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交通规划 体系 方法及推进机制》过秀成,殷凤军,叶茂|(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城交通规划 体系 方法及推进机制》

【作 者】过秀成,殷凤军,叶茂
【页 数】 428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23.03
【ISBN号】978-7-5766-0541-9
【价 格】128.00
【分 类】城市规划-交通规划
【参考文献】 过秀成,殷凤军,叶茂. 新城交通规划 体系 方法及推进机制.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3.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新城交通规划 体系 方法及推进机制》内容提要:

新城交通规划体系、方法及推进机制对促进新城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保障新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城交通规划 体系 方法及推进机制》内容试读

第1章绪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00年以来,大城市面临老城空间压力与日俱增、交通拥堵日益恶化、城市品质不高等问题,发展新城已经成为解决“大城市病”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正处于新城开发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县及县级以上的新城总量超过3800个,其中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新城新区超过2500个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新城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传统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及专项规划在支撑新城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城市治理现代化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城市和交通转型发展等要求的问题。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规划应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国家新的规划要求,传统新城规划也需要在规划理念、体系和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来解决以往新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适应未来新城规划建设管理等发展要求。

作为新城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通规划是引导新城空间拓展与土地集约化利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构建可持续交通体系的重要指引。随着新城交通系统作用的提升,新城交通规划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城市规划多将交通系统作为简单的支撑体系,忽视了产业、空间和交通三要素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导致出现了一些有城无产或有城无人的现象。对于新城这样一类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较强的弹性适应性的新开发地区,交通系统对促进城市空间紧凑化、用地发展集约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具有较好的引导和驱动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新城将迎来由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因此,在新城大规模开发建设之初,应该通过编制科学严谨的新城交通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系统建设,来实现空间、产业和交通三要素间的统筹协调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规划、建设与管理三个环节,以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系统性。但在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推进过程中,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独立性,缺乏有效的互馈、互动和协调幻。规划成果进入实施、管理阶段后,往往受到市场经济影响偏离预期规划目标,实施主体甚至脱离相关规划,由决策部门单方面修改实施计划。规划落实难已经成为规划与建设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新城

1

【新城交通规划一体系、方法及推进机制

作为城市开发的前沿阵地,交通规划的推进面临着各方力量的博弈。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机制以及科学的交通规划理念与方法的指导,导致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新城交通发展的理念难以实现。

因此,无论是解决新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适应新时期新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或是交通规划推进实施,都要求新城交通规划必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转变规划理念、完善编制体系、革新技术方法、优化实施模式和加强规划保障,充分发挥交通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导新城发展和建设3)。本书对于构建新城集约高效的可持续交通系统、促进新城交通规划的有效实施、保障规划编制科学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同时为新城管理部门和规划工作者提供参考,也为类似新城或地区的交通规划研究提供借鉴。

1.2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新城概念及分类

国外新城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理念,以绿地为空间手段来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问题,田园城市在建设实践中逐渐发展为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概念。在卫星城中,基础设施、文化设施配备齐全,满足了卫星城居民的工作与生活需要,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独立城市。从1940年代中叶开始,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主要目的是通过新城建设控制规模和疏散城市人口。

我国新城概念的提法是和新城新区一起出现的,首次出现在2010年的政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该文件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防止面积过度扩张”。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继续强调“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然而相关文件始终对新城新区的概念未做出明确界定,国内很多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新城新区的概念定义[们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的刘士林、陈宪、刘新静等人开展了《规范新城新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新城新区定义。广义的新城新区,是指1979年以来,我国各省市在原农村地区设立的、具有独立行政机构及一种或多种功能(工业、商业、居住、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娱乐等)的新城市中心。狭义的新城新区,是指1992年以来,我国城市在原中心城区边缘或之外新建的,在行政、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相对独立并有较大自主权的综合性城市中心。狭义的内涵界定不包含工业园区、大学园区、产业园区、农业生态园区、科技园区、总部经济园区等“功能单一”的“新城市化板块”,是目前具有较为成熟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城新区。

2015一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连续四年发布了《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报告中提出,广义的中国新城新区,是为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态、

第1章绪论1

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经由主动规划与投资建设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讨论比较多的中国新城新区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自贸区、大学科技园,以及产业新城、高铁新城、智慧新城、生态低碳新城、科教新城、行政新城、临港新城、空港新城等等。

