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杨淑英,杜永仁,冯玉雷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

【作 者】杨淑英,杜永仁,冯玉雷编著
【页 数】 220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20
【ISBN号】978-7-5482-3970-3
【价 格】30.00
【分 类】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史
【参考文献】 杨淑英,杜永仁,冯玉雷编著.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0.

图书目录: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内容提要:

该书稿以西北师范大学附小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兰州历史文化发展为背景,搜集大量相关史料,梳理小学教育文化发展历程,尤其凸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教育环境和质量的巨大变化,以期以史为鉴,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深对兰州本土文化历史的了解。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内容试读

第一章发端京师扎根兰州

(1902-1949年)

第一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与西北师大附小的渊源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近代中国变法图强的产物,是与西北师大一同

发端于京师,而又几经辗转,在艰难困苦中成长,不断发展壮大的。

一、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

条约的签订,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大清王朝摇摇欲坠,

民族救亡迫在眉睫。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以割

地、赔款为主要内容的《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再次遭到瓜分。北洋舰队的

全军覆没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以器物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

的彻底破产,也唤醒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自觉意识。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公车上书,全面提出了包括“权宜应敌之谋”“立国

自强之策”在内的维新变法主张。在上书光绪皇帝的同时,维新派还在京津、

·1,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

上海、湖南等地成立学会,创办学堂,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光绪皇帝采纳了

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之后又连发

多道诏旨,推出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

施,其中,废除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就是其中重要而具体的改革措施。

《明定国是诏》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正式批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决定设立京师大

学堂,由孙家鼐主持在北京创立,校址最初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

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许景澄任中学总教

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1898年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

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未被慈禧废止,成为维新变法的

唯一成果。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

备被毁,大学堂难以维特,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

将酝酿已久的振兴教育规划一《学堂章程折》进呈朝廷,奏折包括《京师

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

程》和《蒙学堂章程》,这是中国新式学制的开端。1902年12月大学堂恢

复,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朝廷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

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杨仁山、

屠敬山、王瑶舟、严复、孙诒让、蔡元培等均被聘用,他们成为我国大学教

育的先驱。

1903年,京师大学堂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同年改管学大

臣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派张亨

嘉为第一任总监督,京师大学堂由此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1903年底,京师

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有师范馆学生31名。

·2…

第一章发端京师扎根兰州(1902一1949年)

二、师范教育的兴起和京师大学堂附属学校的创办

随着各类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师资问题日显突出。为了解决新式学堂的

师资问题,各地开始兴办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师范教育。1902年12月17日,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仕学馆举行了开学典礼,师范馆招录79名学生,仕学馆

录取57名学生,136名学生开始了“早晨鸣铁钟起床,上堂以摇铜铃为号,

敲锣开馆”的生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与通州师范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被世人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

它是我国第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府的雏形,也是完整意义上教师专业化的起

点,几乎与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引进同步。

师范馆学员有各行省考选保送的,也有在京师自行投考的。当时的读书

人向往科举,对入学于师范学堂不太感兴趣。政府给予师范生优厚的待遇,

其食宿全由国家供给,宿舍楼房每人住一间,自修室每两人共一间。每餐8

人一桌,六菜一汤,冬天则改为四菜一火锅,鸡鸭鱼肉都有。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1905年大学堂主管不再是“管学大

臣”(相当于主管文教的副总理和教育部部长),而是降格为“京师大学堂监

督”(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1907年,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第一期学生

(原师范馆学生)毕业;次年,第二期学生毕业,原马神庙校舍供招收大学分

科生之用。于是,清政府决定师范科独立为专门“学堂”。1908年6月,清

政府按照张之洞等人建立分科大学的建议设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

专门独立设置高等师范学校的开始,学堂的宗旨是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

堂之教员、管理员。1908年11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举行第一次入学考试,

直接录取学生80余名,入公共科,于12月7日正式开学。同时,京师优级师

范学堂又承认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优级师范科的两届毕业生是京师优级师范

·3·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

学堂前两期的毕业生。1909年、1910年,又分三次补招各省保送来的学生,

共录取150余名,入公共科。

清未京师大学堂校舍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后聘请了不少由日本回国的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

