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曹天飞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

【作 者】曹天飞作
【页 数】 182
【出版社】 长春:长春出版社 , 2021.01
【ISBN号】978-7-5445-6182-2
【价 格】58.00
【参考文献】 曹天飞作. 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 长春:长春出版社, 2021.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从伦理学视阈出发,分析了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嬗变,为研究北美多元化文学属性及特征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与资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北美社会文化的本质。 本书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族裔文学作品的伦理主题和伦理观,为研究北美多元文化提供一份详尽的全景百纳图,特别是为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提供佐证和借鉴。

《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内容试读

导论

众所周知,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西方移民国家,它们的文化构成虽然比较复杂,却具有极大相似性。在北美白人主流文化构成的社会中,不同族裔的人民共同俦就了这片大陆的繁荣。在几个世纪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族裔人民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于这块大陆的印象、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展示了北美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和风土人情,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于幸福生活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北美文学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而这一载体是由白人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共同构建而成的。在少数族裔文学花园中,华裔文学、非裔文学和犹太裔文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并在主流文化圈中占有重要位置。举个例子来说: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和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他们一个有着当代美国文学代言人的美誉,另一个则有着美国黑人史百科全书的称谓。还有多位作家的作品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加拿大总督奖等重量级奖项。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犹太裔和非裔文学,具有鲜明色彩的华裔文学却一直游走于主流文化圈之外,长期处于边缘地带。以美国华裔文学为例,直到20世纪

七八十年代,由于一批优秀作家及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的出现,才为主流文化圈所认可。汤亭亭、谭恩美、赵健秀、雷祖威、任璧莲、哈金等一大批华裔文学家将中华文化与西方土壤相结合,创作出了丰硕的文坛之果。

近年来,北美地区少数族裔文学在塑造民族身份和自身族裔性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过去的要求独立、自决以及争取民族话语权方面,逐渐发展到对更深层次的人性的探究及普世价值的讨论,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和

1

【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

艺术性也有显著提高。进人21世纪以来,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少数族裔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与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在美、加多元化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不同种族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知名的作家及优秀的文学作品。

进入现代社会,少数族裔文学在追求自身文化身份和话语权的基础上,对自身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基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对自身族裔性和伦理道德的思考融入人类的普世价值之中,使少数族裔文学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发展特点,从而为少数族裔的文化独立与社会地位发声。在不同族裔文化中,取得成就最高、文学特征最为显著的,当数华裔文学、非裔文学与犹太裔文学。尽管这些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与写作策略有所不同,但在宗教、人性、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对彰显和跨越各自的民族身份,共建美国国家价值具有重大意义。深入梳理和探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观和价值体系,对于把握其现实主义文学本质,理解当代美国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构建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北美地区的少数族裔文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作品不

仅在北美地区,甚至在全世界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其中多人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加拿大总督奖等杰出奖项。由于少数族裔文学长期处于失语和边缘化地位,因此其取得的文学创作成就打破了白人主流文化的藩篱,为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建构贡献了力量。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审视北美少数族裔文学创作主题可以发现,在经历了最初的压抑到反抗,回忆到展望,再到由个体命运到普世价值的嬗变,少数族裔文学的奋斗历程可谓十分艰辛。但他们对于伦理价值的追索和人类共同命运的探寻却从未停止。这其中,犹太裔文学通过个人对宗教、人生意义的讨论,树立了犹太裔独有的崇尚上帝与灵魂,追求内心安定的生存伦理。非裔作家的伦理主题与黑人的生活际遇有很大的关系。他们被掳掠到美洲后失去了自由与尊严,在奴隶制度下备受摧残与折磨。美国近代的发展史始终伴随着对

