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研究》白嗣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研究》

【作 者】白嗣新著
【丛书名】新闻与传播研究文库
【页 数】 153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5622-9063-6
【价 格】32.00
【分 类】文娱活动-电视节目-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白嗣新著.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研究》内容提要:

进入新世纪,形态各异的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中国电视收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节目模式井喷”现象成为中国电视娱乐发展的一道新景观。节目模式的规模化引进一方面受到了收视市场的认可,为中国的电视娱乐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受到了节目同质化和创新受限的质疑。在这一现实背景之下,本书力求剖析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阐释分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的发展过程,并为其模式化发展趋势提供一种路径参考。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

2012年夏天,一档引进自荷兰的电视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以高收视率和天价的广告收入成为2o12年中国电视市场的收视神话,为在限娱令和限广令双重控制下,收视陷入低迷的中国电视,尤其是上星综合频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电视观众还沉迷于《中国好声音》中学员和导师的精彩表现时,中国的电视媒体已经在梢然进行着一场关于电视节目模式的市场竞争。随着2013年1月18日湖南卫视推出顶级歌手对决节目《我是歌手》,再次将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推向中国电视媒介的中心。自此开始,2013年仅引进版权的音乐竞技类电视节目模式就超过了十档,被许多媒体称作“电视模式井喷之年”①。节目模式的大量涌现,对中国电视市场的格局、运作和节目创新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使得人们开始对于电视节目模式,尤其是其中占据最大份额的娱乐节目模式产生了好奇和疑问。中国电视频道中出现的娱乐节目模式全部来自境外,本土的节目模式化生产并没有形成,但这些版权节目模式已经在开始改变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形态。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发展是如何产生的?它会带来娱乐节目的千篇一律,还是代表着一种适应中国电视市场现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到底什么是节目模式?它们又在如何改变着中国的电视媒介和电视市场?

①刘阳.解码卫视综艺节目大战:六大关键词聚焦节目模式引进[N].人民日报,201303-01

(17).

绪抢

电视节目模式进入中国媒体从业者和学者的视域已经约二十年,从《快乐大本营》到《玫瑰之约》,从《幸运52》到《开心辞典》,而当大多数的中国电视观众为这些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新形态节目深深吸引并锁定频道时,由于对我国港台地区媒体和国外媒体接触过少,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在中国创下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大多都是来源于经过其他地区电视市场考验的成熟的节目模式。

2013年10月11日晚22:00,湖南卫视在非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全新亲子

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首播收视率CSM全国网1.1,收视份额7.67%,

CSM46城市网收视率1.42,收视份额6.74%。双网首播收视率均破1。这一收

视率紧逼浙江卫视在21:15黄金时段播出的《中国梦想秀》第六季(CSM46

城市网收视率1.472,收视份额4.88%),并远超当晚同时段江苏卫视首播的明

星歌唱类真人秀《全能星战》(CSM46城市网收视率0.983,收视份额4.75%)。

首播的开门红和节目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对于节目形态、节目制作方式等创新的一系列思考。而实际上《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最本质

的原因是来自节目模式版权的引进,原版节目是由韩国MBC电视台在2013年

1月6日首播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这档关于明星子女户外生存的真人秀节目在韩国首先经受了播出市场的考验,不仅一直保持较高的收视率(2014年

8月4日MBC“日晚”栏目个别收视率中《爸爸!我们去哪儿?》全国基准收视

率为20%),同已经长期占据相似时段收视首位的“Running Man”争夺收视冠军,甚至改变了韩国电视频道周日傍晚(注:日晚档)收视率低迷的现象,使得傍晚时段成为周日收视的黄金时段。至此,“电视节目模式”一词再次强势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也是自2012年《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获得高收视率之后,中国电视市场的收视和影响力纪录再一次被模式刷新。

