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吕拉昌,李志坚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作 者】吕拉昌,李志坚作
【丛书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丛书
【页 数】 256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21.09
【ISBN号】978-7-5623-6514-3
【价 格】88.00
【分 类】科技中心-建设-研究-广东、香港、澳门
【参考文献】 吕拉昌,李志坚作.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提要:

全书从世界科技中心的发展历程开始,分析了世界知名湾区科技中心建设的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基础设施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形成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了大湾区的创新网络与联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中心建设的目标体系;分析了科技中心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空间体系、区域协同与政策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试读

第一章全球科技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中心建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提升这一地区的整合力,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如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必然的选择。

第一节全球科技发展及全球科技中心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并逐渐成为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本节主要梳理科技创新的概念,分析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归纳总结全球科技中心转移的轨迹,介绍亚太经济崛起与科技发展的现状。

一、科技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王锐,2011)。

知识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艾米顿(Amidon,1997)提出的,是指创新主体创造、交换和应用新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知识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其创新、传播和应用推动了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

1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的变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刺激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形式创新的基础与保证(梁立,2009)。技术创新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的创新,或是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研究开发或应用新技术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许庆瑞,1993)。管理创新则是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资源再优化配置,达到良好的效益和结果最优的过程。

科技创新是一个城市、区域发展的关键,也事关国家的命运与发展。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特别关注我国科技发展,一直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新时期大力推动科技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产业提升与升级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已经从简单的科技支撑转变为科技支撑和科技引领相互结合,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愈来愈大。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发新的产品,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开辟新的就业市场,加速经济的循环发展,形成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动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一,信息技术全方位地丰富了传统产业的形式与内容。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了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制造信息化、

2

第一章全球科技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中心建设

营销服务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还实现了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第二,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驱动传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拓展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出了新型的原材料和设备,制造了新产品,涌现出了一批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实现了传统产业向战略型新兴产业的转型。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与区域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单个商品的附加值,增加商品利润,而且能创造出新商品,抢占潜在市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庄志彬,2014)。科技创新可以降低能耗,节省企业与区域的生产成本;科技创新通过工艺改进、资源节约技术及综合利用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的现代化,节省人力成本和各种资源,从而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同样,在区域层面,技术创新通过优化产品及产业结构,综合利用资源,应用节能技术,可以提高区域效益。

(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能促进以物质及能量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为特征的物质生产方式向以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及废物循环再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化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资源攫取破坏型向资源再生利用型转变,高效、循环地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有效地保障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发展,推进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的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它们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曾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特殊的贡献。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近代全球科技革命,主要发生、发展在西方国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房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近代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巨大的科技革命,开创了以大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进人工业化时代。

该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于当时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1765年,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引发了棉纺织业的革命性变化。由于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引起了人类在采矿、新机器等领域一系列的发明,揭开了科技革命的序幕。之后棉纺织业出现了螺机、水力织布机等先进机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陆续进人大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越来越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1785年,詹姆斯·瓦特发明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为机器生产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并迅速得到了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得社会生产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工业生产转变,新机器的出现提出了新的动力要求,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把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向高潮,实现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飞跃。这次科技革命及其在世界的传播与扩散,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为核心的工业社会。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以后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这些技术与发明被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引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不是直接起源于工场或其他生产实践领域,而是以科学理论为先导,起源于科学实验室。以电力为中心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适应了机器工业和生产发展对新能源和动力的要求,电力在这一时期逐步取代蒸汽动力而占据统治地位,为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新动力。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器的广泛应用为标志。19世纪60一7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器开始代替机器,

地4

第一章全球科技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中心建设

电力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报、电影放映机等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气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社会转型的巨变,促进了资本主义体系的最终形成。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完成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重大转变,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张代洪,2008)。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场信息控制技术的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思维器官和手工劳动在计算速度、信息收集和信息存储等诸多方面不可逾越的生理局限性,不仅使人类从繁重的简单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也极大提高了智力劳动的效率。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四)第四次科技革命

目前,人类正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突破口的科技革命,它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第四次科技革命将是全新的绿色科技革命,将会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利用率,经济增长将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促进人类与自然建立和谐的、新的人地关系。

三、全球科技中心及其转移

纵观人类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在全球形成了相应的科技中心。全球影响最大

5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的科技转移和扩散有两次,都促进了全球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一)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较早地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且人口众多,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主要科技成就体现在冶陶、冶铁、丝织、农耕、水利工程、天文、医学、建筑等领域,大多与农业生产及生活联系紧密,并且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沈步珍,2011);在“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方面成就突出,涌现了

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为古代人类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等。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更是作为四大发明为世界所称道,中国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意大利成为世界近代科技创新的第一个中心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是整个欧洲比较黑暗的一个历史阶段,教会和骑士横行,人们愚昧无知、思想禁锢,社会停滞不前,科学家的创新发现被认为是反对教皇的统治,会受到教会的严厉批判,历史上把这漫长的近1000年的历史阶段称为中世纪。从13世纪开始,中国四大发明陆续传人欧洲,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开始萌芽,西方以意大利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反封建、反神学,出现思想解放高潮,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反对片面地依靠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例如,出现了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和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三)英国成为世界近代科技创新的第二个中心

第一次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一时期相当于中国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年间。在这一时期,英国在思想上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开始重视知识与教育,在经济上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这为英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6世纪末,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和研究自然科学,这在英国乃至欧洲产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