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郝建国|(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好望》

【作 者】郝建国
【页 数】 310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2021.11
【ISBN号】978-7-5166-6069-0
【价 格】68.00
【分 类】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作品综合集
【参考文献】 郝建国. 好望.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21.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好望》内容提要:

本书稿是《华商报》记者郝建国的个人作品集,集纳了作者近20年公开发表的新闻特稿、调查性报道、评论等新闻作品,也包括极少部分民俗、文化、方言随笔作品。全书内容分为八部分,分别是观察、人物、对话、社会、众生、论文、评论、随笔文化民俗及方言。其新闻作品严格遵循“用事实说话”原则,史料、信息来源均有明确出处,报道发表后无纠纷、争议;调查性报道客观、理性,所涉及的问题当时均得到解决;评论善意且富有建设性,多篇作品曾获奖。可以说本书稿的内容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印记,体现了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进步的细密思考,书稿的出版对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和各院校新闻系的师生有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

《好望》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观察

一→形串。

1978,让省委书记为难的“架子车”

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入,极“左”思想被逐渐抛弃,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序幕终于在1978年最后几天拉开…

1978年的报纸,如果要说出10个高频词,“四人帮”“揭批运动”“大寨”“真理”一定能登上排行榜。

“真理”这个词出现虽然晚一些,但越到后来越密集,最后终于形成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它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始…

和全国人民一样,两千多万陕西人早早就感受到了变化,而对于领导层来说则面临新的困惑。一方面,大家很想把陕西的“国民经济尽快地搞上去”,另一方面又经常会在“方针路线问题”上陷入困扰。

当年《陕西日报》一篇社论曾明确指出:“和许多兄弟省区比较,我们的工作是缓慢了,落后了。”这一评价无疑有一定时代背景,因为即使到了6年后的1984年5月,当时的陕西省委还在强调“要继续清

‘左’”。

“‘左’是不会犯太大错误的,而‘右’则可能变成反革命,所以求稳的干部往往选择‘宁左勿右’。”30年后,曾经参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刘克鉴说。

农民手中的架子车,收还是放?

1978年,陕西出台过一个文件(陕发〔78〕87号),很有点“物权法”

·2

第一部分观察·

的意思,它明确农民自己出钱购买的架子车,生产队不应收归集体所有。“那时候,人们‘一大二公’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私人拥有生产工具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所以一个架子车的问题都要省委发文。”曾任《陕西日报》总编辑、年近八旬的延安时期老报人张光解释。

这份文件的标题是《印发〈关于架子车的调查〉》。《关于架子车的调查》本是眉县县委搞的,当年9月14日,省委向全省印发了这个文件。

据眉县马家镇马家村二组老人赵建荣讲,架子车出现在1960年左右,当时农民攒下几年卖猪的钱—90多元才能买一辆架子车,“生产队送粪、交粮、拉土,社员跟集赶会、买卖猪羊、转送病人、老人看戏、走亲戚都离不开它。”“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私人购买的架子车全部被生产队收回,成为集体所有财产。“当时上面的说法是,有架子车的人和无架子车的人比,挣的工分太多,出现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

赵建荣介绍说,生产队收回架子车后,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因为车子是生产队的,大家都不爱护,车胎跑气、辐条断了都不管,结果损坏的车子一天比一天多,后来两三个人专门修车都修不过来。到了1971年,生产队实在没法管,就用抓阄的方法把车子分给个人。

《关于架子车的调查》一文详细介绍了架子车收回前后的利与弊,全文唯一可以算作调查结论的只有这样一句话,基层干部和群众“给调查组的同志一再叮嘱:你们给上级汇报一下,架子车千万收不得!那是

一条瞎政策!”

“那时写文书有一个技巧,就是用群众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是群众不让收架子车,不是县委的意见一这样报告即便有点问题,追究下来也可以拿群众挡一下责任。”时任眉县县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朱安禄说。

眉县县委这份调查报告到了省委第二书记王任重手中时,他很快批示:“这个调查材料很好,很有说服力。它说明,怕两极分化是毫无根据的。

·3…

→8坐·

应当明确规定,架子车永远不收归集体所有,集体应当把注意力放在机械化上来。”

几天后,这份调查报告以省委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全省所有公社。至此,陕西几千万农民终于名正言顺有了自己的第一份“私有财产”一架子车。

“相当多同志余悸未除”

据知情人士透露,关于架子车的问题,虽然省上印发了眉县县委的调查报告,但当时省委领导班子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直到11月份态度才逐步明朗。

这里所说的态度“明朗”是指1978年11月15日省委的一份指示《关于认真解决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的指示》。文件中有这样一段:“十月初,省委批转的省农办党的核心小组《关于当前几个亟待解决的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虽然受到普遍欢迎,也没有及时传达给群众,没有真正落实。”“省委在这里郑重声明:我省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省委是有责任的。前一个时期,省委在所有制过渡、自留地、架子车、集市贸易等问题上,做过一些违反党中央政策精神和我省情况的不妥当规定,应当予以废除和纠正。”

“那个年代,人们的集体化思想根深蒂固。领导者自身也很矛盾,从理论上他们认为只有公有制才能代表社会主义,所以不能容忍农民有自留地、架子车;但从调查实践看,他们也发现生产队这种大集体有很多弊端。”张光分析说。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架子车产权的表述,这份文件的草稿援引王任重的批示,社员购置的架子车,永远归社员所有,但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在签发时删去了“永远”两个字。

省委指示发布的当天,《陕西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这篇题为《坚决地勇敢地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社论不回避问题,直言不讳:“和许

。4…

…船坐。

他自问自答地说:最近一个时期,中央报刊发表了很多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现在为什么连续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讨论?按中央的话说,就叫作“拨乱反正,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我们只能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能当作万年不变的教条。

在会上发言的还有时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的郭琦等人,大家谈到了重视实践、解放思想、接受新事物等观点。“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次会议可以看作是陕西改革开放的标志,不过当时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在于‘表态’。”高质一当时报道了这次会议。据他本人回忆,那篇稿件送审3天后才批下来,而且最终只发在头版倒头条的位置。

如果说700人大会还仅仅是一个“标志”,那么这次会议之后出台的一系列指示,则表明陕西改革开放真正迈出一大步。

1月内调整3任省委书记

有很多问题,在后人看来也许是常识,但在当时可能就是一个大难题,72岁的刘克鉴老人对此深有体会。

从西安交通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刘克鉴教授依然看重自己发表在1978年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经济政策的唯一标准一西安市理发业实行基本工资加利润提成工资分配办法的调查体会》,文章研究的是理发行业的分配问题。

谈到写作背景时,刘克鉴说:“按照当时的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东西都是真理,达到顶峰了,一般人没有权利发挥,只能学习领会。《光明日报》的文章发表后,大家发现终于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了。”

刘克鉴调查的这家理发部,位于西安钟楼附近,叫白玫瑰理发部。当时,它是西安最有名的理发部。

先前这家理发部一直实行固定工资制,结果总是有职工请假、怠工,让“主任”十分头疼。后来,他们偷偷实行了“基本工资加利润提成工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