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张秀琴校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灵枢经》

【作 者】张秀琴校注
【丛书名】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页 数】 172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214-0853-9
【价 格】32.00
【分 类】《灵枢经》
【参考文献】 张秀琴校注. 灵枢经.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灵枢经》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经》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集中反映了当时医学的成就,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尊”,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实践。《灵枢经》共计十二卷,八十一篇,现在流传下来的《灵枢经》,是南宋史崧在绍兴乙亥年(1155年)献出的家藏旧本。体例基本是问对形式,内容丰富,侧重研讨经络理论和针法,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灵枢经》内容试读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日: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①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①逆:元本、四库本并作“迎”。本书《小针解篇入《甲乙》卷五第四亦同。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①。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②,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

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③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缇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峰,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④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⑤;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

①卫:《甲乙》卷五第四作“衡”

②澄:《甲乙》卷五第四作“满”。

③三寸:本书《九针论》作“一寸”。

④大:本书《九针论》及《甲乙》卷五第二并作“尖”。《太素》卷

二十二《九针所主》作“状”

⑤气:《太素》卷二十二《九针所主》杨注作“痹”,似是

2二)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本输第二(法地)】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

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岐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①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

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人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②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

①心:《素问·气穴论》王注作“心包”,《甲乙》卷三第二十五作“心主”。

②摇:《甲乙》卷三第三十一作“伸”。

5

腕骨①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行于复留,复留,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胭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

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

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

①腕骨:《太素》卷十一《本输》《甲乙》卷三第三十并作“核骨”

6(中医非物质文化透产临床经典读本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