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乡村叙事的主题变迁》李金泽,周景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论中国当代乡村叙事的主题变迁》

【作 者】李金泽,周景著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2.04
【ISBN号】978-7-5680-8195-5
【价 格】49.00
【分 类】乡土文学-文学研究-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李金泽,周景著. 论中国当代乡村叙事的主题变迁.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2.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论中国当代乡村叙事的主题变迁》内容提要:

在当代,乡村叙事成为文学书写的主要内容,其主题设定始终与意识形态话语紧密相随,并在城乡发展变迁历程中审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分离与媾和,以及乡村自身的发展诉求,从而在不同时期形成相对统一的叙事主题。《论中国当代乡村叙事的主题变迁》从当代乡村叙事作品文本出发,运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对当代乡村叙事的主题呈现形态和主题价值进行审美观照;分别论述当代文学史中“十七年”时期、新时期、新世纪等不同历史阶段的乡村叙事主题内涵和价值取向。此著以当代典型乡村叙事作品为依托,系统研究中国当代乡村叙事主题发展变迁,对中国当代乡村叙事主题进行系统归纳;对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爱好者以及高校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审美和批评,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

《论中国当代乡村叙事的主题变迁》内容试读

第一章乡村世界的独立性

与乡村文学的独特性

乡村,既是从地域角度与城市相区分离开来的一种社会性结构,也是从生产、生活特色角度来定义的一种社会组织类型。乡村世界是相对于官场和城市而言的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个独立的世界中产生了具有独特审美韵味的乡村文学,我们可以把乡村文学叫作乡土文学或者乡村叙事。

第一节乡村叙事内涵的文化审视

乡村,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远古时期的“乡”是原初之民生养发展的地域,没有严格的阶级色彩,氏族、部落中所有人都会在此休养生息。而

一旦乡村被国都、城邑划分到边缘之外的时候,乡村才真正具有了实质的意义,成为社会底层人群的居住地,是社会底层的身份文化标志。所以,在中国的乡村,不仅仅指向一种行政区划名称,也是古代地位低下人群居住的主要地方,具有鲜明的文化意义。而从人与自然的亲密程度来说,乡村又是自然原生态的迷人之地,鸟语花香令人心醉、江河流水清澈怡人、天高云淡宠辱偕忘,正是洗涤心灵、陶冶性情的最好境地。而从风俗教化角度来看,“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①不同的乡村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乡风习俗,呈现多彩的民间文化风格,构成了丰富的乡村文化内容。

一、乡村的独立与乡村文学的独特性

乡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立的空间和心理区域,其文化内涵也因为长期的相对封闭而对城市文化保持着疏离的状态。

乡村的形成过程是乡村独立性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乡村是由游牧之民建立起来的,“游牧之世,民随水草迁徙,土著绝少。至神农

①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09页。

。1…

中国当代乡材飘事的主题变迁

氏时,民始知播殖五谷,则行国变为居国。”①从居无定所到择地定居,是乡村形成的过程,选择可以播种五谷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园。稳定家园的建立对于氏族部落为主体的乡村来说,具有开创新的乡村发展历史的重要作用。氏族或者部落内部的社会分工逐步形成,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人可以从农业生产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乡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推动乡村内部的文化结构形成。这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乡村的独立也把乡村与城市区分开来。乡村独立选择的是适合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地域,远离城市,具有内部结构的封闭性和外在空间的开放性。这种形势的发展,使得乡村有别于统治者选择的都城、国都。统治者选择带有围墙的地方,“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过经野。”②先王建立国都,确定宗庙、朝廷所在的方向,按照主次分为国都和郊野,把乡村隔离到国都、都城之外,成为一个远离统治者的特殊区域。远离既是一种被边缘化,但同时也是一种保存乡村文化独立性的智慧。

乡村的独立和稳定形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立性,也因为乡村文化生活的相对封闭才形成了乡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乡村文化的独立性体现在不同的乡村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形式和风格。乡村的独立性是乡村形成过程中自然保留的一种存在特性。从古到今,随着朝代更迭、社会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乡村的社会结构和归属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乡村的语言交流、生活起居的习惯、人际交流的方式,仍然有着很多的传递性和相对独立性,亘古亘今。例如,不同地方方言的保留与长期延续发展,一直成为缩小乡村个体情感距离的重要元素。

当然,乡村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某一乡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乡村在血缘关系、生活习惯、乡风民俗等方面虽然保持着较大的稳定性,但是也会发生一些变迁、变异甚至重生。从文学领域来看,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同时,乡村空间的独立性和乡村文化的独立性,使得不同地方的乡村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也使得同一个地域的乡村在文化传递上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这就促成了乡村文学的空间地域维度的差别和古今时间维度上的趋同。

