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方论全书》王付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方方论全书》

【作 者】王付主编
【页 数】 1049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10
【ISBN号】978-7-5725-0133-3
【价 格】298.00
【参考文献】 王付主编. 经方方论全书.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经方方论全书》内容提要:

临床医师掌握了经方学用基本功,就会选择最佳的治病方药,能不断优化临床诊治与用方技能,实践临床用方贯通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经方学用基本功,则能索微求真,不断提升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融会经方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介绍了学习运用经方的基本功,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用经方的基本功是牢记方歌,掌握方药组成及用量;重点是研究药与症、方与证、药与药之间以及各种药物剂量的相互内在关系;还要掌握经方应用指征、运用须知、方证辨病。本书内容新颖,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思路开阔,具有画龙点睛、探隐索微之作用,尤其是理论指导性和临床实用性较强。适于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阅读参考。

《经方方论全书》内容试读

第一章表病证用方

第一节太阳中风证用方

一、桂枝汤

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6)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

【方药】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

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

(7)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

(9g)大枣十二枚,擘

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用法】上五味,吹咀三味,以水七升,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

(45)

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

(8)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

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

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

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

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

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

汤。(53)

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

(9)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

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

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

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

汤。(54)

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

(10)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

【功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适应证】太阳中风证(风寒表虚证):

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发热,恶风寒,头痛,肢体疼痛,或咳嗽,或干

(11)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

呕,或鼻鸣,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缓或浮

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弱:或脾胃虚弱证;或气血虚夹寒证。

(1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应用指征】

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名为中风。(2)

(91)(第一14)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

(13)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

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

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翁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1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

(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

桂枝汤主之。(13)

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

(164)

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

(15)

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

(16)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

1

经方方论全书

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

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

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

二物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

枝汤。(240)》

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

(17)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辛、温,大枣味

汤。(276)

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

(18)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

内”以甘草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

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

者也,姜、枣味辛甘,故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

汤。(372)

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

(19)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

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所以不用

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姜、枣者,谓专于发汗则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

(20)师日: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

矣。

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1308年):发

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

汗,或云当得汗解,或云当发汗、更发汗、并发

下者,则绝之。(第二十1)

汗,宜桂枝汤者数方,是用桂枝发汗也。复云无

(21)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

汗不得服桂枝,又日:汗家不得重发汗。又日:

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千呕,汗出,虽久,

发汗过多者,却用桂枝甘草汤,是闭汗也。一药

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第二十一8)

二用,如何说得?仲景发汗,与本草之义相通为

【方论】

一。答曰:本草云:桂味辛、甘,热,无毒,能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1116年):桂

为百药长,通血脉,止烦,出汗者,是调血而汗

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

自出也。仲景云:脏无他病,发热,自汗者,此

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

卫气不和也。又云:自汗者为荣气和,荣气和则

之意也。《本草》第一又云:疗寒以热药。故知

外不谐,卫气不与荣气相和谐也,荣气和则愈,

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

故皆用桂枝汤调和荣卫。荣卫既和,则汗自出

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

矣。风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开媵理,发出汗

经》言甘辛大热,此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

也。以其固闭荣血,卫气自和,邪无容地而出

阳之说:尤知菌、牡二桂不及也。然《本经》

矣,其实则闭汗孔也。昧者不解闭汗之意,凡见

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

病者,使用桂枝汤发汗。若与中风自汗者合,其

木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己

效桴鼓。因见其取效而病愈,则曰:此桂枝发出

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缘何而立

汗也,遂不问伤寒无汗者,亦与桂枝汤,误之甚

名?虑后世为别物,故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

矣。故仲景言,无汗不得服桂枝,是闭汗孔也。

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又云:发汗多,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用桂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144年):

