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融合》白秀莲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机融合》

【作 者】白秀莲编著
【丛书名】前沿科技早知道普及读本
【页 数】 138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576-6885-3
【价 格】25.00
【分 类】人工智能-普及读物
【参考文献】 白秀莲编著. 人机融合.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人机融合》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人机融合多方面的功能,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指出,人机融合,即“人发挥人的优势,机器人发挥机器人的优势”,共同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人类被机器人取代。未来的机器人要能适应复杂的环境,与环境融合,包括机器人相互“操作者共融”:个体独立判断和群体间感知,尤其是与人的协作,能够精确理解人类意图,“所思即所答”,延伸人体,放大功能。为便于大家深入了解人机融合,我们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人机融合》一书。

《人机融合》内容试读

第一章认识人机融合

《《

第一章)认识人机融合

第一节什么是人机融合

人机融合可谓是当今最前沿的计算机科技。关于人机融合,目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或准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教授指出,人机融合,即“人发挥人的优势,机器人发挥机器人的优势”,共同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机器取代人类。未来机器人将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与环境共融、包括机器人之间的“操作者共融”,涉及其个体的独立判断和群体间感知;更重要的是与人的协同,能够精确理解人的意图,“所思即所答”,延伸人体,放大功能。

人机融合的时代即将来临

“不是人超过机器人或是机器人超过人,而是人和计算机的融合。”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也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群体智能、感知与跨

1

人机融合

媒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五个方面,将应用于智能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

现在已经出现了移动技术、互联网、传感器网、车联网、穿戴设备等,网络已经遍布世界。“以前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用计算机模拟人,或者是研究一个类脑技术,用类脑计算模拟人的行为。”潘云鹤表示,现在是机器如何和人结合起来,变成人机混合融合。用网络把很多机器和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群智系统。

ABB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顾纯元以长安福特为案例,在当今世界最先进

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上,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有一辆车下线;而且同一生产线上可以生产6种不同车型,每一车型的切换仅需18秒。核心技术在于把机械臂跟周围的工装夹具等相关设备通过三维系统有机集成,“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但这还不是人机融合,因为机器跟人还是完全分开的。”未来人机交互、融合,才能实现物与人通过技术服务有机连接,从中国制造跨上中国智造。

长安福特的自动化生产线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不少专家表示,除了让机器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像人一样,代替人类或者比人类做得更好,还应更多强调机器与人类的配合,去做人和机器各自擅长的事情:通过人机更好的融合,实现之前单独无法完成的事情,甚至诞生一个新新人类的时代。

智能设备嵌入身体,实时读取你的生理数据:比你更了解自己的人工智能助手帮你决定终身大事,以色列历史学家、《人类简史》一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融合将在21世纪完全实现,人类未

2

第一章认识人机融合

《《

来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人机融合的过程已经开始,”赫拉利说,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已经不像过去的锤子、刀这些传统工具,它们是智能机器,可以随时了解我们的习惯、个性,甚至帮助形成我们的世界观等。未来几十年,随着机器学习、生物传感器、脑机交互等技术的发展,这一融合过程将加速发生。“到2100年,人机融合将相当充分,人类离开网络将难以生存”。

这种深度融合的结果之一将是“机器比你更了解自已”。赫拉利举例说,随着数据采集的进步和算法的优化,未来当你读书时,其实书也在“读”你。人工智能程序在你出生后的每一天都在研究你,从每一封邮件到每一秒心跳,最终它完全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帮你做出更有利的选择,包括婚姻这种“终身大事”。

第二节深蓝:早期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

1996年2月10日至17日,在美国费城举行了一项别开生面的国际象棋比赛,报名参加比赛者包括了“深蓝”计算机和当时世界棋王加里·卡斯帕罗夫。

卡斯帕罗夫对垒“深蓝”

已经退役多年的卡斯帕罗夫可谓是国际象棋棋坛神话,自1985年成为世界冠军以来,12年间,他在国际象棋领域里的地位一直未受到严峻挑战,在1985年至2006年间曾23次获得世界排名第一。曾11次获得国际象棋奥斯卡奖。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强的棋手之一。

3

人机融合

1996年2月17日,比赛最后一天,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对垒“深蓝”计算机。在这场人机对弈的6局比赛中,棋王卡斯帕罗夫以4:2战胜计算机“深蓝”,获得40万美元高额奖金。人胜计算机,首次国际象棋人机大战落下帷幕。

