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王瑞珠,朱荣远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城市规划》

【作 者】王瑞珠,朱荣远编
【丛书名】房地产业丛书
【页 数】 291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9.11
【ISBN号】978-7-112-24354-9
【价 格】99.00
【分 类】城市规划-研究
【参考文献】 王瑞珠,朱荣远编. 城市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城市规划》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多国十几位作者所著,收录并分析了过去两个世纪世界各地十几个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包括亚洲、拉丁美洲、中东、非洲乃至欧洲本土的案例),考察了研究城市建设过程的历史工作中蕴含的一些方法论意义,探讨了各类寻求塑造城市环境的概念模型的变迁,并通过对城市演变中的各种假设进行验证,然后提出了本地人士的身份认同、各方行动者的角色、城市化观念输入与输出的传播模式等概念问题以及涉及本土与外来规划者关系、规划准则和城市建设程序等一系列的未来学术研究课题。本书通过城市化模式是输出还是输入的高度的复杂性,揭示了各国城市规划实践中本地意愿与外来观念之间的交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为规划史研究的概念和方法提出了一种大胆新颖的突破思路。本书对我国城市规划师、政府官员及城市规划工作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城市规划》内容试读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一、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一个依一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织起来的,相对永久性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是所在地域或更大腹地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穴居、巢居为主要的居住形式。一般说来,此时,固定的居民点还没有形成。只是到了中石器时代,随着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和劳动分工的出现,才开始出现了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这些居民点还不是城市,但已经有较大的范围,居住也较密集。由于水是农业生产及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因而居民点大都沿河发展。埃及的尼罗河两岸、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都是人类历史上早期居民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这些居民点往往成为以后城市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芳动产品除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可供交换,这就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交易范围的日益扩大,需要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这就促进了“市”的

1

形成、即城市型的居民点。进而、一部分居民点开始扩大成为地区各种活动的中心,成为早期城市的推形。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两河流域、埃及等地区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现了城市。在中国,古籍中早有“夏有万国”、“夏有城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说,考古学家已找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的古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商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郑州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河南安阳殷墟等,都是我国较早的城市遗存。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居住环境,能动地或被动地进行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不断地得到发展。人们一般用城市化的进程来说明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变迁和发展。所谓城市化就是指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该过程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城市数量的增长;二是通过各个城市地区内人口的增长。

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城市人口的增长。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普遍的人口调查,无法确知世界城市化的进展情况。从1880年到1980的100年时间内,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3%上升到40%;②人口分布不平衡,不断向相对较小的地区集中。1810年,纽约还只有10万人口,到1871年已经超过了100万。19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还在不断地增加。

城市化一般以产业革命为界,分为古代城市化和近代城市化,并构成城市发展的两大阶段。

·2

(一)古代城市化的模式及特点

1.城市规模较小。由于交通、供水、建筑技术及城防工事等的限制,一般城市规模都不大,但人口密度较高,每平方公里估计2.9~4,9万人。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始出现10万人以上的城市。9世纪时,西方最大的城市如君士坦丁堡、科尔多瓦和巴格达等,都无法和我国长安城的规模相比。

2.城市发展缓慢。常常持续几千年之久,表明城市的发展和规模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制约的情况。直到19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总数才达到2930万,仅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3%。

3。城市结构简单,形态单纯。早期城市一般都是行政、宗教、军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布置庙宇、宫殿、教堂或其他公共建筑物。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中,上层人物通常住在市中心,下层阶级则分布在较远的城墙内外。居民区之间,有矮墙和壕沟相隔,形成分散隔离的区段。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大都沿着一条街或围绕十字路口向外发展。街道狭窄,没有或只有简陋的铺设。中国古代大城市一般都由王公贵族区和居民商业区两大部分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要求也比较简单。

(二)近现代城市化的模式和特点

1,工业革命和城市现化相互促进。产业革命以后,大工业生产促成了巨大城市的诞生,使乡村依附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加速了劳动分工的专业化,使工厂集中生产成为可能。同时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工序趋于简单,为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创造了条件。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并行的,一方面城市促进了工业化;另

一方面工业化又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从当前的趋势看,由于

—3

新兴智力产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兴起,不少工业由综合集中型向专业分散型发展,工业体制由金字塔型逐步向网络型过渡。工业化的势头虽有所减缓,但第三产业和科学文教事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人口迅猛增长。现代城市化是在世界人口激增的背景下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更为惊人。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不断增长,1850年仅为6.4%,50年后增加到13.4%,100年后则增加到28.4%,几乎每隔50年就增长一倍多。

3.通信和交通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通信和交通事业的进步。20世纪以来,邮政事业发展很快,电报、电话、长途电话等电信技术以及印刷、计算机等技术的不断完善,促使城市不断扩大。汽车、轮船、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完善,道路及交通设施的改进,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出现,大大改变了时间一空间尺度,进

一步导致大城市的出现。而大城市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

4.城市结构变化较大。19世纪时,随着工业化的迅速进展,城市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般工业城市都具有较宽的街道。到20世纪时,随着交通及通信技术的进步,城市发展开始越出原来的边界向郊区蔓延,形成了大都会地区。邻近的大城市又联合而成为城市群,有的还进一步发展成城市地带(或称大城市连绵区)。但在目前,在某些特别发达地区,城市已不再大幅度增长,而着重于环境的改善,有的甚至走向逆城市化、郊区化的道路。

5.服务设施社会化。随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密度的提高,影响到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如家庭的

4

合理。大多数古代城市的发展都属此类。如古埃及,除少数短期内修建的小村镇外,大部分城市都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自发演变而成的,其中只有宫殿、庙宇部分经过精心设计。两河流域的一些城市则围绕着天象台、神庙和宫殿逐渐向外扩展。在中世纪的西欧,因社会秩序不安定、战争频繁,因此很多城市都建在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地点,如山头、小岛、河边。城市布局在很大程度上由地形条件确定,比较灵活。道路则以教堂或市政厅广场为中心向外自由辐射,建筑物一般都是在长时期内自发分布形成的,由于受城墙束缚,建筑物密集毗连,但城市轮廓往往很生动,富有画意。在中国,一些地区的封建统治中心、府县或工商业城镇,一般也根据地形条件,采取灵活布局的方式。

(二)规划建设方式

是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建造城市的方式。此类城市除一般会受到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结构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在其形成过程中,尤其会受到设计者和决策者的主观意图和愿望的影响。

世界上最早的规划建设的例子可以在古埃及、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一带找到。埃及早在中王国时期就有按一定规划意图建成的村镇,村镇的布局反映了当时阶级的分化和对立。西亚两河流域一带的重要都城,布局上也都反映出一定的规划模式,如在城中心布置官殿和庙宇群,外部有规则的围墙,统治者和手工业者、奴隶的居住区分开并有显著的差别等等。印度河流域一些古城内,曾发现有铺砌的街道、下水道、导水管等公用设施遗迹,显然也有过统一的规划考虑。希腊古典时期的城邦大都采取自由的布局,但这种布局往往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结果,并非自发形成的。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