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潘链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

【作 者】潘链钰著
【丛书名】中华字文化大系
【页 数】 250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18.10
【ISBN号】978-7-307-20541-3
【价 格】38.00
【分 类】经学-研究-中国-唐代-古代文论
【参考文献】 潘链钰著. 经.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经》内容提要:

唐人之“经”既融通三教又勾连雅俗,唐人之“文”既统摄情志又汇通造境与事功,其“经”“文”关系则表现出超越前代、重构新局的气概。本书意在粗略地勾勒和描述唐代之“经”与“文”及其关系,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等几个时期,将初唐承接汉魏,盛唐承接初唐,中晚唐“经”“文”转型与新变等作了一一勾勒。

《经》内容试读

一、研究现状

“经”之称谓,始自墨家,墨家将儒家典籍称为“经”。①“经”在汉代得到尊崇,成为“六经”等经典的简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经,织也。从系,至声。”段注“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②许慎释“经”只是一家,从古至今对“经”义训诂之典籍不胜枚举。就今人目能所及,古今释“经”之义总结并归纳起来大致有182种。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将“经”解释为“道”、“法”、“常”等。

“文”之本义为文(纹)身。④许慎《说文解字》录“文”字,段玉裁注为“错画也。”⑤就今人目能所及,古今释“文”之义总结归纳起来大致一共有264种。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将“文”解释为“文章”、“文字”、“文学”、“文化”、“文采”等。从资料整理来看,目前所能见到的对“经”与“文”进行训诂考释的著作主要有:《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中华书局1980年;《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①参看许道勋、徐洪兴:《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44页。

③参看宗福邦等撰:《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41页。

④参看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⑤(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5页。

⑥参看宗福邦等撰:《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75页。

002|绪论

撰,(清)段玉裁注,中华书局2013年;《释名疏证补》,(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字林考逸》,(晋)吕枕撰,(清)任大椿考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岳麓书社1984年;《经词衍释》,(清)吴昌莹撰,中华书局1956年;《故训汇纂》,宗福邦等撰,商务印书馆2003年;《甲骨文字典》,徐中舒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

如果从经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考察“经”与“文”,可以发现“经”与“文”之关系十分密切。经学与文论有着文本重合的属性,比如《诗经》既是经学经典又是诗学源头。不仅如此,经学还是文学文论的文体之源、“六义”之式。这一点,齐梁之际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已经谈得十分明白。刘勰之后,有关经学与文论关系的研究要么内化成为一种批评标准,比如诗之“六义”,要么外显为一种卫道原则,比如韩柳的复古思潮。其他研究则散见于各类诗文评中。“经”的“文”之属性与“文”的“经”之本体的认知,直到清代桐城派还有迹可循。①今人研究经学与文论相比古人有着更为开阔的视域。据目前的资料所及,研究经学与文论关系的理论资料大致分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种。从宏观角度研究经学与文论的有: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刘再华《论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吴建民《论经学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吴建民《经学与古代文论范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吴建民《经学元典与古代文论体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吴建民《论经学对古代文论学术特征之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吴建民《经学传统与古代文论的科学性》(《学术论坛》2011年第3期)、李建中《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等。

①参看刘弈《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绪论|003

从微观角度研究经学与文论的有:姜文清《汉代经学、神学对辞赋文学的影响》(《文学遗产》1981年第4期)、陈桐生《论〈诗〉教—经学与中国文论范畴系列研究之三》(《中国诗歌研究》2002年第3期)、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冯良方《汉赋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程勇《经典圣性的证立与汉儒文论话语的构建》(《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程勇《略论汉代古文经学的制度构想与理论视野》(《齐鲁学刊》2005年第3期)、程勇《汉代经学文论叙述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程勇《经学经术的分野与汉代经学文论话语的双重性质》(《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边家珍《汉赋与经学》(华龄出版社2005年)、包兆会《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黄黎星《魏晋南北朝文论与经学之关系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杨旭辉《清代经学与文学一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程勇《经学与汉代文论的关联》(《鲁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刘弈《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刘毓庆《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侯文学《汉代经学与文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吴建民《经学与汉代文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马兴祥《北宋经学与文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刘朝谦《经学文论在汉代的体制化进程》(《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第2期)、吴中胜《文:从先秦元典到文心雕龙》(《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董业铎《从〈文心雕龙·风骨〉看刘勰文学思想的经学倾向》(《求实》2014年第3期)等。

唐代经学与文论之关系是一个前人研究相对不多的问题。据笔者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资料而言,有关唐代经学与文论之关系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纵向梳理形式存在的批评史论述,另一类是以横向比