本书研究的新城为狭义的概念,主要是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或者近郊,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居住、产业、行政等城市功能,是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新开发社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新空间。从空间位置来看,我国的新城一般处在老城区的边缘或外围,是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发建设方式以“增量新建”为主,形成新的城市空间。(2)新功能。从功能定位来看,新城一般为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特色新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功能等目标而设立。(3)新主体。从管理体制来看,新城一般由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批复设立,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运营主体,承担新城新区范围内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新城模式的逐渐普及,成为一种城市现象,有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触动。我国新城建设的直接动力有以下六点:(1)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新城内部的产业发展和居住条件以及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于加快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发展产生新的诉求。现阶段很多工作已经可以脱离原有的在固定场所完成的模式,这就为工作人员灵活安排工作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新城以其居住条件和环境的优越性,成为吸引工作人员在家办公的新模式。(3)解决主城人口与就业岗位压力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4)重大设施与建设项目引导。(5)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推动。(6)政治因素等。行政区划调整带来了城市发展战略变革,亟需新的功能区域承担城市中心功能以适应与引导地区发展)。

结合我国新城的直接动力因素以及形成机制,归纳出现有的几种新城模式,分别是:内城改造型、结构调整组团型、郊区蔓延型、项目引导型和小城镇发展型。不同类型的新城特征也有显著区别,如表1-1所示。

表1-1新城类型及基本特征分析表[1

类型

特征分析

具体案例

原有的用地性质、强度和布局欠合理,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特征,需要通过内城的更新改造和功能置换优化用地

内城改造型

和功能;

苏州高新区、西安曲江新

主要通过对内城的重建,保护与重塑城市空间肌理,改造区、东京六本木新城升级公共设施配套,恢复原有的城市功能,增加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城市空间结构由原先结构单一、功能混合的整体架构逐无锡滨湖新城、南京河西

结构调整组团型

渐向多样化、综合性的功能分区结构转变,呈现出单中心新城、东京临海副中心新的空间结构转变为多中心、复合组团结构

城、南京江北新区

心3

【新城交通规划—体系、方法及推进机制

(续表)

类型

特征分析

具体案例

城市原有空间日益增加的人口与就业岗位带来了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过度集中,导致了中心城市各种社会病的

郊区蔓延型

产生。城市亟需向外围拓展,寻求城市发展新的释放空

上海宝山新城、哥伦比亚

间。郊区以其低成本的经济投入,引发了城市的郊区化新城发展。但这类新城一般职住较难平衡,易出现新城与主城之间的潮汐交通现象

上海临港新城、北京顺义

项目引导型

以大型建设项目或重大事项为契机,打造城市新的功能片区。这类地区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等都有较好的保障

奥运新城、苏州高铁新城

一些位于近郊的传统产业城镇,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较好,对外交通便利,依托产业优势,对城市人口疏散和

小城镇发展型

产业外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小城镇发展到一定阶

上海松江新城、上海朱家角新镇

段,其规模、性质、职能等应有新的发展定位,应纳入到城市整体发展框架中,以发挥分担城市功能的作用

1.2.2新城城市规划

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新城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新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交通等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受到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新城城市规划理念主要有四种,一是以霍华德为代表的城市分散规划思想,强调保持城市与郊区的自身特点,形成协调式发展格局;第二种是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集中式规划理论;第三种是以沙里宁为代表的有机疏散理论,提倡遵循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实行有机疏散的规划思想。这三种思想指出根据土地利用的不同布设交

通设施。第四种是由美国卡尔·索普提出的TOD规划思想,强调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引导

作用。

新城城市规划编制形式可以划分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与城市不同的是,新城通常不单独编制地区总体规划,一般统一纳入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进行编制。需要编制新城总体规划时,一般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新城范围内总体规划,相对应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单元规划或分区规划。该层次规划主要明确新城空间发展战略、空间架构、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以及各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和重点,是新城发展的纲领以及各类型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新城总体规划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编制,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规划。这一层次规划的编制体现了多规协同的理念,加强了各专业规划成果的对接,尤其是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完全对接。

控制性规划则以新城作为独立的编制对象进行研究,在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新城空间结构,尤其是确定新城土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2000年来,随着新

4

第1章绪论1

城开发速度的加快和开发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规划失控的问题,多地在开展新城规划时,为体现前瞻性和可控性,引入了新城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层次的规划,概念性规划在控制性规划前开展,城市设计一般与控规同步或者在下一阶段开展。

