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地系列规划 第4版》徐文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城市园林绿地系列规划 第4版》

【作 者】徐文辉
【页 数】 383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2.03
【ISBN号】978-7-5680-7739-2
【价 格】69.80
【分 类】城市规划-绿化规划-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徐文辉. 城市园林绿地系列规划 第4版.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2.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城市园林绿地系列规划 第4版》内容提要:

本次修订在保留上一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按照2018年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更新相关内容;对于各章节涉及的有关术语进行更新,并且融入一些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本版教材将进行立体化建设,配备相关的数字化资源。

《城市园林绿地系列规划 第4版》内容试读

0绪论

0.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对象

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是城市中以植被为主要形态,并对生态、游憩、景观、防护具有积极作用的各类绿地的统称。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system)是由城区各类绿地组成,并与区域绿地相联系,具有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发挥绿地生态、游憩、景观、防护等多重功能的绿地网络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定义为“城市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成分”。《风景园林基本术

语标准》(CJJ/T91一2017)将其定义为“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级别和

规模的绿地组合而成并能行使各项功能的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实际上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

人类自古依山傍水而居,自然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绿地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自然属性逐渐减少,城市园林绿地成了体现城市自然特色的重要部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具有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理想的游憩环境、塑造城市文化特色、防灾减灾,以及促进教育和社会交往等功能。特别在城市生态作用方面,城市绿地系统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中唯一执行自然“纳污吐新”负反馈机制的自然成分,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系统稳定的不可替代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城市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于2001年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必须完成的强制性内容。为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2年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第一次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主要任务和成果要求。因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版)

此,就目前的规划体系而言,绿地系统规划是解决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问题最贴切的技术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为学科而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总课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系统的综合效能,从而实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国内外的绿地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绿地效益、信息技术的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开放空间等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城市环境建设,在城市公园系统以及绿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越趋完善,绿地和自然很好地融入城市中,并且许多城市的绿化指标均较高。根据4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公园绿地面积在每人10m2以上的占70%,最高的达80.3m2(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城市被毁,这些国家在重新规划建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城市绿地指标的提高,如莫斯科、华沙等,莫斯科人均城市绿地442,华沙人均城市绿地达到77.72。在欧美一些国家新的规划中,公园绿地面积指标较高,如英国为人均42m2,法国为人均23m2,美国新城绿地面积占市区面积的1/5~1/3,每人平均为28~36m2。有“世界生态之都”称号的巴西库里蒂巴市,人均城市绿地为581m2,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它与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被联合国命名为首批“世界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方针后,城市绿化建设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载:截至2019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7.34%、41.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1m2。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绿地的布局和结构也日趋合理。然而,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差距来看,尤其是在

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大城市区域”的扩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等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诸多问题。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对不同类型城市应有的生态绿地总量合理规模、量化依据、配置形式,以及绿地系统与城市功能、形态布局规划如何实现有机耦合方面,在实现城市绿地的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方面,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尚为少见。此外,在追踪和吸收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并拓展多学科、多专业的融贯研究方面,也有待加强。

21世纪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进人生态文明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际上是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位置,再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理念,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指明了实践和前进的

0绪论3

方向。我国“十三五”期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目标:城市园林绿化以保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健康,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传承历史文化,优化城市景观水平为核心,基于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依法依规,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结构性绿地建设,提升园林绿地综合功能;研究推进城市绿地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低碳生态城的构建模式:建立和完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技术体系与标准规范,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创新行业管控机制,加强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管控和引导。主要任务:健全园林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全面提升园林绿地质量,统筹协调园林绿地与城市综合管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引种驯化,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地管控水平,园林绿化行业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行业改革。

0.2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0.2.1国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发展历程

19世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日益加快,西方国家的人口、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西方国家较早地意识到绿地对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意识地从区域和城市角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早期的绿地规划理论比较关注通过绿地布局来控制城市化的无序发展和社区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导致人口爆炸、生态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普遍重视绿地的作用。绿地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与生态保护、绿地系统生态学、信息学、城市防灾减灾相互结合渗透。从19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先后产生了三种不同导向的绿地系统模式:第一,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第二,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第

三,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

1,理想绿地模式

理想绿地模式是在西方工业化浪潮中作为解决城乡结构问题的规划手段提出来的,其发源地为19世纪的英国。早在1829年,拉顿就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伦敦地区提出了以双层环状绿地围绕伦敦城区来控制城市膨胀的理想绿地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在城市中心配置公园,在城市外围配置永久性的环城绿地,希望通过环城绿地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蔓延成片(见图0-1)。田园城市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来解决工业革命后的城市社会“病态”的方案,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希望通过建立新的城乡结构来缓和社会矛盾和环境矛盾的思想,其核心理念在于把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考虑,走和谐发展之路。为了实践这一理论,霍华德于1903年在英国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一莱奇沃斯(Letchworth),后来又建设了

4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版)

第二座田园城市一韦尔温(Welwyn)。田园城市模式具有相当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对其后一个世纪的城市发展和绿地规划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卫星城

图0-1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图

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城市规划会议专门讨论了绿地对于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作用,明确提出在城市建成区周围配置绿地环绕带(green belt),以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1943年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专门讨论了在大城市和卫星城之间设置绿地隔离带的问题,并进行了伦敦绿带规划。

