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好新闻》武楠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发掘好新闻》

【作 者】武楠著
【丛书名】中国新闻学丛书
【页 数】 206
【出版社】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5649-3861-1
【价 格】56.00
【参考文献】 武楠著. 发掘好新闻.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发掘好新闻》内容提要:

本书将这一时期体现于评述话语中的新闻观念及其表述归结为时间、政治和形式三个观念丛,探究了这些新闻观念中主导结构的具体表述方式,以及观念单元之间的有机关联。其中,”时间轴向”观念丛试图与不同历史时期中的思想和观念展开对话,进而通过对历史建立一种新的叙述和认知来革新和丰富新时期的新闻观念和新闻实践;”政治轴向”观念丛呼应了改革开放本身为”新闻和政治”的关系所提出的新的问题和挑战,系统处理了新闻与事实、党性与人民性、以及新闻的指导性和新闻的社会协调功能等关系,并引发新闻观念中关于“新闻与政治”关系的新发展;”形式轴向”观念丛体现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观点在新闻领域的影响,新闻的价值和功能被区分为”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审美价值”三个层次,从而为新闻的形式思考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更为宽松、包容和独立的话语空间。

《发掘好新闻》内容试读

绪论

一、选题缘起:聚焦新时期新闻观念研究

本书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观念,选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评奖一“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的评述作为主要的分析样本,并结合对获奖作品本身的分析和当时的文件精神、当事人的回忆录或访谈,以及档案资料等其他类型的新闻观念话语,旨在深入探究改革开放最初十年中国新闻观念的嬗变过程和具体表述

新闻观念主要是“新闻是什么”和“新闻应该是什么”的观念(杨保军,2014a)。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恩格斯,1876),新闻观念同样来自于特定时代的新闻实践。但是,正如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新闻观念不仅是现实的反映,被具体的实践所决定,而且同样会对现实和实践产生重要的反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影响新闻实践的重要行动指针,新闻观念对新闻具有直接具体的影响不同新闻观念会引发不同的新闻实践活动。此外,新闻观念也会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社会共识的形成产生影响。正如美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克莱恩所说,新闻活动是当代文化中最重要的话语实践,它反映并驱动着占主导地位的“智识场域”,因此新闻观念也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和建构着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型修辞(Andrew,2018)。多元新闻观念的相互作用,难免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

研究当代中国新闻观念,还需要在历史的脉络和时代的背景中将“新闻观念”研究的对象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进行深入历史细节的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社会思潮激荡的新形势,也将中国置于当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交融交锋之中(胡钰等,2018)。本书选取了改革开放初期(1979一1988)

002发掘好新闻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新闻观念研究(1979一1988)

这一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转折意义和纵深感的特殊历史时段。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可以说是完成了几个相互承继的任务:努力推动新闻传播理论从“政治化”向“科学化”转型,以此完成对中国前一个历史时期传播理念和传播机制的涤荡;建构“人类传播”由落后到先进的一套历史主义叙述,以此确立西方社会商业传播模式下各种原则、伦理的合法性,并廓清中国传播业的具体转型路径:提出了信息服务、受众需要、媒体属性、商品机制、新闻法等理解现代传播机制的“元问题”,框定了日后新闻传播研究政治想象力的边界(王维佳,2019)。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流变及其背后动因提供了特定的时代坐标。

此外,基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核心语料而展开的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近年来开展新闻观念研究的重要方法:特定的话语形式是对于新闻观念的具体表述,也具体地体现出新闻观念的变迁轨迹。本书选取了改革开放初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评奖一“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的评述,尤其是它对于新闻观念的话语表述及变迁作为观察对象和研究语料,这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具有语料的独特性。本书结合对获奖作品本身的分析和当时的文件精神、当事人回忆,以及档案资料等其他类型的新闻观念话语,深入研究改革开放最初十年中国新闻观念的嬗变过程,具体的问题:哪些传统新闻观念逐渐被尘封在历史之中?哪些传统观念被唤起并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又有哪些观念需要反思和追问?本书把“话语”定义为新闻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表述方式,旨在以观念的具体表述作为桥梁,去展现历史语境与新闻观念之间的丰富关联:不仅注重新闻观念本身的话语形式和结构等内部特征研究,还将注意力放到新闻观念及其话语形式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中,在结构与行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新闻观念及其话语表述的动力机制,进行历时性、全方位的探究考察与梳理分析,通过这种深入历史细节的研究方式,尽可能实现对上述问题追根溯源,予以回应,获得新知与理解,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特色新闻学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历史资源,为构建新时代主流新闻观念及话语新秩序提供借鉴与参考,助力于我国新闻舆论事业更好发展。

二、关于新闻观念的学术史回倾

新闻观念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观念不仅指被人们用概念表述出来的特定思想,而且帮助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价值和意义的沟通:普遍的和社会化的观念则是社会行动的基石

