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毛汉英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

【作 者】毛汉英作
【页 数】 368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 2022.06
【ISBN号】978-7-100-20501-6
【价 格】148.00
【分 类】区域规划-研究-区域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毛汉英作.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22.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为20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实践》一书的续作。全书共分三篇,其中第一和第二篇主要收录近13年来作者进行国内外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撰写的重要学术论文、为政府提供的部分咨询报告,以及在学术会议(论坛)的讲演稿和给博士生的讲课稿,所提出的不少学术观点对政府制定规划和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篇为作者对其60年科研生涯的回顾,包括从事农业地理、苏联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经历。本书作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对推动地理学科发展和培养青年地理科技人才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篇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理论方法研究

纪念吴传钧院士诞辰100周年

一、引言

1979年底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在会上作了“地理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学术报告,他在总结中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以及19世纪西方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或然论和适应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文一经济地理学的长期实践,并以他特有的科学敏锐,提出地理学研究的独特领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简称“人地系统”)。其后,又经过不断充实,于1991年在其著名的学术论文“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一文中,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跨学科的大课题,地理学研究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优化,并落实到地区综合发展上”,并强调,“任何地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为有效进行区域开发和区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在吴先生关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引领下,中国人文一经济地理学在人地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在应用研究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到2010年以后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群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及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均以协调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区域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优化为主线,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被国家有关决策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采纳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中尤以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层面影响最大。中国人文一经济地理学能有今天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与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引领是分不开的。

第一篇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5

3.人地关系耦合理论

“耦合”最早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现代汉语辞海,2003)。人地关系耦合是指人与自然两大系统之间,通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的反馈机制而形成彼此影响的动态关联关系。按耦合的特点,可分为时空耦合,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近程耦合和跨区域的区际远程耦合。人地耦合系统强调在组织上、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多维度耦合,即一个要素与多个要素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多个要素之间一连串交互耦合作用,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复杂性与非线性特征。研究区域人地耦合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多重互馈过程和胁迫约束机制,通过构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是对区域人地系统进行优化调控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基础。

对区域人地系统而言,耦合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或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其模型为:

Cn={××…4)/[4,+4,)]},n=1,2,3…i,j=1,2,i≠j

(3)

式中,Cn为耦合度,u代表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有序贡献。

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耦合度模型为

D=(C×T)12,T=a×U1×b×U2

(4)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协调度,T为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U=1,2)为子系统的

时间函数,a、b为待定参数。

4.人地系统的演进

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地系统随着人口、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水、土、气候及能矿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程度的动态变化,人地系统结构也逐步从低级向高级方向演进。

(1)人地系统演进的动力机制。人地系统演进的驱动力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内部的扰动力,这是一种无序的作用力,在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强度达到损害自然资源的再生更新机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时产生,但它在一定的外力引导下可转化为结构转换的动力:

②因系统内外部交流而引起的拉动力,为一种有序的作用力,如由于市场发育和信息交流而引起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加强,导致人地系统结构的演进:③外部推动力,由于体制机制及管理创新、政策保障以及基础设施、科技信息服务的提升而促使人地系统演进的推动力。

6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

人地系统演进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趋于随机过程,后期则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更多地趋于自组织性,并形成特定的时空结构和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为有序状态。人地系统的开放性是产生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而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效应则是产生有序结构的基础。因此,人地系统演进实际上是一个又一个越来越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的形成。

(2)人地系统的演进模式。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向较高级和高级阶段的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地系统演进的基本模式可归结为以下三类:

一是渐变型模式。人地系统的演进过程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逐步变化的。其

中最典型的是指数增长模式,即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由于区域人口和经济(GDP)的持续

增长而导致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量初期增长较慢、后期快速增长的过程(图1),另外,还有两种与其相反的过程,即收敛平衡模式,前者如不可再生资源的衰减过程(图1b),后者如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过程(图1c)。

P

海电生来带中家来零年会他相和他。烟想细专

T

注:a:指数增长模式,b、c:收敛平衡模式(分别为增、减过程),d:阶梯状演变模式,©:复合“s”型演化模式,

T:时间过程,P:人地系统演进动力。

图1人地系统的演进过程与模式

二是突变性模式。即在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由于受突变因素(如重大自然灾害和科技的重大突破)的影响,短期内在特定时间节点跨越原有的发展顺序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最典型的是由一组突变过程与稳定过程交替组成的阶梯状演变模式(图1d)。

三是复合型演变模式,是由上述两种模式复合而成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由多级“S”形

曲线组成的复合“S”形演化模式(图1)。反映了人地关系系统在不同的演化阶段,阶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