如王烈、王祖训、王桐龄、陶履恭、邓萃英、彭世芳、陈英才、陈映璜、毛

邦伟、钱玄同、马裕藻、朱希祖、马叙伦等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大学者,教师

阵容比清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乃至京师优级师范学堂都要强得多。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

范学校”,由从日本留学归国的教育学家陈宝泉出任校长。7月,北京长甸五

城中学改为“北京高师附属中学”,同时增设附属小学(今北京第一实验小

学),这便成了今天西北师大附属小学的前身。

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北

京国立高校被整合为京师大学校,改称京师大学校师范部。1928年,国民政

府实施大学区制,平津国立高校被整合为国立北平大学,其师范部改称国立

.4…

第一章发端京师扎根兰州(1902一1949年)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1929年8月,重新独立设置,称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1年7月,由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沿革而来的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

学院并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组建后,原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

蒙养园均并入北平师范大学,分别更名为附属中学南校、北校和第一、第二

附属中学,将蒙养园改为幼稚园,教育系教授韩定生、燕景缇、孙廷瑩曾任

附属小学主任,全绍兰、焦真曾任幼稚园主任。至此,北师附小粗具规模,

也成为北平师范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师大附属学校中还有一所成立于1919年4月,完全由“学生主办”的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平民学校”,通过1931年2月印行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平民学校一览》可以一睹这所近百年前的平民学校的概况。时任北师大教授

及兼任该校指导员的韩定生在《序言》中介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平民学

校是完全由师范大学的同学办理的。据我的观察,这个学校具有三种特色:第一种特色是无一定的经费。自从民国八年(1919年)创立这个学校以后,虽有时由师大及市教育局受些津贴,然为数极微,绝不足以办一个小学校的

经费。第二种特色是无一定的校址。全校千八百学生都是在师大及附属学校

课毕以后借用空闲的教室上课。第三种特色是教职员都是名誉职,无报酬

自校务主任、教务主任、事务主任以至级任、科任教员,都是由师大同学公

举来的。”这所平民学校实际上是一所由北师大及其附属的中小学联合地方兴

办的兼具小学、中学、扫盲、平民教育为一体的社会性学校。时任北京师范

大学校长的李蒸先生在《序言》中则从社会平民子弟和师大同学两者讲述其

取得的“双赢”成绩。他说:“师大平校,在国内创立最早,成绩之优,昭昭

在人耳目。”“师大附近贫窭之家,无虑数百户,其子女无力入公家小学,得

入斯校读书,俾免失学者,年且数千百人,是其有造于窭人之子女者,固甚

大也:况斯校为师大学生主办事业之一种,之对于师大同学既予以实习教学

·5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事略

机会,复可籍(借)以振起服务社会之精神,尤为我国培养师资一大助力。”

由此,李蒸校长表示:“余于民众教育,素饶兴趣,致力于斯者甚久,且曾代理师大校务,夙欲斯校,注意甚深,希望甚切,今睹是帙,不禁狂喜”,由此希望“主办斯校诸同学,努力不懈,俾其前途发展,为长江大河,一去千万

里,茫无涯涘”,并提出:“平校之所以为平校,故为一般贫乏之民众,谋出

路也,教之育者应注重实用,为入学者环境之需要,为实际之讲求,观念偶

一错误,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甚致(至)养成窭人子女由平校毕业后不能

再过平民生活之习惯,斯于主办原旨,宁不大相违背”。附属学校对北平的初

等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6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校务会议决定将幼稚园并入附属一校、二校,

两所小学,分别设立一个幼稚班。北平师大附小成为最早将幼儿教育与小学

教育贯通的小学之一。

第二节烽火岁月里的师院与附小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东三省,华北门户洞开,日本军国主

义者在交通沿线驻军,扶持汉奸政权和所谓自治组织,其侵占华北乃至吞并

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北平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抗日救亡运动风

起云涌,而北平各大学的南迁亦迫在眉睫。附小和其母体北平师范大学开始

了颠沛流离的烽火岁月。

一、先迁西安

实际上,早在1933年5月,邵力子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有感于西北人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