绪论【003

(金观涛,2009)3。观念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但同时也有区分。观念较为依赖语言表述,它必须是被特定概念尤其是关键词表述出来的思想,而且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金观涛,2009)4。在新闻领域中,观念与思想之间的区别也同样遵循上述区分方式。例如,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对于传播思想进行了历史的和哲学的研究,将其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系统地梳理了几百年来西方传播思想的谱系(邓建国,2017)。相比而言,新闻观念则距离抽象的哲学思考较远而更多地根植在包括话语实践的社会语境中。

(一)国内外新闻观念研究述评

回顾国内外新闻学研究,“新闻观念”一直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并发展出

一系列与新闻观念意涵相关或相近的概念与理论,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西方,从认为新闻业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到“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实则可以理解为是“自由新闻观念”向“责任新闻观念”的转变;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及后人的批判之作《最后的权利:重议〈报刊的四种理论〉》虽以“报刊理论”或“媒介体制”命名,但实际上也是宏观层面对不同社会新闻观念的区分:对于新闻究竟是“第四权力”还是“公民权利”抑或是“商业谋利”的思辨,也充满着对于新闻纠缠于公共性与私人性、结构性与能动性之间的不同观念认识。在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字面上理解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念”:“文人论政”与“政治家办报”实则也包含着对于不同新闻主体的价值判断:而源自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强调的“职业规范”以及“政治独立”,其实也与中国近代的“文人论政”传统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家办报”传统有着新闻目的的根本性冲突,背后自然也是新闻观念的区别。除了上述提及的偏向于宏观层面的理论脉络,在关涉新闻观念的具体研究中,西方学术界与中国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聚焦领域。在西方,关于“新闻观念”的类似研究,主要体现于自由主义新闻观念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若干新型新闻观的论述,比如公共新闻、公民新闻学、倡导新闻学等。总体来看,这些“新新闻学/新新闻观”的提出更多是在新的社会变迁条件下对传统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补充和修正。

1990年代以来新闻传播史研究出现的新动向,也为新闻观念研究带来了启发性的观点和研究范式的更新。一方面,它摆脱了传统历史分析中对于个体的关注,常规的历史研究往往关注默多克等报业巨头或本杰明·富兰克林等新闻思想的奠基人;另一方面,它也从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决定论”的范式中走出,不再以媒介技术的更新作为讲述新闻传播历史的基础框架(Mosco,2009)。当下相关研究更多地聚焦于从新闻内部演变及其外部关系的互动视角来探讨观

004发掘好新闻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新闻观念研究(1979一1988)

念和实践的变迁,尤其是将观念置于新闻在“权力集团和大众之间保持民主平衡”的结构性张力之中,将新闻理解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品”,以及理解政治进程的“钥匙”(贝内特,2005)5。在上述的范式转向之下,针对新闻观念的研究采纳了来自社会科学不同门类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如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2005)将“客观性”“价值中立”和“意识形态排除”等一系列新闻专业主义的观念对象化,通过民族志将记者在新闻机构中的日常实践作为分析资料,研究了美国新闻观念是如何在具体实践和社会政治语境中被建构出来的。关于西方的客观主义和“维系民主”的新闻观念的“另类研究”则是将其置于政治经济学的脉络中,探寻这种观念所基于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哈克特等,2005)。在西方新闻学的视野下,中国的新闻观念被归结为党派新闻的观念。而政党报纸和党派新闻一般来说处于一个比较负面的位置,被认为是在“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发展过程中应当被更新和超越的一种落后的新闻观念,代表着对于民主的偏离和对于事实的践踏(哈克特等,2005)45。而自19世纪末期开始在美国社会日益成为主流的一种观念,就是逐渐地超越当时在美国新闻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党派报刊”,发展出一种“独立的”新闻业(Schudson,1998)。由于历史、政治和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西方新闻实践中的政党报纸和党派新闻事实上与中国的党报并非同一概念。因此,上述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结论显然无法为理解中国新闻观念提供最基本的参照。

在中国,针对新闻观念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以新闻观念而非常规的新闻史为核心目标的研究在观念阐述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于新闻观念之哲学层面的框架建构、以“宣传”为代表的观念和话语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研究。如杨保军在《“新闻观念”论纲》一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对“新闻观念”研究的若干观点和对未来研究的期待,并在《新闻观念论》一书为新闻观念研究提供了开创性的基本框架,在本体论、功能论、关系论相统一的视野中,建构起了系统的新闻观念理论,可以说形成了新闻观念研究的基本体系四。借助库恩的视角,杨保军将当代社会的新闻观念分为三个不同的范式:宣传新闻主义、专业新闻主义和商业新闻主义。宣传新闻主义是适应政党斗争需求而出现的,专业新闻主义是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商业新闻主义是适应市场竞

