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张皓,漆必兴,方渭泉,朱蔼昭,贾培田,王炳炎,王伟锦,郝树勋,王孝治,李世远,唐宝君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三语文》

【作 者】张皓,漆必兴,方渭泉,朱蔼昭,贾培田,王炳炎,王伟锦,郝树勋,王孝治,李世远,唐宝君编著
【丛书名】重点难点疑点问答与水平反馈丛书
【页 数】 194
【出版社】 海口:三环出版社 , 1991
【ISBN号】7-80564-326-1
【参考文献】 张皓,漆必兴,方渭泉,朱蔼昭,贾培田,王炳炎,王伟锦,郝树勋,王孝治,李世远,唐宝君编著. 高三语文. 海口:三环出版社, 1991.

图书目录:

《高三语文》内容提要:

《高三语文》内容试读

第五册

第一单元议论文

【单元知识问答】

1.《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可分成哪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这篇文章共有八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自然段,第二部分,包括第五、六、七自然段;第三部分,包括第八自然段。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谈《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第二部分的大意是:谈《水浒》的结构的特点;第三部分的大意是:指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一部分是分写,第二部分也是分写,第三部分是总写,所以全文的论证结构是先分后总的分总式结构。

2.在《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里,茅盾先生认为《水浒》的结构是有机的结构,抑或不是有机的结构?

茅盾先生认为《水浒》的结构,既是有机的结构,又不是有机的结构。他认为从局部看来,也就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从整体上看来,也就是“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

1

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

3.去掉《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的第三部分(即第八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第三部分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内容的深化和补充。作者在第三部分里指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实这也正是作者要以人物结构作为本文评论中心的原因.这一部分深化了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论述,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次,第

三部分补充说明了《水浒》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这就使作者的论述更为全面完整,更为辩证可信。

4.《说“小”》是从哪几个方面围绕“小”这一论题进行议论的?

本文是从三方面围绕“小”这一论题进行议论的。这三方面是不要拒绝小事情,不要满足小成绩,不要轻视小错误,作者并把这概括为“三不主义”。这三方面都有一个“小”的问题。表面上看来“小”,实际上“小”中包含着“大”。“小”与“大”是辩证的关系。“小”与“大”是互相联系的,“大”是由“小”构成的,作者从大事业由无数小事情组成,来说明不可拒绝小事情的道理;“小”与“大”是相对的,“小”与“大”比,更见其“小”,作者从小成绩与大事业相比微不足道,来说明不能满足小成绩的道理;“小”与“大”又是互相转化的,“小”可以发展为“大”,作者又从小错误可以发展为大错误,来说明不可轻视小错误的道理。作者围绕“小”这一论题,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实行“三不主义”的重要意义,号召人们切切实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由于作者抓住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小”问题,从2

“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中深刻地揭示了小问题里包含的大道理,因而做到了以小见大,给人以启迪。

5.文学评论两篇对《项脊轩志》的评论,都着重强调了作品的哪一种特色?

两文对《项脊轩志》的评论,都着重强调了作品一个方面的主要特色。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可以从思想内容方面评析,也可以从艺术特色方面评;还可以对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全面或专门的评析。《项脊轩志》是散文名篇,可评的方面很多,《至情言语即无声》的作者黄秋耘从内容入手,主要抓住原作中的“至情言语”来进行剖析,强调了内容方面的以深挚感情为基础,以“抒情”为点睛之笔的主要特色。

《一往情深,疏而不散》一文从形式入手,着重分析在组织材料上的“疏而不散”的艺术特点。从标题的两个短语来看,作者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结合上进行评论,但重点还是强调了“疏而不散”这一形式方面的艺术特色。

6.找出能体现第一篇主旨的语句来,指出第一篇评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析的?》,人

能体现《至情言语即无声》一文主旨的语句在第一段和第四段中。第一段的第三句从反面说他的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不具备的东西。第四句在与第三句的正反对比中指明《项脊轩志》这篇散文独具的风格,同时也提出了评论的主旨。即“一般地说,他只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取素材,用平易、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抒写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物身上的深挚感情,哪怕只有寥寥数笔,也都是至情言语,沁人心脾”。为了强化这一主旨,作者在第四段结尾段中又从一般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与其他散文名

3

家的印证中再次指出:“如果要它打动读者的心,就总归要以抒情为‘点睛’之笔”。经过第一段的点明和第四段的强调,以深挚感情为基础,以“抒情”为点睛之笔这一主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评论是从环境的烘托、往事的回忆及平淡的琐事的记叙中抓住“至情”二字展开评论的。在评环境的烘托中,先析后评,先分析出写了项脊轩这一环境的清幽、静谧而又有点萧瑟、荒凉的气氛,再评出烘托了作者孤寂、凄婉的心情。在评往事的回忆中,作者对回忆的过程多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对原作中的“至情言语”重点引用并加以评析。如引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和“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等表现“至情”的语句,说明这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怀旧心情,并指出“我们读到这里,也禁不住“心有戚戚焉’,产生了共鸣”。在评归有光对亡妻的悼念中所记述的一些生活琐事时,也是重点引用了表现“至情言语”的句子,然后加以评论。

7.第二篇从形式入手,作者着重从三个方面对作品的特色加以分析。是哪三个方面,文中有无相应的语言标志?

作者从立意、章法和真情三个方面来评述《项脊轩志》一文的组材原则和方法的。

文中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可以作为相应的语言标志。第三段开头一句“首先,项脊轩既然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得本此立意,实事求是”,这就点明了第三段先讲“立意”,“立意”的前提是实事求是。第四段开头一句说“既然本此立意,那么一间没有盛况的小屋怎么写?”既承上文又启下文,接着作了回答:“你有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什么就不要硬写。”再4

对照第八段开头与此呼应的一句“立意和章法都有了,还必须有真情实意作基础”,就会明白4、5、6、7段讲的是章法,而组织材料的原则正是“有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什么就不要硬写”。根据第八段开头那句话就会明白最后一段即第八段讲“真情”,而“真情实意”又是文章的基础。

正是这些语句作为标志,体现了文章评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本文的层次结构。我们在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语句,就能迅速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单元知识训练】

一、阅读训练(一)

1、读《讲讲实事求是》·(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想一想作者阅读了毛主席的哪些著作,选用了哪些材料,分别论证了哪些论点。请你按照下表的要求填好。毛主席著作的篇名

选用的材料

论证的论点

(1)

(2)

(3)

(4)

2、例证法是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你可以在自己阅读过的议论文中,举出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五个例子来,并指出这些例证所分别证明的论点是什么。

5

二、阅读训练(二)

阅读下面甲、乙二文,回答文后的问题。然后想一想,这两段文章从不同方面共同论说了哲学上的什么基本观点?

甲文

形而上学也有认识论根源。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无限的统一的整体。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握住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也不可能把客观世界的无限过程一次认识完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不从世界的个别方面着手。恩格斯说:“为了认识这一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只要不忘记它的局限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可是,一旦把这种方法加以绝对化,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中来,就造成形而上学的错误。

问题:

造成形而上学的错误是因为:

(1)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这个无限的统一的整体不能一下子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也不能一次认识完毕。

(2)人们的认识不能不从世界的个别方面着手。

(3)人们认识事物的细节,不得不从它们的特性、特殊原因和结果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

(4)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把个别问题的研究绝对化,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性。

乙文

①多少年来,不少人一直认为,促成事物的转化是革命,推迟事物的转化便是反动。笔者过去也曾持此见解,近来细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