然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为了获得观众,电视平台的节目制作和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消费社会中的受众,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媒介形态,电视作为一种双项感官的视听煤介一次次面临着挑战。由节目模式所带来的收视高峰,给中国的电视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中国的电视事业从1958年北京电视台(后在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试播开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节目形态变迁的同时,中国的电视媒介一直将电视节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作为节目创作的逻辑起点。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变化,电视节目逐渐从宣传品、作品成为资本市场中流通的商品,当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引进能够作为一种贸易,在全球化的背

中凰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研究

景下成为中国电视市场里占据主流的节目形态,这其中应当存在一些与中国社会外部环境及受众市场变化的原因。

在尼尔·波兹曼看来,电视娱乐文化是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不断地强化受众对于娱乐文化的接受和认同,而将寓教于乐抛之脑后①。其实娱乐活动与整个人类文化相伴而生,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后,人们从早期的机器文明中逐步走向人本主义,以平民为消费主体的娱乐文化成为当代文化中最典型的形态,在与电视媒介这种最直观的大众传播方式融合后,形成的电视娱乐节目成为电视节目发展中形态最为丰富,同时是对电视市场产生最大影响的节目形式。电视节目模式的发展,其核心就是娱乐节目的发展。目前在世界节目交易市场中娱乐节目占据最大的份额并且具备跨地域、跨文化的流通性,这与电视娱乐节目模式的结构主义本源有着必然的关联。

当娱乐已经成为全球媒介的共同特征之一,成为电视业务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受众狂热追捧的节目形态时,学术理论界却仍然有着模糊甚至矛盾的态度,应该学着西蒙·费里斯在《娱乐》中认为的那样,“娱乐”这个词使用起来,通常带有某些受人鄙视的感觉,但娱乐不过就是娱乐。这种鄙视中隐含着两种对比:其一,关于美学判断,娱乐(逗趣的、即时的、琐碎的)是与艺术(严肃的、超越的、深刻的)相对的;其二,涉及政治判断,娱乐(无关宏旨的、逃避主义的)是与新闻、现实、真理相对的②。这明显体现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落差,而实际上无论是就娱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身份认同及交往方式等产生的重要影响,还是在今天电视娱乐节目模式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工业的产品在创造财富、就业、投资等经济层面上来衡量,对于娱乐的研究,尤其是电视娱乐中电视节目作为模式化商品形式的研究,都是值得中国电视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二、研究的意义

选择“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研究”这一论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①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②西蒙·费里斯.娱乐[M)/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杨击,译,大众媒介与

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88.

绪抢

这也是一个从媒介实践角度出发的研究命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娱乐与生存相伴随的生活方式逐步被瓦解,在人类与机械相伴的生活中,娱乐甚至成为生存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介借力技术共同造势,用各种感官刺激和无处不在的视觉影像,使人们沉醉于娱乐之中,中国电视平台所出现的娱乐节目的井喷现象,就是最现实的写照。而当娱乐不再从传播的视角进行推广,成为一种工业商品完成工业文化的叙事,用通行的贸易将人们的生活打造成一场充满幻想和幻象的游戏,电视节目模式的出现正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娱乐文化进程,并形成一种全新的全球娱乐工业面貌。

本书力求通过对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及模式化进程的相关研究,分析节目模式形成的原因及思考娱乐电视节目模式如何完成其全球性的创意产业流通过程,尤其关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的形成与现时表现,以期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从电视实务研究的角度来看,本书利于电视娱乐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娱乐节目的定位、内容生产、表达方式和发展方向,在面对节目模式的引进和创新时,提供借鉴性的意见。此外,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影响广大受众的审美价值、生活品位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对于目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整体把握和文化性分析,可以对今后的电视媒介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界关于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研究视角逐渐集中,但更多的是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微观层面,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研究,尤其集中在对娱乐节目的文化及道德批判和从实务层面对典型娱乐节目的制作和节目策略进行的感性认识的研究。而从2010年开始的大规模的娱乐类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虽然学界和理论界也时有相关论题的讨论,但对于现时现象的整体梳理和学理分析仍然稀少。本书将在学界现有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集中涌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整合和再思考,分析和阐释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立足于中国电视媒介所处的现实环境,力图为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寻求更加健康的路径。这对于补充、完善、丰富及系统化已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也大有裨益。