控制性规划(控规)作为新城规划管理和城乡建设的法定依据,重在对新城开发的控制和实施的指导。新城控规主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分区控制导则,编制地区分单元控制细则,划定规划管理单元,对管理单元分别提出具体的法定性要求和指导文件。近几年新城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各地为打造更加高品质的新城区域,进一步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以更加深入细致地明确地区开发建设。很多新城区在开展控规编制的同时,纷纷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因此,可以将城市设计与控规同步编制,形成控规指导用地开发、城市设计控制空间形态的编制结构。

本书提出新城实施性规划有别于传统的建设规划,可以为更好地推进新城的规划实施工作。实施性规划在城市规划法定体系中还没有明确提出,但是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规划实施的重要性,提出了实施性规划类型。实施性规划主要包括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直接指导规划实施和具体的城市建设活动,是落实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新城实施性规划主要从规划编制的角度,为更好地推进规划成果的实施落地,提出以具体建设项目为抓手的规划类型。实施性规划能够更好地弥补上层次规划实施性不足的缺陷,并能够更好地落实上层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方案构想。

1.2.3新城交通规划

新城交通规划是新城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新城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新城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协调发展、统筹新城交通各子系统关系和支撑新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

新城交通规划的理念受城市规划思想和交通系统发展的影响很深,从早期的系统最优、供需平衡到现代的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共享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优先等理念,逐步形成多理念协同的交通规划理念。尤其是2010年来提倡的绿色交通导向的交通规划理念,已经成为未来新城交通规划的主导思想。

新城交通规划的编制过程主要贯穿三个环节。总体规划阶段,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战略、政策与对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址布局等。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重点开展交通专项规划,规划依据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侧重于系统自身的发展,强化设施的规模和交通用地的落实。城市设计阶段则主要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进一步落实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成果。

1.2.4新城交通规划推进机制

“机制”揭示的是事物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关联性,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内部组织与运行规律。将机制引申到一项工作或社会系统中,可以解释为工作或社会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口。对机制的理解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明确事

5

」新城交通规划一体系、方法及推进机制

物组成或现象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存在,就会有如何协调各个部分相互关系的问题,才需要一种相应的机制去整合协调;二是各个部分关系的协调一定是基于某种具体的原则和运作方式,机制就是以一种固定的运作方式联系事物的各个部分,保障它们协调运行。

建立一项机制,需要体制和制度两个规范性的准则予以保障。体制主要通过组织机构的职能结构与相应的岗位权责的配置予以实现,倾向于机构内部的工作划分与职能设置;制度包括各级法律、法规以及组织内部的相关规章条例。在一定的体制和制度环境下,形成相应的机制,机制一旦形成,对体制和制度也有反馈与固化作用。由于涉及因素较多,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各种体制和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需要不同层面和不同层次的相互呼应和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推进机制是通过内部组织管理结构与职能的优化完善和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外源性和内源性相融合的制度化方法,科学合理地共同推动一个事物或一项工作朝既定的目标和方向有序发展。

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

决策机制是组织机构运行过程中,决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内在机能,关乎决策主体决策行为的有效程度和决策对象的实施效果。决策机制是推进机制的重要组成组分,不仅是其他机制建立的基础,而且贯穿于其他各机制运行的始终,决策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其他机制的运行效果。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决策机构实施有效决策的支撑。任何一个项目或工作的推进,首先需要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决策机制明确了几个问题:一是明确决策主体,由于任何一个决策行为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为增加决策的有效性,必须明确规定各种决策制定的主体;二是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强调公共参与,来保证决策广为接受和推进过程中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构组织保证体系,决策过程既牵涉到决策主体,还涉及到广泛的参与者,要保证决策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除了相应的权力保障外,还要依托完善的组织保障,集各方智慧于一体,为决策主体出谋划策12]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内在的运行机理,实质上也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系统实现管理效能的核心。根据管理机制的内涵,其具备五个特征: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和可调性1)。管理机制主要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包括组织的功能与目标、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组织的结构和环境结构等。工作的推进是基于管理机构的组织来运行的,即管理系统的结构及运行机制决定了工作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开展。因此,管理机制也是研究推进机制不可或缺的部分。

协调机制是机构或组织为完成工作计划和实现预定目标,保障各项工作和人员能够相互协调,减少工作推进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共同推进工作的一种机制。一般工作协调的范围较广,要求不同领域应按照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主要涉及工作责任主体、配合人员、运行规则等相关的制度。交通规划的推进工作涉及到政府、企业、公众等各个方面,而各级政府、企业下设各级部门,为了平衡各方面的矛盾冲突与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在推进机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