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述得》王政尧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清史述得》

【作 者】王政尧著
【页 数】 359
【出版社】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 2004.06
【ISBN号】7-80644-893-4
【价 格】35.00
【分 类】中国-古代史-研究-清代
【参考文献】 王政尧著. 清史述得.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06.

图书目录:

《清史述得》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政治篇、人物篇以及文化篇三个部分,共收31篇文章,包括《试论康熙帝不尚尊号》、《北京杨起隆起义简述》、《黄梨洲年谱考辨》等。

《清史述得》内容试读

政治篇

原书空白页

清史述得

智擒权臣鳌拜,正式亲政。平定“三藩之乱”是他亲政以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清王朝由乱到治的转折点。

早在康熙帝亲政之前,他就对吴三桂“位尊权重”、“树立党羽”、妄图“永居滇中”①的形势极为注意。康熙八年(1669年)以后,他又将他所认为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书而悬之宫中之上”②,其中,列居首位的就是三藩之事。康熙十二年(1673年),当这场来势凶猛的叛乱爆发后,尽管举国震动,朝廷内意见又极不统一,而康熙帝对此却是“持心坚定”③,部署得宜;谋略深沉,行动果断;“策励将时,屡促师”④。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这场历时八年之久、遍及半个中国的叛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从那时起,康熙时期大规模请上尊号的活动便随之开始了。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第一个请上尊号的是湖广道御史何嘉祜。他在奏折中称:“天下荡平,皆赖皇上一人功德所致。”⑤对此,康熙帝非常冷静。他深知这次胜利来之不易,并举出“吴三桂反叛以来,劳师动众,兵民困苦已极”,批驳何嘉枯,断言“此奏无益”。事隔五天,朝廷内上自诸王、下至九卿又群起请上尊号,他们以“逆首既除,四方底定”等为由恳请康熙帝“加上鸿称,以显功德”。面对这种日渐高涨的歌功颂德,康熙帝在严加拒绝之时,第一次向臣下阐述了他注重实际、不务虚名的思想。

康熙帝在这次谈话中指出,尽管叛乱已经“削平”,但“疮痍尚未全复”。他列举了“兵民交困”、“水旱频仍”、“被创者未起”、“困苦者未甦”、“吏鲜洁清之效,民无康阜之休”等多方面的事实。他认为,当此之际,“君臣之间,全无功绩可纪”,如

①刘健:《庭闻录》,卷4。

②《清圣祖实录》,卷154。

③《清圣祖庭训格言》。

④章授:《康熙政要》,卷11,《宽仁》。

⑤《清圣祖实录》,卷99。

政治篇

“遂以为功德”,以至“上朕尊号”并要为群臣加官晋爵,那就不单是“徒负有愧”、无“尊荣”可言,而且“实可耻也”;他坚决表示“断不受此虚名!”不仅如此,康熙帝还反复强调:从今以后,君臣之间要“益加修省,恤兵养民”,“砥节励行,休养苍黎,培复元气”,以逐步实现其“政事务求当理,官职务在得人,期干家给人足”的政治局面。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虽不上尊号,令名实多”;反之,“如一切政治不能修举,则上尊号何益?!”最后,他再次告诉文武百官,“不必再行陈奏”,不接受尊号乃其“实意”,“非粉饰之词也”,上尊号之事“断不可行!”这番谈话深刻表明,年轻的康熙帝不愧是一个务实、求治,力图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

从康熙二十一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82一1697年),康熙帝通过统一台湾、击败沙俄、解决噶尔丹问题,巩固了清朝在东南、东北、西北的边疆。从此,国内日益安定,生产不断发展。康熙帝为实现清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间,在亲征噶尔丹的过程中,前线曾出现沙俄将助兵噶尔丹的传闻,大学士伊桑阿等非常紧张,“力请”康熙帝回京,康熙帝愤然拒绝,他说:出征“不见贼返,何以对天下!”①并严令:“逡巡后退,朕必诛之!”②在这关键时刻,充分表现了康熙帝的决心和胆略。

由于这接连不断的胜利,朝廷的文武大臣及一些民族上层人物

一次又一次地颂扬康熙帝,请上尊号。到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其规模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次,并请他接受“神圣文武大德广运”的尊号。对此,康熙帝一再坚决拒绝。从他历次的谈话看,康熙帝经历了多次征战,进一步体会到完成统一大业和巩固统治地位的艰巨性,他的务实思想更加牢固了,其中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和研究。

第一是平易宜民。康熙帝在收复台湾以后提出:治天下之道,

①魏源:《圣武记》,卷3,《康熙亲征噶尔丹记》。

《平定朔漠方略》,卷22。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