例如,《诗经》中收录了不同的国风,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学形式和风格。唐代诗歌中,北方诗人的作品豪放粗犷,南方诗人的作品笔触细腻精致。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冯梦龙的“三言”以吴地市井生活为主要书写对象,倾向于从民间伦理道德角度进行叙事刻画人物形象,风格婉约;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①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②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页。

。2

乡村世界的独立性与乡村文学的独特性第一章C)

以鲁地生活为主要书写对象,则偏重于表达对社会矛盾的揭示以及对人性善恶的书写,表现出的风格则是狂放直率的。两者书写内容与语言风格不同,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在乡村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学,文学界把它叫作乡土文学。严格地说,乡村文学和乡土文学在概念上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乡土文学一般是相对于都市文学而言的。中国古代是没有乡土文学之说的,只是到了五四运动之后,乡土文学才开始在文学界被独立分类和进行研究。“在鲁迅这段有关‘乡土文学’的论述中,隐含着创作者由故土到都市的流动性、‘离土’后所产生的记忆和乡愁以及创作风格上的地域色彩等。”①中国乡土文学概念进入文学领域,也与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借鉴和引入有关,“西方世界语境中的‘乡土文学’被认为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怀旧的自然产物”,“中国学界常常借鉴的雷蒙德·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中的理论和美国的乡土文学经验,认为‘乡村’和‘城市’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乡土文学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②当然,这种基于与现代工业文明相对立的乡土文学实际是一种狭义的乡土文学概念,如果把整个乡村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文学看作乡土文学,才是广义的乡土文学,“广义的乡土文学能容纳与乡土乡情书写相关的各种文学形态,具有时代的贯穿性,可以前溯到早期农业文明时期的文学,具有人类普遍性,作为一种自在的文学状态一直存在。”©

乡村文学实际上应该指向广义的乡土文学概念。只要是与乡村区域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学都应该纳入“乡土文学”范畴,“乡土文学,亦为农耕文明社会形态下的‘区域文学’。”④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乡土文学形式包含诗词、散文、小说、传奇故事等。在这里我们专门论述乡土文学中的叙事性文学的主题类型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把这种乡土文学称之为“乡村叙事”。

乡村叙事的独特性在于,它以乡村社会为观照视域,以描写乡村特色的生产、生活场景、文化状态和人物命运为主要内容,这既是对非工业文明下的农耕文明中乡村文化的一种独立观照,也是区别于工业文明下都市文学的一种便捷的分类。在这种分类基础上,乡村叙事的批评集中在以乡村文化为独立观照视点,便于凝练乡村叙事的主题价值和发展向度,为乡村叙事建立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①郭俊超:《“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论想象与形构一以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②③魏策策:《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6期。

④丁帆:《中国乡土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名作欣赏》2014年第1期。

。3·

中国当代乡材飘事的主题变迁

二、乡村文学的本真性和独特性

乡村文学是与乡村生活、生产紧密结合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度,在这种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生活习惯促使乡村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亲近自然、抱团发展、互帮互助、珍惜亲情、随遇而安,等等。这些思维方式支配着乡村按照血缘关系组成强大的团体力量对抗着自然界的困难和阻力,形成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意志,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善于克服困难、应对自然灾害和抵御外来侵略力量的抗争精神,更培养了乡村民间以亲情为主的紧密连接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淳朴的乡村风俗和风气,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

不论是从文学书写的内容角度,还是从文学书写的风格角度来说,乡村文学都有鲜明的本真性。乡村生活亲近自然的淳朴性和乡村文化心理结构的紧密性,影响着乡村文学的构建和发展价值取向。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成为乡村文学书写的重要内容,也影响着乡村文学朴实自然的风格形成。这也就形成了乡村文学的本真性特征。

从乡村文学书写的内容角度来分析,乡村文学的本真性主要体现在把自然的生活现实写入文学之中,生活即是文学,文学也是生活,生活是文学的直接源泉,文学是对生活的真实再现。

乡村文学书写的内容是从生产劳动和生活真实的故事、人物开始的。远古歌谣大多是回放真实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场景,《弹歌》《击壤歌》都是先秦时期的劳动歌谣,是对先秦时期劳动生活的真实描写。汉乐府诗《陌上桑》书写罗敷采桑养蚕、婉拒权贵非礼请求,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陶渊明的田园诗书写的就是其在乡村的真实生活场景,“带月荷锄归”的诗情画意来自生活本身: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杜陵叟》、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都是对乡村不同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唐诗中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场景比较明显,有论者认为,唐代诗歌所描写的乡村生活场景呈现为五个方面的主题:一是男耕女织、分工明确,二是犁耕火耕、靠天吃饭,三是占卜祭祀、娱乐消遣,四是畏官尚客、重情重义,五是田家服饰质朴实用。①实际上涵盖了乡村生活和乡村生产两个领域的主题,强调了乡村文学的特点在于以写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和情感为主要内容。

