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论文写作》习罡华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史学论文写作》

【作 者】习罡华编著
【页 数】 206
【出版社】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8.10
【ISBN号】978-7-5643-6443-4
【价 格】36.00
【分 类】史学-论文-写作-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习罡华编著. 史学论文写作.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史学论文写作》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界定史学为求真之学科、学术论文为创新活动,然后以了解学术动态、选择论文题目为前提,以搜集资料、辨别史料为基础,以介绍学位论文要素、叙述正文写作为核心,以完善技术规范和论文修改为保障,再以论文答辩和材料装订为补充,全面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史学学位论文的撰写路径。

《史学论文写作》内容试读

绪论

2015年8月23日,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我国山东济南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向会议致贺信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我们的前人留下了浩繁的历史典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历史学家在这方面可以并且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①

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这种观点秉持华夏文明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史学的优良传统。认清历史有大功用,我国”历史学之父”司马迁对此有极其深刻精核的论述,《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说: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①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08-24(1)。

-1-

史学论文写作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司马迁对《春秋》的赞美可谓无以复加,如果大家明白《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曾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作用,就知道太史公所言非虚。《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由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著、经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正式课本,于1938年出版。该书曾被誉为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百年总结,对苏联时期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深刻影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建立联共(布)式的工人阶级政党及其思想理论基础和战略策略具有深远影响。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该书成为共产国际及其各支部重点推介的对象,一度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经验的“范本”。@

中华文明为何能延续5000年而不间断,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文明形态学是一种重要的分析世界历史兴衰演变的宏观史学理论,其主张从文明而非阶级、宗教、民族或国家等角度来研究社会形态的变更,并在研究过程中加入史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文明形态论集大成者,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12卷本巨著《历史研究》中,把6000年的人类历史划分为21种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古代中国、安第斯、玛雅、赫梯、巴比伦、古代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中国、印度、朝鲜、西方、拜占庭、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其中前6个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产生的第一代文明,后15个是从第一代文明派生出来的亲属文明;另外还有5个中途天折停滞的文明:玻利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在这21个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汤因比认为人类未来的希望在于中华文化的复兴。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也持相似观点。沃勒斯坦是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他在该书中文版序言中说: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体系为什么发端于西欧而不是中国……请允许我对于这一关键性的问题略述几点看法:

第一,创立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耻辱。资本主义是一剂危险的麻醉药,在整个历史上,大多数的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一

①许冲:《在中国的推介及影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摘要。

-2-

绪论

直在阻止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在最为虚弱的时刻对它屈服了。我们从此都在承受资本主义带来的后果。

第二,我们并非处于资本主义胜利时期,而是处于资本主义混乱的告终时期。遍及全球的反国家心态就是这种危机的一个主要症状,也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催命剂。只要有众多的国家存在,资本主义就需要强化国家结构,不是像虚夸不实之辞所说的那样,要削弱它。

第三,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此前的大多数体系也是如此。当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时,我们将看看这后继体系是否会更平等。我们不能预测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

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作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是一切例外中的例外,逻辑到中国就行不通。中华文化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独特的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5000年而文化不曾中断的国家,除了我国本身的地理优势之外,还与我国文化的某些特质有密切关系。

中华文化特质何在?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总结。中国立国数千年,迄今屹立不堕,应拜历史之赐。《春秋》所揭示的大一统之义,促使秦汉大一统的格局出现;秦汉以后,中国绝而复续者如缕,也受《春秋》大一统之义的影响;《春秋》”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则维持中国文明于不堕;继《春秋》而写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使”干戈贼乱之世”的五代,进至有宋的文明;明末清初出现的《日知录》《读通鉴论》,持名教之论,中华赖以再造,世道借之复苏。历史大有造于中国者如此,所以到唐中叶,刘知几便立论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这是明快精当之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明白指出历史有大功用的言论,值得国人深思。

法国启蒙运动著名经学者弗朗斯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作为他者的魁奈可谓目光如炬,其见解鞭辟入里,重视历史正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这是中国古代史官为保存历史而弃国出奔的事实。君主昏暴,国事已不可为,而历史不能亡,宁携历史以出奔。历史如此被珍重。到宋、元之际,出现“国可灭,史不可灭”的史学观念。在我国古人看来,历史即等同于国运。