2

导论

黑人的各种残酷剥削和血腥镇压。这种制度是有史以来种族主义最残酷、最无人道的集中体现。在巨额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白人奴隶主驱使着黑人进行着高强度的劳动。同时,白人奴隶主将黑奴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任意处置,甚至是毫无人性地虐杀。一方面,男性黑奴像牲畜一样为奴隶主工作,另一方面,女性黑奴不但要料理家务,还要为奴隶主繁衍黑奴后代。更惨无人道的是,她们的子女也被当作私有财产贩卖到各地,妻离子散的人间惨剧经常上演。亲人从此天各一方的景象令人不忍直视。在19世纪中期,为了拓展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劳动力,黑人的生存状况已经恶化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程度。在人类世界的精神生活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种种伦理关系却被无情破坏,这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着生动体现作品重塑了黑人在夫妻伦理、兄弟伦理、主仆伦理方面独有的道德体系和种族自尊,为修复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而大声疾呼。可见早期非裔文学在伦理身份的独立和建构方面的迫切愿望,而有关这种伦理道德的强烈诉求也与日俱增。由家庭伦理拓展到社会伦理,由个体生命的意义与尊严,到族群的精神解放,这也成了托尼·莫里森代表作《宠儿》的伦理主题。

相比于非裔文学,早期的华裔文学多表现的是异域生存的艰辛和荣归故里的得意,比如天使岛的华人诗篇,华人对自己的伦理身份认识还停留在

中国人、美国客人的阶段。从之后的美国华裔文学中,可以明显看出迎合美国主流文化的倾向,比如刘裔昌的《虎父虎子》、黄玉雪的《华女阿五》等,这些作品的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中异域情调的夸张渲染,来迎合美国主流文化。在此阶段,华裔作家站在美国主流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伦理身份,这种审视带有种族歧视、东方主义的影子。但其后的赵健秀、徐忠雄等作家,

在其作品中塑造出新的华人男性形象,试图打破美国主流文化对华人纤弱形象的定位,以此重新定位自己的伦理身份,摆脱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的影响,寻求主动独立的身份定位。汤亭亭和谭恩美则从女性视角去解读华裔

的家庭伦理关系,从母女关系和家庭责任方面探讨东方特有的伦理观。而在任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中,作者的思想摆脱了固定的伦理身份限制,

3

【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

认为个人生理上的特征并不能决定其伦理身份,而是可以根据自我的价值取

向,以自我选择来确立自己的伦理身份。华裔文学对自我伦理身份的认识,大致沿着这一规律发生演变。

通过以上对主流文化之外的三大族裔文学伦理观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在各自文化和价值体系中对自然伦理、社会伦理和文化伦理有着不同的关注和审视,少数族裔文学伦理主题基本上由个人、家庭向社会普世价值方面发展,他们不约而同地建立起与白人文化之间的对话机制,通过对人类共同

命运和生活困境的书写,来塑造新时期北美社会的全新伦理观。

北美地区的非裔和犹太裔文学在20世纪受到了极大关注,对二者的分析和评论不胜枚举。但研究界对于华裔文学的研究略显不够,并没有将其提

升到与其他族裔文学相同的地位。直到20世纪末期由于华裔文学的蓬勃发展,为北美少数族裔文学注人了勃勃生机,才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兴趣。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步伐正式迈开,这里不得不提到陈耀光、徐忠雄以及赵健秀等人了。从某种意义来说,经他们之手编选的美国华裔文学选集《哎呀!亚裔美国作家选集》,被认为是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敲门砖,著名学者杰夫·特威切尔·沃斯最先对此予以肯定。《哎呀!亚裔美国作家选集》一方面对华裔文学形式进行了肯定,另一方面也使其作为独立的族裔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并形成了自身的传统。不过,汤亭亭于1976年正式发表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才标志着美国华裔文学首次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的肯定和尊重,并且第一次被看作文学艺术而独立存在。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将20世纪70年代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开始时期。

与19世纪中叶就已经萌芽的美国华裔文学相比,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仍处于一种滞后状态。在相关研究的论著中,最为详尽的亚裔美国文学书目当属金伊莲的《亚裔美国文学及其社会脉络》。除此之外,还有些