可以看出,早期的理想绿地模式基本上以环城绿带为主要内容,着眼于城市总体建设用地规模的空间控制,并没有与城市内部结构优化结合起来。

2.生态绿地模式

人类活动的集中化及自然区域的逐渐丧失正引起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严重失衡。自然空间的丧失意味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态多样性的减少,这给那些适应人工环境能力较差的乡土物种带来极大的威胁。人类的开发在减小现存自然区域面积和数量的同时,也引起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割裂,这使得其形态和布局结构很难有效地维持其生态功能。现存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由于城市、道路、郊区、农业土地等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而变得相互孤立且破碎不堪,小而孤立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只能容纳很少的乡土物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割裂抑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散,不利于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换,从而增加了其灭绝的危险性。从美国威斯康星州卡迪兹镇区(Cadiz Township)的森林面积丧失与割裂过程(见图0-2)可以看出,在这百余年的时间内,自然空间的丧失与割裂可谓触目惊心。从表01可知,随着森林总面积和斑块平均面积的减少,自然物种栖息地也随之减少。因此,保护任何类型的自然区域都有助于减少栖息地的丧失。但其中最严峻的问题是各个斑块之间的相互孤立与分散。所以当前最紧迫的工作就是将各个分裂的自然空间进行连接,使之重新成为一个系统。

0绪论5

1831年

1882年

1902年

1950年

图0-2卡迪兹镇区1831一1950年森林面积的丧失与割裂过程

表0-1卡迪兹镇区森林面积丧失与割裂过程的数据分析

1831年

1882年

1902年

1950年

森林总面积/hm

8727

2584

841

318

斑块数量/块

1

70

61

55

斑块平均面积/hm

8727

37

14

6

斑块边缘总长度/km

159

98.5

64

平均边缘长度/森林面积/(m/hm)

61.5

117.1

201.2

麦克哈格较早地提出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规划。1969年,他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运用叠加法分析和评价环境状况。拉尔鲁和特纳继承麦克哈格的生态方法,将绿地规划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分别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绿地空间系统的四种配置类型和六种配置形态。其中关于群落、廊道概念的应用反映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1986年,福尔曼(Forman)和戈德罗恩(Godron)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斑块一廊道一基底”(patch一corridor-一matrix)的景观结构基本模式,为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绿地规划至少包括现存生物空间、恢复受到破坏的生物空间、创造和完善生物空间系统等三方面内容。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网络方面的实证研究内容不断增多。例如,Lynam A.J研究发现,绿地系统构造不断发生变化,对生物种群的栖息、繁殖、迁徙和多样性产生影响;Natuhara Y与Morimoto Y运用绿地系统生态学理论进行了基于生物生存空间保护目的的绿地空间规划研究,包括农林绿地的管理与配置、生物空间网络分析与地图化等。为了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需要制定合理的地区规划与绿地规划。在开展绿地规划之前,应对生物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散孤立的公园绿地不利于生物繁殖,通过河流、林道将生物生存空间连接成有机开放的绿地网络,对维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空间系统(biological space system)是欧洲生态学领域内新的研究动向。生物空间系统包括大规模保护地、保护地之间的通道和生态回廊。保护地之间的绿带、绿道有助于生物的移动,对生物空间之间的连接有明显的作用。为了保护生物

6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版)

空间系统,欧盟在进行覆盖大部分欧洲地区的欧洲生态网(European ecologicalnetwork)规划。欧洲国家除了调查本国生物空间的状况,还开始进行跨国的生态空间系统网络建设。如荷兰正在实施国家生态回廊战略,通过生态回廊将自然保护区、多功能森林、自然恢复区等连接成绿色网络。

3.功能绿地模式

功能绿地模式着眼于不同功能、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组合。美国的城市绿地系统是该模式的早期代表。绿地系统(park system)是由不同功能的公园绿地、林荫道、公园路组成的,是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产物。查尔斯·艾里奥特为波士顿大都市地区制定的发展计划力图将公园、开放空间、历史保护区和游憩地有机地组织在一个大规划中。他的构思不仅是现在美国经常见到的用带状空间或绿道等将分散的土地连接在一起,而且是围绕一个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母体,组织一个大的计划方案,并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单元,使之作为整体发生作用。1876年世界上第一个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一波士顿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出台,1895年基本形成绿地格局,成为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被称为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的“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为约翰·查尔斯·奥姆斯特德最为出名的设计,如图0-3所示。

查尔斯河

公园系统规则

从波士倾公园到富兰克林公园

包括:查尔斯河谷、查尔斯河岸景观,联邦大街、贝克湾沼泽地公园、河道韵治、菜弗里特公园、杰梅卡公园、阿堡

大街和阿诺德植物园

图0-3波士顿的“翡翠项链”

然而早期的城市公园系统较多地考虑土地特性和环境美化,直到20世纪上半期“服务圈学说”开始应用于绿地配置研究。关于服务圈的一些学说主要指不同功能和规模的设施具有不同的服务半径。20世纪初,奥姆斯特德为西雅图制定初步公园和康乐发展的综合性规划时就开始注重公园、康乐场所的均匀分布,要让该市居民步行10~15mi就可抵达其中的一个,去享受散步、娱乐、参观、运动及其他室外活动的愉悦。科米(Comey)曾经提出儿童游戏场的有效服务半径为800m,1919年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