①[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罗荣渠等译,高等教有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序言。

②[法]弗朗斯瓦·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谈敏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7页。

-3-

史学论文写作

自古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重视修史,即便是普通乡村一般也会细心地编纂和珍存自己的族谱。国学大师钱穆对我国史学特质有更为详细的概括: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干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三:一曰编年,二日纪传,

三曰纪事本末。其他不胜备举。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钱穆所言并非夸大其词。刘知几把唐代以前的历史著作分作六类: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但统归于二体。丘明传《春秋》为编年之祖,子长著《史记》为纪传之祖,故编年、纪传二体,未可轩轾。在唐代之后,随着新史书的涌现,它们的分类也越来越细致。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丛书,其中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目录类、史评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等共15大类,蔚为壮观。

与《四库全书》古法分类不同的是,当代有学者按体裁来对史学进行归类,把它们分为九种:(1)编年体:它的具体特点是以年为主,以事系于年月。(2)纪传体:它以人为主,记一人或同族、同地域、同类型的人物事迹。(3)本未体:它以记事为主,列叙其源流始末。(4)典志体:它主要叙述政体官制及各种典章制度。(5)会要体:主要记述朝代沿革损益制度,以及”官员内有识量、忠谏、举贤、委任,崇奖”事迹等。(6)谱系体:它主要是记世系、宗族,人物年谱。(7)方志体:它是一种地方编纂的当地史书,内容驳杂。(8)其他史体:如种种专史、通史、当代史、实录、纲目等。(9)注史与补史。@

注重历史编纂是我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一。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说: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学专业大学生,应当责无旁贷地继承发扬研究和阐述历史的优良传统。

撰写学术论文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撰写史学论文是大学历史学专业培养计

①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引论第1页。

②李时:《国学问题五百》,天津古籍书店1986年版,第41-42页。

③刘少泉:《人文科学要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186页。

-4-

绪论

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搜寻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按培养计划规定,除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本科学生一般在三年级要完成学年论文,四年级要完成毕业论文(学士论文):有条件有能力的同学,还应该参加学术研讨会,提交学术论文,并争取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

开设史学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并非无的放矢。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重视这个问题。大体上说,撰写一篇历史论文,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研究方向;搜集整理资料并且反复地研究和消化这些资料;构思论文的表述形式和方法,即考虑如何通过论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述出来;拟定提纲,实际上是确定论文的结构和论述层次;撰写,修改,定稿。构思论文的表述形式和方法,以及拟定论文的提纲,这对于写好论文来说很关键。作者要考虑好这篇论文的开头,即”前言”,定下它的结构,即叙述层次和逻辑,还要使之既展得开,又能时时围绕着论文的中心而不跑题,最后写好论文的结尾。人们常说一篇好的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这同样适用于历史论文。一篇好的历史论文必须开头就点破主题、吸引读者,中间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要有力量,结论鲜明,毫不含瑚。

本书主要介绍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学术规范,尽可能通过分析讲评一些范例来加深理解,其中也结合了笔者个人的实践经验。当然,史学论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除了选修课程外,还要自己多多实践,要靠自己动手去写,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实践,才会不断提高。

-5-

第一章史学论文概论

美国媒介人士黎曼·阿伯特(Lyman Abbott)晚年撰写回忆录,说他父亲临死时说,人间所有教会的争执、宗教的争执,90%都是名词之争;而他发现他父亲数学不好,原来最后那10%也是名词之争。概念界定的重要性不惟在宗教领域如此,在一切领域都极其重要。

《论语·微子》记载: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礼记大学》也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上述引文即著名的儒家基本教旨”三纲领,八条目”,其原初起点即为格物。《大学》所说的格物,与孔子所说的正名一样,指的都是概念界定和事物分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科,程也。从禾从斗。斗者,量也。”科学的”科”字,其本意即有衡量、品级、分类、定标等含义。只有先科学地格物一早期佛教典籍翻译中的格义也类似于此,才能有明晰的概念,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其他活动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否则必定要遭到挫折厄难。

从黎曼·阿伯特、孔子和《大学》所言可知,概念界定是一切科学活动良性进行的开端,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尤其重要。概念若含混不清,将导致歧义纷呈,学术争鸣将变为鸡同鸭讲。下面试对本书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史学和论文稍做阐释。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