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史》钱满素,张瑞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美国通史》

【作 者】钱满素,张瑞华著
【页 数】 593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5520-2246-9
【价 格】158.00
【分 类】美国-通史
【参考文献】 钱满素,张瑞华著. 美国通史.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美国通史》内容提要:

本书稿比较系统地叙述了美国自古至今的文明发展史,包括美国土著民族古代社会的面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英国人移民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革命时期的独立战争、合众国的创建、共和国初期的状况、杰克逊时期与社会改革运动、西部扩张与南北战争……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发展等历史过程。

《美国通史》内容试读

第一章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直到晚近,人类才开始了解自己物种的历史。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人类的进化起源于250万年前的东非大峡谷,200万年前远古人类走出家乡,到达北非和欧亚大陆,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演化为人属中的不同人种。7万年前,出现于东非的智人再一次走出非洲,扩散到地球各地,凭着自己的智慧,最终成为地球上唯一幸存的人类。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零星片断的,东西半球彼此隔绝,相互来往的主要是欧亚大陆与地中海海岸的北非,此时的人类尚未整合成一个世界。中世纪的欧洲被划分成无数小辖区和独立王国,虽然罗马天主教会名义上一统西欧,权力却相对分散。当时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商业活动极为有限,知识和财力欠缺,冒险精神不足,人类尚不具备探索全球的能力。

现在一般所说美洲的发现,指的是15世纪欧洲人对美洲的发现,而非人类对美洲的发现。历史记载,早就有包括欧洲航海者在内的人类涉足过美洲大陆的边边角角。目前所知最早登上美洲陆地的是北欧维京人,最著名的是莱夫·埃瑞克森。大约公元1000年,埃瑞克森从格陵兰出发,到达加拿大东北部的巴芬岛与东部的拉布拉多,并在因葡萄得名的小岛“文兰”(Vinland)度过了一个冬天。文兰的准确位置尚在讨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在今日加拿大纽芬兰岛的北端。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10月9日为“莱夫·埃瑞克森日”,以纪念这位传说中第一个踏上美洲大地的欧洲人,同时也为表彰北欧移民对美国所作出的贡献。

2美国通史

一、美洲古代文明

事实上,莱夫·埃瑞克森也不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考古推测,人类大约在2.5万年前的冰川时代开始进入美洲,也可能更早。亚洲东北部西伯利亚的蒙古游牧部落穿越冰层覆盖的“白令陆桥”,到达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这迁徙延续了千年,这些人就是最初的美洲人,他们的后代创造了绚丽灿烂的美洲文明。

人类穿越“白令陆桥”进人美洲那时的美洲大陆是大型哺乳动物的天下。亚洲狩猎者追逐大型动物来到落基山脉北端,然后越过山丘,沿着一条无冰的走廊南下,抵达如今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大草原附近。大草原广袤无垠、草木茂盛、物种丰富,不仅有高大健硕的猛犸象、乳齿象、河狸、树懒、怪兽,还有骆驼、马、豹、驯鹿等无数中小型动物。

年复一年,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到公元前9000年,那些跨越陆桥的游牧部落已经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15世纪末,也就是欧洲人开始探险新大陆之时,整个美洲大陆已经散居着大量人口,但到底是多少,始终没有确切答案。由于不可能有档案纪录,各种数字均属估计,从几百万到上亿,相差甚大,而且估计的依据也各有不同,目前学界比较能接受的是5000万人左右。

到达美洲的古代狩猎者已经学会制作长矛、石刀等简单的狩猎工具。首次考古发现这些工具是在今天新墨西哥的克洛维,后来几乎在美国各州,甚至南美的南端,都有类似发现,于是这些古代狩猎者便有了克洛维人之称,他们也就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随着气候变暖与冰河时期结束,滋养大型哺乳动物的草地逐渐缩减,尤其在北美的西部。到公元前9000年,大型哺乳动物几乎全部灭绝,到底是克洛维人的大量掠杀还是气候变化导致,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但后果很明确: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消失意味着克洛维狩猎文化的结束。

为了寻找食物、衣服、住所等基本生活资源,克洛维人的后代不得不探寻新的生存空间,继续新的迁徙之路。在新的接触与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因时因地,逐渐摸索出一套生存经验,形成了狩猎、采集、捕鱼及部分农耕的生存方式,文明由此诞生。