乡村文学的本真性来源于乡村文化的本真性和作家心灵追求的本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作家所描写的乡村生活其实都是为自己心灵寻找一种平静

①熊梅:《唐诗中的乡村生活》,《今古农业》2006年第2期。

。4

乡村世界的独立性与乡村文学的独特性第一章C)

的寄托。在古代虽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对立性不明显,但是乡村与官场却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知识分子在官场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难以酬志的时候,心灵受到了伤害,需要逃离官场寻找一个适宜心灵的环境,这在生活领域相对简单的古代,乡村成为知识分子心仪的去处。“苏东坡在思想上摆脱了束缚自己的官场、官阶刑具,对尔后的升降、起贬概不在乎,乃将才智全面投向文场,辟就‘平生功业’的新天地。”①而陶渊明在官场的失意使他走向乡村,造就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和人生魅力,“最能够表现陶渊明理想人格的‘自然’境界的无疑是《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著名诗篇。”②

举张衡的《归田赋》分析: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美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凉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开篇就写自己功业难成,所谓“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是用《史记》中蔡泽与唐举的典故来书写自己官场失意,壮志难酬,于是心生归隐之意,心里追求那种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作者把乡村世界作为自己人生失意之后的栖息地,并把这种朴实纯真的乡村生活写得充满自由和平静: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鹅哀鸣;交颈颉颜,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钞鹩。

这里草长莺飞,愉悦视听,心情从不平回归到了平静,重新回到先贤风范,忘却现实生活中的荣辱得失:“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在纯真朴实的乡村生活中感受到心灵的惬意。

当然,真实的乡村生产劳动场景和生活现实进入文学之中,乡村文学将读者带到真实的生活之中,让其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感受到乡村生存的艰难和坚韧,充实了乡村文学的内涵,也深化了乡村文学的主题意义。更让读者从虚在的文字走向实在的现实,文学观照生活真实的本真特征得到了

①余彦文:《从苏东坡黄州诗词文赋看其人品风范在逆境中的修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②苟小泉:《陶渊明理想人格教育思想研究》,《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5·

中国当代乡材飘事的主题变迁

突显。

从文学风格角度来说,乡村文学在长期的自我形成与文人坚守之下,形成语言生活化、叙事精炼化、情感直率化的独特风格,有别于都市文学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效应的美学风格,也有别于才子佳人式钟情风月的主题风格。

乡村文学的语言来源于生活本身,是鲜活的生活语言在文学中的直接移植,呈现出原生态的文学语言风格。这对乡村文学追求本真性美学效应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白居易的《杜陵叟》为例: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这里运用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农村老翁一年艰辛的生活和对繁重的苛捐杂税抵制不满的情感,叙事的视角是农夫,是一个乡村老叟,作为长期生活在乡村的老叟,其语言不可能书面化、诗意化,更多的是朴素的诉说和直率的嘲讽。

诗歌中的语言充满乡村气息,富有乡土之美。“薄田”“黄死”“青乾”都是生活口语,富有色彩美,更重要的是流露出农民对庄稼不能正常生长、遭遇灾害的心痛之感。虽然说得轻松,实际在轻松之中寄托着沉重的伤感,这正是农村生活真实语言的魅力所在。“急敛暴征”“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豺狼”“钩爪锯牙”都是农民用以描写酷吏的词语,充满了痛恨之情,非常本真。“恻隐”“德音”“蠲免恩”则是仿照官吏口吻来说的口头语,充满讽刺意味,很有乡村文学的独特风格。

乡村文学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乡村生活的淳朴、富有趣味性,给文学书写带来了写作的动力。呈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在故事和生活事件之中融入朴素的道德伦理评判,成为乡村叙事的基本风格。乡村文学书写内容的真实性,恰恰为乡村文学注入了鲜活的审美情趣,也为乡村叙事提供了便捷的内容和形式。如果从乡村文学生成的背景来分析,乡村文学以叙事为主的写作特征,也与长期以来乡村文化处于低位有关,带有严格的韵律格式要求的文学作品不利于在被乡村所传诵,也不符合乡村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习惯。

三、乡村叙事的范畴和内容

乡村叙事是以乡村为叙事背景,以乡村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以及乡村遭遇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