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孩子》张秀超,隋明照作;关欣绘画|(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塞罕坝的孩子》

【作 者】张秀超,隋明照作;关欣绘画
【丛书名】自然迹
【页 数】 194
【出版社】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23.01
【ISBN号】978-7-5589-1493-5
【价 格】48.00
【分 类】儿童故事-作品集-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张秀超,隋明照作;关欣绘画. 塞罕坝的孩子.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3.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塞罕坝的孩子》内容提要:

1962年,在河北承德围场坝上,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自那以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塞罕坝种树人和周边各族百姓年年开荒、岁岁种树,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发展为“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的绿洲。塞罕坝的孩子从小就跟着大人上山栽树,他们亲手种下松苗,为小树浇水施肥,他们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塞罕坝大山一点点变绿。那一棵棵松树背后的故事在松林间回响,这些声音不断被一代代塞罕坝人传颂。一对成长于坝上的母亲和女儿决定一起写本书,用两代人的视角,讲讲塞罕坝大山上种树人的故事、动植物的故事,说说童年时代艰苦却快乐的日子、今日坝上美好又欢欣的生活……那是她们亲身经历的变迁,是大山林海的故事、动物花草的故事,是自然与人的成长故事,是值得书写的中国故事。

《塞罕坝的孩子》内容试读

第一章

●我们也是种树人

塞罕坝的种树人,自从用自己养育出来的小松树苗栽活了第一片松树,就开始在塞罕坝荒原上一山山、一坡坡地栽松树。年年春天,在栽树苗子最好的时节,塞罕坝林场的种树人和四周的老乡都要上山栽树,就连我们小学生也在老师的带领下上坝去栽树。

塞罕坝在哪里?

塞罕坝,在河北最北部的木兰围场。三百多年前,这里是清朝皇帝打猎的地方,打猎人用金黄色的桦树皮制成喇叭筒壮的口哨,吹出像鹿呦呦鸣叫的声音,引诱鹿闻声跑出山林,在围猎的场子里捕获。那个诱鹿的口哨叫“哨鹿”,满语称“木兰”,因此这里得名木兰围场。

塞罕坝是木兰围场境内一座巍峨的山峰,大清朝的皇帝带着浩荡人马来木兰围场打猎的时候,总喜好攀上那高大的山峰去打猎。那里草木葱茏,飞禽走兽成群,因为风光秀美,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蒙语名字,“塞罕达巴汉”。蒙语里“塞罕”是美丽的意思,“达巴汉”意为山岭,汉语的意思就是指“美丽的高岭”,后来称“塞罕坝”。

清朝衰亡后,山上的树木被砍光伐尽,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紧密相接的塞罕坝渐渐变成了茫茫的大荒漠。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这块大沙漠,保护首都北京的绿水蓝天,国家在这里建塞罕坝林场,从四面八方来了好多人,在塞罕坝开荒种树。

我们的小村子就在塞罕坝大山脚下,村子有个蒙语名字,叫“巴颜珠尔”。在蒙语里,“巴颜”是富有的意思,“珠尔”是指狍子,即富有树木和狍子的地方。不过很少有人称呼这个名字,人们都称我们村为“坝根子村”。

坝,在我们眼里就是一座巍巍高大的山梁,人称“坝梁”;梁上是一望无边的大荒甸子,我们村里人叫它“蔓甸”。顺着盘坡道,登上大梁,就是上了塞罕坝。

我们是种树

花儿家的苗苗床

塞罕坝的春,来得是这样的迟疑,如懒洋洋的小猫,一步步慢慢试探着终于走来了。四月,外边已经是姹紫嫣红,可塞罕坝的大山里,青苍苍的大地上刚刚才有了点微微的绿意,贴近地皮却又不见了,只有冲阳的地方,蒿草才冒出星星点点的嫩芽儿。