中国电视爆乐节目糕式化研完

第二节研究的范畴

一、基本概念的厘定

1.娱乐与娱乐节目

(1)娱乐的概念

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娱乐”进行概念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简单明了:作为动词意为使人快乐、消遣;作为名词意为快乐有趣的活动。这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瓵秦王,以相娱乐”和《北史·齐纪中·文宣帝》中“或聚棘为马,纽草为索,逼遣乘骑,牵引来去,流血洒地,以为娱乐”的用法相互对应。而如果将“娱”和“乐”作为两个部分来分析,“乐”更多地代表着一种以生理表现为特质的本源,是一种直观的感受与冲动,“娱”则更多地涉及心理动向的理性层面,与形而上的艺术审美有所关联。因此,从这样的视角去理解,“乐”由“娱”而来,是“娱”之后的一种情感,与“娱”之中来自理性的逻辑判断有着必然的关联。约翰·费斯克将“娱乐”视作一种具有意识形态的概念:“娱乐属于20世纪比较成功的修辞化策略之一,它似乎将普遍接受的,起源于印刷报刊与生动的电子媒体,包括视觉与听觉、叙事与表演等类型的主流产品轻而易举地归结为一种饮食起居制度(regime)。然而,它不过是个人满足、文本形态与工业组织的一种复杂的聚合过程。”①

南加州大学的皮特·沃德尔(Peter Vorder)将娱乐置身于电视媒介之中,认为娱乐节目的核心就在于“快乐”(enjoyment),而这种快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和复杂体验。这其中既有愉快、大笑、感官的愉悦等,也包括恐惧、焦虑和压抑等多重的情感因素②。

作为游戏的娱乐:娱乐的情感因素其实是其作为心理过程的一种具象表现,这种表现也符合娱乐游戏说的基本判断。德国学者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特

①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们.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96.

2 VORDERER P,KLIMMT C,RITTERFELD U.Enjoyment:at the heart of mediaentertainment [J].Counnunication theory,2004,14 (4):388-408.

使用者的先决条件

·怀疑

移情

拟社会互动

效果

在场

快乐

·刺激

兴趣

兴奋转移

宜泄

学习

动机

·逃避现实

调节情绪

成就感

竞争

表现形式

·平静、愉快、大笑

媒介的先决条件

焦虑、恐惧、压抑的缓解

·技术

悲伤、犹豫、思考、亲切

设计

感官愉悦

审美

成就感、控制感、自我预期

内容

图0-1“娱乐”概念结构图

意讨论过游戏的问题,认为游戏起源于精力过剩,是人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和谐统一。这符合娱乐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重合的观念,为娱乐的实际表现形式提供了一种解释。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游戏心理进行分析,认为游戏是儿童人格与内在欲望的体现,可以满足内心情绪发泄的需求。当人成年后,幻想替代了游戏,白日梦“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和替代”,让人在其中忘记不愉快的经历,这就是通过娱乐完成对现实的逃避①。在荷兰,学者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认为游戏中的“自由”是娱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一种有意义的功能,提出了“人是游戏者的观念”,将游戏的观念整合到娱乐文化的范畴之中②。游戏作为娱乐的主要形式,是人类生活中与工作的区分。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对大众传播中的游戏进行了分析,认为收看电视是一种“主观游戏”的过程,人们通过想象的游戏指向个别受众的自我生活经验,也成为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活动③。游戏是一种从行为到情感的体验,这

①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们.孙恺祥,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2.

②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35.

③股乐.电视娱乐:传播形态及社会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0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模式化研宠」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