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经》赵世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字经》

【作 者】赵世民著
【页 数】 462
【出版社】 北京:台海出版社 , 2018.04
【ISBN号】978-7-5168-1733-9
【价 格】88.00
【分 类】汉字-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赵世民著. 字经.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8.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字经》内容提要: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不仅构筑了隐性的中国哲学体系,也塑造着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本书详解77个汉字,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这个汉字的来历、所包含的道理、作者生发的感想。借助作者的解读,不仅能清晰了解汉字在几千年演变过程中书写方式的变化,更能对每个汉字一笔一划间所积淀的深厚文化有深入而感性的认识。

《字经》内容试读

比:中国哲学的起点

2

bi

字形①甲骨文四

字形②金文

大林

字形③古文

s

字形④小篆

002

字经

“比”应该是中国哲学第一个范畴。“比”是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前提。中国哲学里的所有概念都是在“比”中确定自己的内涵。

我和一个学生玩文字游戏。

我说:不管你说什么词,我都用含有一个固定字的词对上。他说:是吗?那我就先说游戏。我说:比赛。有的游戏就得见高低。他说:古筝。我这是乐器

我说:比竹。这也是古代乐器,庄子说:人籁是比竹。类似今天的笙有比这个字吧?

他说:人头攒动。人多得挤在一块。我说:鳞次栉比。形容房子排列密集。他说:分裂。

我说:周比。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还有比吧?他说:远亲。

我说:比邻。王勃有句名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我思念我的哥们儿,哪怕他在天涯,也像是我邻居。

他说:结党营私。我说:朋比为奸。

他说:乾卦。我这可是《易经》里的第一卦。

我说:比卦。我这是《易经》里的第八卦,有互相辅助、顺从的品性。他说:独角犀。陆上珍稀动物。我说:比目鱼。海里常见动物。他说:象征。艺术的一种手法。我说:比喻。文学的一种手法。他说:统一。

O一比003

我说:对比。

他说:真没意思,我说什么你都能拿比对。我说:比较有趣,你再说下去我就没比了。

以上是我虚拟的,就是“比如”这样。我不过是想说“比”字的用途多,比如我字典似的排比“比”的三十七种语义,没人会看到这里。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我们说的所有的词,“比”都潜在对应着。我们说“美”对比着“丑”,“快”对比着“慢”,说“跑”对比着“走”而言,说“石头”对比着“沙土”。甭管什么词类,说出一个,总是在“比”着另一个或一群。“我”比着“你”“他”。“人”比着“物”。

汉字“比”古今字形变化不大,都是两个人挨着。只是古文“比”是两个“大”字并列,“大”的甲骨文也是人的象形,像人伸平手臂叉开腿站立。许慎说:“比,密也。”这是“比”的本义,两人挤一块,当然很亲密了。于是又引申出辅佐,相互配合的意思。上文举的“比卦”是这意思《乐记》里“比音为乐”也是这个意思。

两个挨一块,还有比较、对比,比赛、攀比的象征义,我觉得“比”的这种语义更普遍深刻。

顺便说一下“仁”。

我过去以为是“人”和“二”构成了“仁”,象征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善相处。许慎说:“仁,亲也。”徐铉注说:“仁者,兼爱,故从二。”

等我现在研究“比”,觉得以前的认识有问题。“比”最早的字形就是并列两个“人”,比“二”“人”还要直观。所以“仁”里的“二”不是数字的“二”。

我又翻《说文解字》,发现“上”的最早字形写成“二”,比如“帝”字就从“二”(上)⑧。我猜想“仁”里的“二”也是“上”。这样“仁”就象征着“上等之人”或“人的高尚”品德。

再回来说“比”的普遍意义。

我认为“比”应该是中国哲学第一个范畴。“比”是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前提。中国哲学里的所有概念都是在“比”中确定自己的内涵。“美”对比着“丑”,“善”对比着“恶”,“真”对比着“假”。

004

字经

那么认识的第一个前提为什么非是两个人?用一人一物不是比差更大吗?其实用两个并列的人来象征“比”恰巧体现了人的认识的逻辑起点。人类发展史上不可能最先诞生一个孤零零的人,因为早先人类的认识发生只能是猜想了。但我们可以从现在个体人诞生到认识发展的过程来寻找这个逻辑起点。

