社会”。自是由夏而商而周,历经三姓王朝,一般统称为“三代”。随着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改变,王朝的取才用人政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根据对史籍所记载史实的分析,“三代”选才用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天下为私”的家天下社会政治需要的世卿世禄;一是继承了远古“天下为公”之时的选贤任能。

《礼记·礼运》有云:“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事实上,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国家政权中的上层参政者的爵位,主要由世袭所得之。如在殷商,其任官原则,基本上遵循“人惟求旧”的路线:“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②所谓“旧

①《史记·夏本纪》。

②《尚书·盘庚上》。

6

湖北考试史

人”,指“旧有位人”,即世袭的奴隶主贵族耆老。再如西周,从《史记·周本纪》可知,王朝只以宗室重臣为卿相:西周初年,周公、召公辅佐成王。周公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召公与周同姓:武王还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周、召皆以其长子就封,而以次子留周室为世卿。与之同时,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任使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以监殷人。周公摄政之时,又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以监管蔡之乱后殷之余民:并举康叔为司寇、冉季为司空,以佐成王。成王主政后,所任用之卿大夫毕公、荣伯等,皆为王畿之内周之同姓诸侯。①穆王之世为王卿士者祭公谋父,乃周公之后裔,其封邑祭,亦为畿内之封国。共王时,卿士密康公亦为畿内姬姓诸侯。宣王即位后,仍以周、召二公之后裔掌理朝政。所用大臣,虢文公则为文王母弟虢仲之后裔,同时还封其弟姬友于郑。幽王登基后,则以其叔父郑桓公友为司徒以辅政,其他卿士大夫,也全为世袭封君之子弟。由此可见,周室重柄,从来没有脱离开贵族耆旧的手中。

至于选贤任能,这种上古取才用人的遗风,亦尚存于“三代”。如商汤欲取天下,即举任伊尹为相。据《史记·殷本纪》所叙:“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伊尹想拜见商汤,苦于无途以进,于是利用商汤娶妃之机,充作有莘氏之女陪嫁之臣,背负炊具,借“滋味”为譬,向商汤阐明王道主张。同书还记载有另一种传闻:“或日,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返)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无论是伊尹毛遂自荐,还是商汤求贤若渴,都可称之为不拘一格重用贤能。又如殷高宗武丁用傅说:武丁即位后,“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得而

①据有关学者统计,周初(武王、周公、成王主政时)共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四十国、

武王兄弟辈十五国、成王兄弟辈十国,其余封国也基本上为周王族的亲戚。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