这次人机比赛是为了纪念首都电脑计算机诞生50周年而举办的。比赛时,面对棋王卡斯帕罗夫而坐的是并不是计算机,而是“深蓝”研制小组的代表许峰雄

但棋王并没有笑到最后。1997年5月11日,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六局对抗赛降下帷幕。在前五局以2.5对2.5打平的情况下,他的助手看见他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双手捂面。随后的第三、第四、第五局三场和局拖垮了卡斯帕罗夫的斗志,卡斯帕罗夫在第六盘决胜局中仅走了19步就向“深蓝”拱手称臣。整场比赛进行了不到一个小时。“深蓝”赢得了这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对抗。

在前五局里,他一直采取专门设计的战略来对付“深蓝”,为了避开与计算力强大的“深蓝”直接角力,他选择了怪异的开局,尽量避免棋子的接触,这种下法让所有的专家们大吃一惊。然而,这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不管对手使用什么招法,“深蓝”总是默默地、迅速地走出最强的应手。在最后一局中,卡斯帕罗夫显然丧失了耐心,他第一次采取了“正常”的下法。最初的几步棋让观看的棋迷们欢欣鼓舞,以为强大的卡斯帕罗夫恢复了他的本来面目。但很快欢欣就成了沮丧。第

七回合,卡斯帕罗夫犯了一个不可挽回的低级错误,局势急转直下,很快卡斯帕罗夫就已毫无希望。在挣扎了几步之后,他放弃了抵抗,草草签了城下之盟。

卡斯帕罗夫惜败“深蓝”

1988年,它的上一代“深思”是第一个赢过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的电脑;1996年,“深蓝”成了第一个赢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电脑;现在,它又成为第一个在

第一章认识人机融合

多局赛中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电脑。卡斯帕罗夫曾经说过,电脑要想战胜世界冠军,得等到2010年,“深蓝”把这个日子提前了13年。

“深蓝”重量达1.4吨,有32个节点,每个节点有8块专门为进行国际象棋对弈

设计的处理器,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200万步。总计256块处理器集成在IBM研制的

RS6000/SP并行计算系统中,从而拥有每秒超过2亿步的惊人速度。它不会疲倦,不

会有心理上的起伏,也不会受到对手的干扰。它的缺陷是没有直觉,不能进行真正的思考。但是比赛过程表明,“深蓝”无穷无尽的计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陷,这也反过来让人们思考,什么是思维的本质?思维是神秘莫测的吗?“深蓝”与卡斯帕罗夫的对抗在什么程度上对这一问题有所启发?

IBM研制小组向“深蓝”输入了100年来所有国际特级大师开局和残局的下

法,自1996年在6局对抗赛中以2:4败给卡斯帕罗夫之后,“深蓝”的运算速度又提高了一倍,美国特级大师本杰明加盟“深蓝”小组,将他对象棋的理解编成程序教给“深蓝”。比赛结束后,“深蓝”小组公布了一个秘密,每场对局结束后,小组都会根据卡斯帕罗夫的情况相应地修改特定的参数,“深蓝”虽不会思考,但这些工作实际上起到了强迫它学习的“作用”,这也是卡斯帕罗夫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对付“深蓝”的有效办法的主要原因。

“深蓝”的胜利,标志着电脑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从此将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人与电脑的关系。据说,卡斯帕罗夫在输掉第二局之后,曾经彻夜难眠。此时,不只是卡斯帕罗夫,我们大家都要学会接受电脑在某些方面已足以与人较量的现实。

人工智慧的趋势

5

人机融合

》》

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未让人类的国际象棋棋手的水平下降。恰恰相反,它可以帮我们分析局面和统计资料。现在的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棋手卡尔森就曾接受人工智能的训练。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深化了人们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人与计算机相比,一般来说,人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能力,善于判断和处理模糊现象。但计算机对模糊现象识别能力较差,为了提高计算机识别模糊现象的能力,就需要把人们常用的模糊语言设计成机器能接受的指令和程序,以便机器能像人脑那样简洁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提高自动识别和控制模糊现象的效率,最终会变得愈发聪明,它在任何一次情况中所获悉的改进点都会增强。

第三节沃森:挑战人类智能的极限

超级电脑“沃森”由IBM公司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历时四年联合打造,电脑

存储了海量的数据,而且拥有一套逻辑推理程序,可以推理出它认为最正确的答案。“沃森”(Watson)是为了纪念IBM创始人Thomas J.Watson而取的。IBM开发沃森旨在完成一项艰巨挑战:建造一个能与人类回答问题能力匹敌的计算系统。这要求其具有足够的速度、精确度和置信度,并且能使用人类的自然语言回答问题。这一系统没有连接至互联网,因此不会通过网络进行搜索,仅靠内存资料库作答。

超级电脑“沃森”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