人刚生下来,不能区分自己与物,自己与他人的界限,这是一个混沌过程。什么时候才有了这种分界呢?那一定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不

一样的时候,这时好像突然能分清了自己和物的界限。也就是说,人比人才是自我意识的起,点。

别人我不敢说,回想我意识的起点,那是我小姨要把我从窗口扔下。我首先对我小姨有了印象,可我不是那天才被她抱的,她看(kā)我已经半年了,可在扔我之前,我就是不知道她的存在。还有,窗台、窗外的景色也早早就在我眼前晃过,可扔我以前我就根本不知道。甚至小姨扔我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我”。由此可以推断,没有小姨这个“她”,就没有我这个“我”。在两个人的对比中,个体的人才可能产生自我意识。

离开人的群体环境,将一个刚出生的人扔在自然环境里,那他永远都不可能有自我意识。在印度辛格发现的“狼孩”,就能说明这个问题。“狼孩”早先是人类的婴儿,被狼劫去,同化在狼的氛围里,像狼一样吃食和嚎叫,哪怕长到正常人有自我意识有言语能力的年龄,他仍然不知道自己是人,除了长个人样,从里到外,都渗透着狼性。

是我今天的附会,还是古人有先知先觉,两个人的“比”字形象地展示了人的认识通过对比来发展,而对比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

再回想我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与我长兄有直接关系。面对这另一个人,我会不断地有疑问:为什么他是兄我是弟?为什么他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他为什么要打我?怎样才能阻止他打我?为什么他胆比我胆大?为什么他手比我手巧?我怎样才能超过他?…

就这样在和长兄的对比攀比中,我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我将“比”列为中国哲学第一个范畴,除了它是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前提外,“比”还是人生存的基本状态。

反省我的成长经历,“比”是我生活的动力。开始,我只想比我哥穿得

006

字经

經】

一个人赶紧换上跑鞋,另一个人说:换了也白搭,我们还能跑过熊?穿上跑鞋的人说:我也没指望跑过熊,能跑过你就行。怎么样?就这么恶劣的环境,还是人跟人比

有的人生活没有远大的终极理想,他就为了摆脱苦难,而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比别人先摆脱苦难(熊),就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为什么是“先”呢?因为熊吃完比他慢的人就该吃他了。

大凡活得超脱的人不是没有比,而是比的对象不在眼前的时空里。照我这个年龄的学者,一般都是教授博导了,可我仍是个讲师。而且在学院里,没有教学或研究单位要我已经四年了,2002年又停了我的课,理由是学生反映我讲得不好!我现在算是下岗了,每月拿五六百元基本工资。虽说我父母常唠叨:说谁谁谁比我强了,我怎么就那么不如别人呢?但我内心还平静,觉得这事挺正常。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心态?

因为我在和先秦的老子、庄子、孙子、孔子比,在和汉代的许慎比。在这样幽远广袤的时空中,你该干的事多了去了,所以,你当然不会把眼前的是非放在心上。

想起我刚被西北政法学院(2006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录取时,挺后悔。虽然按我的考分,上不了北京大学,可我有一门特长呀,会打篮球。要是录取之前,我人去北大,给他们露两手,没准我就是北大学生了。

作为“比”的环境,北大最优秀了,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尖子生,你就照着最棒的比,提高肯定快。

现在我不这么想了。要从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角度看,北大的好教师不是擅长讲老子、庄子、孙子们吗?当你有了古文字的功夫,可以直接进入老庄孙子这座文化昆仑,在哪不是学呢?

就说新北京文化三个代表人物,崔健的摇滚、王朔的小说、冯小刚的影视,他们仁谁都没上过北大,但他们的文化成就却是北大研究的课题

甭说北大,他们连大学都没上过。王朔、冯小刚当兵的出身,崔健是乐队里出来的,但他们的心都比天高。

超越一般的生存,你进入一个特殊的领域,比如做学问,“比”又是最基本的方法。学问能否做大做深了,全看比的范围是否大,比的层次是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