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为人 神学人类学专论》(美)雷·S·安德森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论成为人 神学人类学专论》

【作 者】(美)雷·S·安德森著
【丛书名】上海三联人物经典书库
【页 数】 295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2016.04
【ISBN号】978-7-5426-5492-2
【分 类】哲学人类学
【参考文献】 (美)雷·S·安德森著. 论成为人 神学人类学专论.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6.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论成为人 神学人类学专论》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种神学人类学的系统性的专著。《论成为人:神学人类学专论》有两大目的:一是,拟确定神学人类学讨论的题目范围。二是,试图从教牧的角度来论及当代的问题。《论成为人:神学人类学专论》分人的形式、成为人、作为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位格性三部,内容包括:关于神学人类学、作为被造性的人性、由上帝的道所决定的人性等。

《论成为人 神学人类学专论》内容试读

第一部

人的形式

论成为人一神学人类学专论

念,即生命,哪怕在磨难中的生命,只属于感受它的人。约伯似乎在说:“我的生命乃备受磨难的实存,但它属于我,别管我好了!”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①曾讲过一个有关印刷错误的寓言,说这样一个错误被人格化并被赋予它本身的实存。接下来,人们想设法处理这个错误,如认为有必要将它纠正为原来要求的形式。而这立即遭到印刷错误的反对,克尔凯郭尔写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纠正即意昧着毁灭。作为错误而存续,总比全然不存在的好!但约伯并不真正地认可他的实存是一个错误。他进而辨明,自己的实存将被最终证明,是一个有着它本身的目的甚至有着义4(righteousness)的实存。当他触到最初由上帝决定的他本身实存的深处时,他有勇气确认那种实存,那是一种似乎证明上帝已遗忘了自己的状态下的实存。

另一位希伯来诗人②则以更优雅的文笔及或许更清晰的形象写到人性: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

便说:人算甚么,你竟顾念他!…你叫他比上帝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诗篇》第八章3一5节)

哪一种描述更准确?比上帝微小一点,抑或比野地里的兽类好不到哪儿去?如果说后者减少了我们的个人的人性(personalhumanity)的价值,那么我们又如何能肯定前者没有夸大这种价值

①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l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译注

②此处指大卫王。一译注

4

第一章关于神学人类学

呢?而依据什么,你能令一个在其看来生命只是无情的痛苦与无谓的折磨的人信服,他或她是救世主的“爱”的对象,因而较之其他造物“更有价值”?我们喜欢同赞美诗的作者(Psalmist)①一道唱颂“人”的被擢升了的“本性”,但我们倾听那些为既无力量又无理由歌唱的人们代言的诗人的声音。我们能否恰如其分地定义人的位格性(human personhood)的本质,从而不致错过以各种面目,尤其不可避免地以我们自己的面目与我们相遇的奥秘?

什么是人?

神学拟言说人的、位格性的独特性的意图,尚未完全地达到。在试图定义那种被表达为“人的本性”(human nature)的人性的本质时,神学家和哲学家们因语言的无力而不能把握住“存在”(“being'”)的含义而告失败。哲学家们曾经乐观地将“存在论”(本体论)假定为“思考实在”(形上学)的真正核心。由于假定存在是以一种思想的客体而实存的,则理性的思想本身可以被假定为实在的结构。因此,“人”(human being)在成为对实存的一种描述之前,便已成为思想的客体。对于中世纪的哲学家而言,本性即是对存在的表述。因此,他们对人的本性,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而非现象学的角度来思考的:即,人实存着并有价值,是因为他们在根本上是谁,而不是(像一个更现代的概念所认为的那样)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实存“在生存上”(existentially)做了什么。许多人已认定,古典形上学不再能维持存在作为思想的客体而实存这一假定;这一失败解释了一种转向,即从本体论的研究人的方法转向一种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方法,即研究个人如何行动与反应而非研究个人是谁。

在本讨论中,我们将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以宽广的认知,透5过知觉所理解的东西来阐明事件和经验的含义。我们的兴趣在于,研究人们的这样一个行为,即他们普遍抛弃将本体论作为确定

①指大卫王,传说中《诗篇》的作者。一译注

5

论成为人一神学人类学专论

人的位格性的本质的依据,却代之以一种基于存在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现象学的方法。而我们更大的兴趣在于,希伯来神学,无论从诗篇作者的高度或从约伯的深度来审视人的状况,都并无存在的理论(本体论),也未将个人的实存屈从于时间和机会的无常。我们将会在阐明圣经人类学的概貌并回答“什么是人”这一问题时,更密切地关注这点。

早期教会神学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依赖希腊语言及思想形式,试图创立神学人类学。借用古希腊中期柏拉图思想,实质上是斯多葛思想中的性质(hypostasis)一词,给了它一副面孔,即rosopon①。他们将这一概念指称为“一个人”(“person”)。由于从“本质(essence)”(ousia)的角度,古希腊人将概念性思想的力量集中在事物的本质方面,比起将人作为一种实存的动态功能来考虑,他们更多地关注作为“实体”(“substance”)的人的本性。他们对人的本性的定义,指一种静态的、真实的实体(entity),而非一组人实存的动态属性。希腊语中prosopon一词一如同拉丁语的persona-最初指“面具”(“mask”),后来演变为“面孔”(“face”)的意思。无论os0pon,还是“面孔”,都不是人的真实,但却揭示了(也隐藏了)那作为人之“本质(essence)”的真实。

在中世纪的神学家们看来,教父人类学的遗产不过是对人的本性的一种静态的、高度抽象的看法。在早期的基督学信经中,“位格”(“person”)这一概念,从指人性的个体性质(即hypostasis)转而指神性和人性在耶稣身上的合而为一。不过,这仅仅指耶稣的本质性存在,而不是他作为公元1世纪时的一个巴勒斯坦犹太人而表现出的特定的(particular)“人格”(“personality'”)。

值得注意的是,奥古斯丁(Augustine),②这位公元5世纪的神

①参见下文解释。—译注

②即拉丁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著有《论美与适和》,已佚。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杰作《忏悔录》中。一译注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