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传真精神》陈鸿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春秋》经传真精神》

【作 者】陈鸿超
【丛书名】五经系列丛书
【页 数】 240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0.05
【ISBN号】978-7-5361-6685-1
【价 格】52.00
【分 类】中国历史-春秋时代-编年体-《春秋》-研究
【参考文献】 陈鸿超. 《春秋》经传真精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春秋》经传真精神》内容提要:

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春秋》及“三传”中的性质之谜、成书疑案、经学之争、历史影响等重要问题做出清晰明了的介绍与梳理,希望能够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春秋》经传真精神。为避免艰深晦涩,本书在满足学术性的同时兼顾易读性,力求以简明的语言把历史疑案的来龙去脉讲明白,并给予公允的评析与解释,勾勒《春秋》经传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春秋》经传真精神》内容试读

第女编《春秋》之进

第一编《春秋》之谜

一、《春秋〉经传的性质

“春秋”的四层含义

“《春秋》”作为书名,有四层含义。从史书《春秋》到孔子所修《春秋》,再到诸子《春秋》、儒学《春秋》,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春秋》”的第一层含义是编年体史书。“春秋”一词最初源自人们对季节的认识。自然季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春秋”便被赋予时间的含义。如《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①简单地说,历史是指过去时间里发生的事实,于是人们后来就把记载过去的史书叫作“《春秋》”。从目前的史料来看,至少在东周时期,“春秋”就已泛指史书。如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②;《国语·晋语七》中记载:“羊舌肸习于《春秋》”③;《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及王室公子教育时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④相信很多读者会有疑问,完整

①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第1766页。

②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第226页。

③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第415页。

④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第485页。

003

「《春秋》经传真精神|

的四季为“春、夏、秋、冬”,为何史书命名不采“夏”“冬”,却只取“春”“秋”?这也困扰了后世诸多学者,他们提出种种解释,较为合理的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一种是错举说。比如晋代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②杜预认为“春秋”是“春夏秋冬”的节取,由于“春”是一年记事的开始,必须要有,所以错杂地取“春”“秋”两字,即孔颖达疏云:“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③当然,词汇省称的现象即便在今天也很常见,比如我们会把北京大学简称为“北大”;在用“风霜雨雪”一词时可以简略为“风雨”;在表达“东南西北”四方位时可以简省为“东西”或“南北”。④因此,“春夏秋冬”简称为“春秋”也可能是一种历史语言习惯。另外一种观

点是上古春秋两季说。例如于省吾先生在《岁、时起源初考》中认为,上古时期只有“春、秋”两个季节,没有“冬、夏”,《春秋》一名“保持着旧日称一周年为春秋的习惯传统作风”。⑤这一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从目前的商代甲骨卜辞来看,还未有用作夏季之“夏”和冬季之“冬”的辞例。⑥用“春秋”来指代史书,可能是商代的习惯,后世继续沿用,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⑦

《春秋》成为专门的书名,与孔子有关。按儒家传统说法,《春秋》是

①还有一些说法比较主观。例如《春秋公羊传注疏》引《三统历》说:“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见阮元校刻:《春秋公羊传注疏》,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2195页。)又引《春秋说》说:“春作秋成,故名《春秋》。”(见阮元校刻:《春秋公羊传注疏》,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2195页。)这些说法比较牵强附会,不足以服众。

②③阮元校刻:《春秋左传正义》,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第1703页。

④例如,唐代杜甫《无家别》诗:“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宋代晁补之《鱼沟怀家》诗:“生涯身事任东西,药筍书囊偶自赍。”就以“东西”概括“东南西北”四方位。

⑤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⑥商代卜辞虽然“冬”字常见,但都是当作“终”字来用。

⑦可参见吴天明:《〈春秋〉书名语源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朱彦民:《(春秋)何以名“春秋”》,《管子学刊》2017年第2期。

004

「《春秋》经传真精神川

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晅来归惠公、仲子之赠。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如果现在我们不做说明,相信很多刚接触《春秋》的读者很难看出孔子所作的这部《春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古人也是如此,在孔子去世之后,因《春秋》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出现了解释《春秋》的作品,后世称之为“传”。《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有5家:

《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毅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①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传书远不止上述5种。可惜在经历秦代“焚书坑儒”后,很多传书都已失传。进入汉代以后,由于《邹氏传》师承中断,《夹氏传》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这两家后来也失传了。目前存世的仅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习惯上,合称《春秋三传》。自唐代颁布《五经正义》,三传皆被列为儒家经典。而人们经常把《春秋》传书也简称为“《春秋》”。

比如《史记·梁孝王世家》云:

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4,第1713页。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