那时,我和大头、小丫,常常在村头的阳坡脸儿,奔跑着寻找小白蒿、拉拉罐。小白蒿,散散碎碎的小绿叶子,带着白毛毛,散发着清香味儿,它白白的根子是甜的;拉拉罐,尖尖的长条叶片,带着锯齿,它黄黄的根子是香辣的一这是塞罕坝大地馈赠给我们这些小孩,品味新春气息的好礼物。

花儿来了

那天,我们正在塞罕坝的山坡上,疯跑着寻找小白蒿、拉拉罐,从大梁的盘坡道上走下来一辆牛车,赶车的人是我们村的满仓伯伯,他把牛车停在山根下一座孤零零的黄土房子前。从车上走下来三个人,一男一女两个大人,还有一个穿花袄的小女孩。

满仓伯伯的女儿胭脂姐姐也从村子里跑来,和父亲一起帮他们

003

从车上往屋里拿东西,被子、皮袄、书本,还有一个小木箱子,里

塞罕坝的

边放了些小白布口袋,被男主人当宝贝似的抱进屋子里。

这黄土屋又小又破,原来是放马人住的,后来不住了,就荒

凉地立在那里。几日前,梁上来人找队长满仓伯伯,说坝上要下来人,在山根暖和地方养育松树苗儿。坝顶太冷了,养育苗子都是在棚子里,不能直接见到阳光,因此长出来的苗子有些娇弱,不好活,他们要试探着在太阳光下育松树苗儿。

于是,满仓伯伯就带人收拾村头的黄土屋,把墙里外用黄土泥抹了一遍,把房顶上晒得发灰的铁丝草清理下来,铺了一层莜麦秸。小小的一间屋,灶台连着黄土炕。

大人们在忙碌,那个穿花袄的小女孩站在房子前,扑闪着大眼睛在看我们。

我们口里嚼着好吃的,也在看她。“你们吃的是什么?”大头说:“拉拉罐。”小丫说:“小白蒿。”“好吃吗?”

“好吃,你吃。”小丫塞给她一根小白蒿,她放在嘴里吃,笑了,她说:“是甜的。”

女孩的妈妈走过来,看着我们手里的东西说:“你们在吃什么?那能吃吗,可别药着。”

“药不着,我们年年吃。”

她笑笑,从兜里掏出几块玻璃球子一样亮晶晶的水果糖,给我们每人两块。我们手心里攥着糖,拉着小女孩一起跑到山坡上去玩。

“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我们问女孩。

004

她抿嘴笑着,告诉我们:“我叫花儿,5岁。”我们也抢着告诉她。“我6岁,叫小丫。”

我们也是种树人

我说:“我7岁,叫朵朵。”“我8岁,叫大头。”

从此,我们又多了一个玩伴,我们与花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们看到了小松树苗儿

花儿的爸爸妈妈在黄土房子里住下来后,就开始准备种松树苗了。我们看过爸妈在园子里种瓜种豆,可不知道怎么种松树,我们很好奇,天天跑去看。

在村里人的帮助下,花儿的爸爸妈妈在黄土房前的沙土地上,用桦木杆子圈起来一片空地,在里边打成一个个长条土池子,把黑土挖起来,在大太阳下暴晒。

花儿爸爸说,要把生土晒成熟土,还不能够有土块儿。在晒土的时候,村里抽了两个手巧的人和花儿爸爸到河塘里,割来一些柳树条儿,他们用小刀把柳条劈成更细的长条,编成带小细孔的筛网,两边绑上木柄,就做成了柳条筛子。他们就用这筛子把那晒过的土筛得跟细面一样,连一个土粒子都没有。花儿爸爸说,指甲盖子那么大的土块,都会压了小松苗儿。

塞罕坝的盐碱地又硬又凉,他们又在池子底下铺了厚厚的一层沙石粒,用沙石截断地下的凉气和冷水,改良土壤,然后把那筛过的细土一层一层地铺在上边,直到铺成一张张暄暄的土床。

这个时候,我们期待已久的神圣时刻终于来到了。

00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