枝甘草汤,是亦闭汗孔也。又曰:汗家不得重发

《内经》日: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

汗,若桂枝汤发汗,是重发汗也。凡桂枝条下言

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

发字,当认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黄能

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

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

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

脉一句,是非三焦、卫气、皮毛中药,是为荣血

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

中药也。如是则出汗二字,当认作荣卫和,自然

也。

汗出,非桂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故后人用桂治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1156

虚汗,读者当逆察其意则可矣。噫!神农之作于

年):经日: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

其前,仲景之述于其后,前圣、后圣,其揆

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桂味辛热,用以为君,必

一也

谓桂犹圭也,宣道诸药,为之先聘,是犹辛甘发

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1422年):

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

经日: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乃用桂

2

第一章表病证用方

枝为君,以散邪气,而固卫气。桂枝味辛甘性

之而后收之,一开一合,邪气散而真气不过泄

热,而能散风寒,温卫气,是辛甘发散为阳之义

以致于适中,非谓桂枝能止汗也。麻黄汤用桂枝

也。芍药味酸性寒,能行荣气,退热,理身痛,

为臣,亦以其辛甘发散为阳,若谓其实表止汗,

用之为臣。甘草大枣味甘而性和,能谐荣卫之

将安用之?盖以其寒伤荣,桂枝(能佐麻黄而

气,而通脾胃之津,用之为佐。姜味辛性温,而

散寒邪)温和荣卫,则邪自不能容留,汗出而

能散邪佐气,用之为使。先圣配此五味之药,以

解也。桂枝汤后叮咛不可与者,为内有芍药,寒

治伤寒者,乃专主中风之症,而行解肌之法也。

既伤荣,发热无汗,复用酸寒收敛之剂,则邪无

若非自汗恶风之症,不可服也。经日:桂枝下

从而出,表乃益实也,非谓辛散能实表也。风

咽,阳盛则毙者,是也。

阳气也,阳主散,风伤卫,则气散而汗出。寒,

明·汪石山,《医学原理》(1525年):经

阴气也,寒主敛,寒伤荣,则气敛而无汗。故治

云:风宜辛散,寒宜甘发。又云:辛甘发散为

法,无汗要有汗,取辛散能发汗也:有汗要无

阳。是以用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发散在表之

汗,取酸收能止汗也。俱用桂枝者,以其既能发

风寒,芍药收失散之阳气以敛腠理。

散,而又能温和荣卫也。予故日:考方疗疾,全

明·万密斋,《万氏家传伤寒摘锦》(1549

在体认气味。

年):此太阴本经自受风寒之邪也,其病在经,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1592年):

属表,故宜汗之。不言证者,经中已言,四肢烦

桂枝,其性味虽辛甘而属乎阳,其能事则在固卫

疼是也。桂枝,太阴经表药也,中有芍药、甘

而善走阴也。芍药擅酸寒而下气,快收阴而敛

草,酸甘相合。甲己化土,故入脾也。

液。夫卫气实而腠理开疏矣,非桂枝其孰能固

明·吴昆,《医方考》(1584年):头痛发

之。荣血虚而汗液自出矣,非芍药其谁能收之。

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太阳中风也,此汤主

以芍药臣事桂枝而治中风,则荣卫无有不和谐

之。风之伤人也,头先受之,故令头痛:风在表

者。佐之以甘草而和其中,则发热无有不退除

则表实,故令发热;风为阳,气亦为阳,同类相

者。使之以大枣而益脾,使之以生姜而止呕。皆

从,则伤卫外之气,卫伤则无以固卫津液,故令

用命之士也,微火者、取和缓不猛而无沸溢之患

汗出: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卫也;其脉缓者,卫

也。

气不能鼓也。上件皆太阳证,故日太阳中风。桂

清·喻嘉言,《尚论后篇》(1648年):桂

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日:辛

枝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内经》

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

日: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

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

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生姜、甘草、

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

大枣,此发散而兼和里之意。是方也,惟表邪乃

之:若阳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结,此

可用之。

宜承气之时也,而误用之则反矣。

清·李中梓,《伤寒括要》(1649年):桂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1584年):或