较有影响力的著作,例如:介绍与指导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亚裔美国文

4

导论

学书目》(1988),张敬珏、史丹瑜主编;对水仙花姐妹以后出现的华裔女作家进行了整理和审视的《两个世界之间:中国女作家》(1990),林英敏著;另外,林玉玲和林英敏合编的《华裔美国文学解读》(1992),黄秀玲的《亚裔美国文学解读:从需要到过多》(1993)以及张敬珏的《尽在不言中:山本久枝、汤亭亭、小川乐》(1993),均从文本欣赏的角度对美国华裔文学展开了研究。

在美国,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三个阶段来展开。一是挖掘被忽视和掩盖的作品。有不少华裔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不被重视和认可的,对这些作品的挖掘,不仅可以让优秀的华裔作品得以重见天日,还能为构建华裔文学传统添砖加瓦,有力抨击主流社会对华裔移民的偏见和歧视。例如,由天使岛的移民后裔麦礼谦、林小琴以及杨碧芳编撰而成的《埃仑诗集》于1980年正式问世,采取的是中英文对照、图文并列的排版方式,将华人在天使岛移民营中的生活与精神层面的感受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二是重点研究华裔女作家作品。除了上面所说的黄玉雪和汤亭亭这两位女作家的作品之外,还积极挖掘伊顿姐妹的作品,因为对于整个华裔文学来说,她们的作品算得上是最早书写华裔女性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被重新发现的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伊顿姐妹的文学创作,美国学者林英敏和怀特-帕克思还专门在1995年重新编选了《春郁太太及其它作品》加以出版。三是开辟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新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批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美国主流文化为话语中心,而在这之后,随着后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族裔流散理论的兴起,

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迈进了全新领域。

相较而言,国内学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稍晚一些,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开展实质性研究则是在1993年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之后。在那次会议上,国内的学者从两位参会的美国学者对美国华裔作家群的介绍中,系统了解了这一群体,并且借由对汤亭亭的《女勇士》的介绍,对她所使用的后现代技巧有了一定了解,在此之后,国内学者

5

【北美少数族裔文学的伦理主题研究

才积极参与到对美国多元文化和女权主义的研究当中。王家湘、陈旋波、王立礼、吴冰和张子清等人是较早涉猎其中的研究者。其中张子清教授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对于美国华裔作家群的产生、现状及地位,他专门撰文进行了介绍,让国内学界对美国华裔作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引导国内学者对其开展研究。其次,他还积极组织了翻译人员,对优秀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译介传播,并在每一本译作中都加入了关于作者的访谈录和相关评论,所选评论并不是随意的,均摘自美国著名学者杰夫·特威

切尔-沃斯的权威论述。目前,在国内已经被翻译出版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有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谭恩美的《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还有伍慧明的《骨》等。此外,张子清教授还开拓了这一领域的诗文研究,他的《华裔美国诗歌的先声:美国最早的华文诗歌》,除了引用上文提到的《埃仑诗集》之外,还把《金山诗集》(1987)》作为切入点,为早期华裔移民的诗文研究开启了先河。一直到今天,有关美国华裔文学的相关研究论文都持续性出现在各大学术期刊上。当然研究的广度也在不断地深化扩展,从最初的包含华裔作家群的发展和现状,到如今甚至涵盖了中西方文艺理论角度的微观解读,可以说,国内关于华裔文学的学术研究一直都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中。如果简单从伦理文化层面来说,这些学术论文更多的是关注着东、西方的伦理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美国华裔文学之间的联系,当然也包括这些华裔作家的身份构建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因为美国华裔文学作家群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所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时,大多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新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结合这些文论分析方法,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文化霸权、文化冲突、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伦理问题都会有所涉及,但很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与作品自身所特有的文学性关联不大,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文本研究是极容易被忽略的。但是近些年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突破,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审美研究已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