第一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3

南美文明在2万多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小群体自北向南游荡进入中美洲地区,逐渐发展出早期文明,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现在墨西哥湾沿海低地的奥尔梅克文明最具代表性。他们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后来渐渐定居,发展农业,还出现了社会等级和宗教制度。经过漫长的史前阶段和文明更迭,终于在南美、中美与墨西哥地区孕育出印加、玛雅和阿兹特克三大主要文明,其中玛雅文明尤为辉煌。

印加文明。印加文明约在公元13世纪早期兴起于秘鲁高地。自1438年后的将近100年间,印加人通过武力征服与和平同化等各种方式,迅速扩张成帝国。其版图几乎涵盖整个南美洲西部,鼎盛时期人口超过1500万人,首都为库斯科。印加帝国实行君主制,国王称为“萨帕·印卡”,意为“独一无

二的君主”。帝国政治归集于单一的政权之下,具有复杂的国家组织与庞大的公路体系。印加人信仰太阳神,自认为是太阳神的后裔,君主也就是太阳神的儿子。

印加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丰富,包括玉米、马铃薯、菠萝、辣椒、可可等。他们修建的水利工程也相当完备,因而有“灌溉文明”之称。虽然印加文明没有任何文字或书写体系,却留下了不朽的建筑和谜一般的绳结。1911年发现的印加遗址马丘比丘可谓印加文明建筑成就的杰出代表。

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军入侵,印加帝国在腥风血雨中消亡,沦为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

玛雅文明。在现今中美洲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诞生了玛雅文明。它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000一前400年,延续至15世纪末,其间的公元3一9世纪即古典期,是玛

马丘比丘古遗址

雅文明的全盛期。

战争是印加人的常态,但战歇时印加人也不忘建设。图为1911年发现的被称为印加帝国“失落之城”的古遗址马丘比丘。马丘比丘意为“古老

玛雅人建立的是数以百计的的山巅”,建于1460年左右,坐落在海拔2400米安第斯山脉南坡陡峭而

狭窄的山脊上,面积有9万平方米。城内约有200座建筑,功能格局分布明确,有神庙、宫殿、堡垒、民宅、街道、广场、水利设施等。建筑多用巨石垒砌而成,大小石块对缝严密,不用灰浆等黏合物。

4美国通史

奇琴伊查玛雅城邦遗址

奇琴伊查玛雅城邦造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是玛雅最大、最繁华的城邦,始建于514年,13世纪时突然被废弃,原因不详。图为城内被誉为太阳神的化身的库库尔坎金宇塔。金宇塔塔基呈正方形,高30米,塔身分9层,四周各由91级台阶环绕。台阶364阶,再加上塔顶的羽蛇神庙,共365阶,象征玛雅一个太阳年中的365个日子。金字塔四面各有52个四角浮雕,代表玛雅的一世纪52年。神庙朝北的台阶雕刻有一条一米多高带羽毛的蛇,蛇头张口吐舌,形象逼真。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3点,西边的太阳投射在北边墙上,光照部分,从上到下,似波浪起伏,又宛如一条飞动的巨蟒自天而降,逶迤游走。

城邦国家,各城邦内部是阶级社会,最高统治者独揽大权,实行世袭制。各城邦间关系松散,常为经济利益而战。

与印加文明相比,玛雅文明在科学、农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更为卓越。玛雅人不仅具有先进的农耕体系,发明了象形文字以及20进位的计数方式,掌握了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运行规律,制定了多种历法,而且拥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其精美绝伦的雕刻、绘画和青铜艺术也令人叹为观止。

玛雅人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其宗教是包括玉米神和太阳神在内的多神信仰,他们相信万物均有生死循环,不仅是人的生死,还有玉米的生长、收割、再种,甚至太阳的东边升起、西边落下,都属于生命循环,这些构成了玛雅人宗教仪式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

古典玛雅文明的快速衰亡充满了神秘色彩。考古界对其湮灭之谜提出过许多假设,如地震、火山爆发、外族入侵、人口爆炸、疾病、气候变化、自相残杀等。10世纪,曾经繁荣的玛雅城邦被遗弃在丛林之中。直到19世纪30年代,玛雅古文明遗址才被美国人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洪都拉斯的热带丛林中首次发现。当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陆时,玛雅地区已处于分崩离析的