004|绪论

较形式存在的理论性研究。郭绍虞先生的大作《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这个学科里面最早、最全面、最系统的研究论著,以其独到的眼光首先谈及了唐代经学与文论这一问题。①郭绍虞先生研究唐代经学与文论,是从复古运动的大背景中展开。而这种复古运动,乃是以包括李谔、王通、刘知幾在内的诸多经学家史学家之理论作为奠基。这些经学家、史学家的言论对后来的复古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一点可以明显地看出,郭绍虞先生对唐代经学影响唐代文论这一问题是有着明确而肯定的认识的。邹然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有关唐代文论部分,跟郭绍虞先生的论述较为相似,也是从经学家史学家的论述展开。②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也是从唐代刘知幾等史学家的文学批评开始,谈及了经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③跟这些研究思路相似的,还有罗根泽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④、王运熙先生等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⑤、张少康先生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⑥、方孝岳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⑦,等等。客观而言,先贤的这些研究理论都有其价值所在,对后来的研究者们进行深入挖掘文学批评史其他问题给予了诸多借鉴。

针对将唐代经学与文论关系进行以横向比较形式存在的理论性研究,据笔者查阅近30年间(1985一2015年)能够见到的、直接谈及这个问题的文章,大致有122篇。按照文章的研究内容与思路,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

从唐代“经”、“文”关系的宏观视野着手研究的有:梁道礼《政治家的要求和文学家的方向一初唐文论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

①参看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②参看邹然:《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参看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参看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⑤参看王运熙等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⑥参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参看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绪论|005

年第2期)、卢钟锋《唐代的儒学复兴与学术史的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李岩《三教争衡与唐代的学术发展》(《社会科学家》1994年第4期)、杨乃乔《经学与儒家诗学一从语言论透视儒家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梅运生《士族、古文经学与中古诗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高林广《试论初唐史家、政治家的诗学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江海《唐代儒学的新变与唐宋转型》(《准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张国刚《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何晓园《中唐文人的政治自觉与诗歌创作》(《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张巍《中晚唐经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何诗海《唐代经学与文章之学》(《浙江学刊》2009年第1期)、李金坤《唐代儒释道文化之兴盛及其对文学之影响》(《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许宁《独尊儒术与重继道统一汉唐儒学文化观的个案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潘忠伟《中古儒家经学著述形式的转变一关于义疏体裁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5期)、郭烟《求新解到疑经:唐代古文运动与经学变古》(《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5期)、泓峻《儒家经学研究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影响》(《中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等。

从唐代“经”、“文”关系的微观视野着手研究的有:张启成《论(毛诗正义〉与(诗经)学》(《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5期)、吴海兰《唐代新(春秋)学与政治》(《人文杂志》2003年第7期)、贾明党《论柳宗元的经学思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李金坤《(风〉〈骚》诗脉传承论一兼论(毛诗正义〉经学话语对唐人诗心之激发》(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与唐诗文学价值》(《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黄贞权《(毛诗正义〉与唐代诗学》(《船山学刊》2010年第2期)、雷恩海等《崇经重史、惟真惟实一王若虚文学观及其经学、史学思想的辩证关系》(《甘肃社会科

006绪论

学》2010年第3期)、徐继英《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转型一元白诗学思想与中唐儒学论略》(《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宁俊红《散文与经学关联视野中韩愈文道观的本体论内涵及意义一兼与刘勰、朱熹文道观比较》(《兰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陆丽明《(左传)与唐代散文》(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等。

从唐代科举之“经”与文学之“文”的角度着手研究的有:傅璇踪《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王兆鹏《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王士祥《论唐代省试赋的宗经特征》(《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王佺《唐代干谒与文学》(中华书局2011年)、焦桂美《唐代明经科人才的经学贡献》(《北方论丛》2012年第2期)、汤燕君《论以诗取仕对“诗唐”形成的促进作用》(《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洪铭吉《唐代科举明经进士与经学之关系》(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高晓成《略论开元以前取仕制度与诗赋之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4期)等。

从孔颖达美学思想与《五经正义》与诗学文论关系之角度研究的有:黄贞权《孔颖达(毛诗正义〉的文学阐释思想》(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高广林《(五经正义)诗乐思想管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王长华《孔颖达(诗)学观论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谢建忠《论孔颖达与唐诗》(《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李金坤《孔颖达〈毛诗正义〉对经学与诗学的贡献》(《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乔东义《孔颖达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杨乃乔《唐代经学阐释学与两种文学观念的悖立一兼论〈五经正义〉的阐释学方法与原则》(《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王海英《孔颖达〈五经正义〉与唐代文论》(《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陆双祖等《论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诗学思想》(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等。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