[1]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童兵为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所著《新闻观念论》一书所作的推荐语。

绪论|005

争需求而出现的。这三种主义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刘海龙(2013)在《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一书中,也区别于传统的“宣传”研究聚焦于宣传实践,而是着重考察宣传观念和宣传话语的历史演变,从历史性的视角出发研究作为观念本体的“宣传”。张洪忠、王袁欣(2015)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闻专业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进行了研究,提供了部分经验性的“新闻观念”研究成果。胡钰(2018)认为,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文化自信、坚持观念来源于实践以及坚持理论创新四个方面来完成对于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构建;胡钰(2017)还将新闻观念视作一种观念层面的公共空间,强调不同群体和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对话和协商。

但是,综观国内大多数学者围绕新闻观念展开的研究,仍然较为局限在史料的综述和观念的实践层面,主要包括了特定报道类型中的新闻观念、中西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等;少数直接讨论转型时期新闻报道观念转变的研究仍然是散点式、个案式的,并且多少带有过来人对于当时历史发展动力的刻板化和概念化的判断,多囿于历史目的论的思维方式。虽然这些研究对于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新闻观念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和学术积累,但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也较为缺乏历史的延续性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延展性,因而对新闻观念的阐释多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社会肌理和时代背景之中进行深刻探讨,无助于更好地理解新闻与社会、新闻与历史的多层次的有机关联。正如“传播的研究应当被放回到中国独特现代化道路的漫长历史中来加以审视,在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来分析问题”(王维佳,2010),建构当代中国的新闻观念不能是“空中楼阁”的理论设计,也不能是“拿来主义”的外部输入,而应是基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规律性提炼与学理性研究(胡钰,2018)。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新闻观念研究评述

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新闻观念的研究,一方面来自于当代新闻史的整体性和通史性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特点是将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观念置于新闻史的整个脉络中进行归纳和总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观念研究的历史延续性的缺乏等问题。方汉奇等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将改革开放之后到1992年的中国新闻事业的特征概括为“回归新闻本位”。通过对主要会议和文件的回顾,方汉奇等(2009)将改革开放初期新闻观念的变迁总结为关于新闻属性的一系列讨论,通过观念层面的交锋,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新闻价值的含义、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以及新闻的商品性等问题得到了系统探讨。李彬(2009a)55460在“去政治化”或“解政治化”的时代变迁中分析了改革

006发掘好新闻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新闻观念研究(1979一1988)

开放初期的新闻观念,尤其在“思想启蒙、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中讨论了新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由于“文革”提供的参照,改革开放初期在“思想启蒙”框架下所展开的对于新闻规律、新闻原则、新闻功能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形成的观念,都可以视作是对于“文革”造成的新闻伤痕的反思所带来的成果(王维佳,2011)。由于观念变迁相对于社会变迁的滞后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新闻观念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转变是一个艰难和持久的过程(陈力丹,2008)。

对于新时期新闻观念的特征,若干学者认为,在西方式的国家与市场的二元对立结构之下,虽然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新闻观念得到发展,但其主导性的特征仍然是政治的和宣传的。例如,吴廷俊(2011)指出,1978年之后的新闻改革,只能算是在既有结构之内的改良或者改造,而不涉及对于基本原则的变化。杨保军(2013)也认为,虽然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新闻观念的主导结构或者范式仍然是“宣传新闻主义”,主导性的功能并未发生改变。他还进

一步地将宣传新闻主义的特点阐释为新闻实践所有属性中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意识形态属性,是“新闻传媒的政治化、党派化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将新闻传媒视作“党的整个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管理和控制新闻舆论的能力。

然而,在本书所探讨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新闻观念的具体表述中可以看出,新闻的确成了政治实践和社会机制的重要部分,积极参与到了改革开放和政治生活的各项重要进程中,包括政策的宣传与推动,发现、揭露和解决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沟通和传播对于社会经济有决定作用的各类信息等。但是,这些话语所表达的新闻观念,并没有将新闻的社会功能全部地、直接地归结到“宣传新闻主义”中。实际上,在具体的阐述新闻观念的话语形态和话语策略中,即使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是主导性的,仍然可以发现其他十分显著的话语要素。例如,新闻与事实,新闻与群众,新闻本身规律,等等。对于新闻观念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在整体性的社会历史的语境中去观察这些要素之间是如何互动,并最终形成和维护了新闻与政治这一话语结构的主导地位。因而,即使“宣传新闻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观念中占据指导性的地位,但是本书仍然要追问的是,具体的观念表述是如何策略性地处理它在具体实践和历史语境中所面对的挑战,如何把新闻观念置于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系统表述和重新思考的。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