第一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

状态。1523一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从墨西哥南下,占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摧毁。

阿兹特克文明。12世纪,一支善战的北方游牧部落南下,他们被称为阿兹特克人。13世纪末,阿兹特克人占据墨西哥中南的大部分地区,并在随后的一两百年间,征服了从墨西哥湾到太平洋,从墨西哥河谷到危地马拉的整个地区,建立阿兹特克帝国,其规模仅次于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基本上是个军事联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帝国。1500年,阿兹特克的首都特诺奇提特兰,即如今墨西哥城一带,已经拥有20余万人口和大量公共建筑群。

阿兹特克人发展出了类似于象形文字的图画文字,他们不仅具有完善的行政、教育、医疗体系,而且在陶器制作、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阿兹特克的农业非常发达,主要种植玉米、豆类、南瓜、马铃薯、棉花、龙舌兰等作物。

宗教在阿兹特克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相信灵魂永存,相信至高无上的主宰的存在,崇拜自然神,国王被看成神的化身。阿兹特克人修建神庙,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他们相信神在造人时作出了牺牲,人也要为神作

特诺奇提特兰古都遗址

图为阿兹特克文明的最大成就一建在墨西哥特斯科科湖岛上的古都遗址特诺奇提特兰(Tenochtitlan,现墨西哥城)仿制图。古城建于1325年,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有20万一30万人。城内有神殿、王宫、行政官署、贵族邸宅、游戏场、学校、市场等建筑,大多以白石砌成,宏伟壮观。全城有10余公里长的防水长堤,并有4条石提从陆地引淡水入城。城中心的特奥卡里大神庙是供奉雨神特拉洛克和战神威济洛波奇特利的金字塔形神庙。它在被西班牙人毁掉前,一直是加冕、献贡、祭祀等民间与宗教活动场所,数千名黑袍祭司和侍祭曾在这里生活和朝拜,目前遗址仅剩部分石阶和塔基。

6美国通史

牺牲,由此产生使用活人,特别是俘虏献祭的野蛮习俗,每年会有数千人被用于祭祀神灵。1519年,西班牙征服者曾在当地发现一处10万人祭的头颅。

1521年,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征服,国王被害。

北美文明相对南美,北美文明处于相对原始状态。在北美的东南西北各地,都散居着不同的印第安部落,以狩猎、捕鱼和农耕等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为生,他们之间偶尔也有结盟或外交关系,却始终没有出现过堪称国家的政治组织。

在阿兹特克边疆以北,如今的新墨西哥地区,稀稀落落散布着一些印第安部落。他们用石料与砖坯建造梯形房屋,其规模与造型设计类似于后代的大型公寓楼。西班牙人进入时,称这些居住点为普韦布洛(Pueblos,村落),这些印第安人则被称为普韦布洛人(Puebloans)。古代普韦布洛人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阿纳萨齐人,他们出现在公元前12世纪,在公元750一900年开始建造普韦布洛,此后200年是他们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生活以种植玉米与南瓜为主,狩猎与采集野生种籽为辅,穴居或建造木柱砖坯房屋居住。阿纳萨齐人具有较高的制陶与编筐技术,历史上有“编筐人”之称。

在阿纳萨齐文化基础上,普韦布洛文化发展起来。普韦布洛人能建造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因而能在比较干旱的土地上耕作,现在仍有普韦布洛人的后代生活在美国西南部。

在今日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角的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可看到约有4300处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居住地遗址,有平原村庄和悬崖房屋。平原村庄大多是在公元550一1300年间建造的,悬崖房屋的建造则稍晚,大约起始于公元1200年。遗址内大约有600多处是用石头在悬崖凹进的地方垒砌起来的,

崖壁上还能看到印第安人留下的岩壁雕刻。1276一1299年间,普韦布洛人遭遇干旱与饥荒,许多人被迫移居他乡。

离普韦布洛印第安人部落较远的,如今的美国的东部地区,具有新大陆最丰富的食物资源,许多部落迁徙至此,从事农耕、狩猎、采集、渔业等行业。最早的定居区约建于公元前1000年,出现在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北部,即今日被称为穷点(Poverty Point)之所在

大约公元450一750年间阿纳萨齐人的编筐

地。这些居民善于捕鱼、建造土丘。在之后的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