味辛甘发散,故以为君。《内经》曰:风淫于

问生生子日:伤寒书桂枝汤后有云:脉浮紧,发

内,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故以芍药

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与之则表益实,而汗益

为臣,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姜、枣之

难出耳,则是以桂枝为固表药也,何麻黄汤中又

用,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

用桂枝为臣耶?生生子曰:考方疗疾,全在体认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1658年):治

气味。《衍义》谓桂大热,桂味辛甘,主温中,

风从外来,入客于络,留而不去,此方主之。此

利肝肺气,为诸药先聘通使,温和荣卫,宣导百

方为中风一证,群方之祖。不但风中入络,即中

药,无所畏。然桂枝汤用桂者,以其卫为邪袭,

经、中腑、中脏药中,皆当加入本方。以风从外

则气不固,故汗出恶风,桂枝味辛甘,阳剂也,

入者,究竟必驱,从外出故也。后人竞用续命汤

阳剂其行快,入咽则先布散,充达百骸四肢,无

为加减,此方置之不录,未免得流忘源矣。又况

处不至,此散之之意也。至于止汗,自是芍药,

源流俱失者哉!

芍药味酸,阴剂也,阴剂入咽,其行迟,故先散

清·张璐,《伤寒缵论》(1667年):此方

3

经方方论全书

专主卫受风邪之证。以其卫伤,不能外固而自

实,便忌谷食,是何知仲景之心法,而有七方之

汗,所以用桂枝之辛发其邪,即用芍药之酸助其

精义者哉!

阴,然一散一收,又须甘草以和其胃,况发汗必

清·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1670年):

须辛甘以行阳,故复以生姜佐桂枝,大枣佐甘草

取桂枝、生姜之辛热,以赞助表阳而御邪。取甘

也。但方中芍药不言赤、白,《圣惠》与节庵俱

草、大枣、芍药之甘缓酸收,从卫敛营,而防里

用赤,孙尚与叔微俱用白,然赤白补泻不同,仲

阴之失守。乃补卫之剂,为太阳表虚而设,其云

景云: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营虽不受

解肌者,犹云救肌也。救其肌而风围自解。

邪,终非适平也,故卫强则营弱是知必用白芍药

清·陈尧道,《伤寒辨证》(1678年):然

也。营既弱而不能自固,岂可以赤芍药泻之乎?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虽然,不可以一律论也,如太阳误下而传太阴因

不可与也,与之则表益实而汗益难出矣。故申之

而腹满时痛,则当倍白芍,补营血之虚,若夫大

以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大抵桂枝性热,惟冬时

实者,必加大黄,又宜赤芍以泻实也,至于湿热

正伤寒有汗者用之,若春夏不可轻用。酒家,亦

素盛之人与夫酒客辈,感寒之初身寒恶热者,用

不可行桂枝汤。

桂枝汤,即当加黄芩以胜热,则不宜白芍以助

清·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1680年):

阴,贵在临证活法也。按桂枝人心,血药也,而

桂味辛热,用之为君。桂犹圭也,宣导诸药,为

仲景用以治风伤卫之证,麻黄走肺气药也,而仲

之先聘,是谓辛甘发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

景用以治寒伤营之证皆气病用血药,血病用气

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酸微

药,故许学士有脉浮而缓,风伤营浮紧兼涩寒伤

寒,甘草味甘平,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

卫之误。殊不知风伤卫则卫受邪,卫受邪,则不

“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

能内护于营,故营气不固而自汗,必以桂枝血

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

药,透达营卫,又须芍药护营固表,营卫和而自

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为使者,《内经》所谓

汗愈矣。寒伤营则营受邪,营受邪,则不能外通

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用以为使

于卫,故气郁而无汗,必以麻黄气药开通腠理,

也。姜枣之味辛甘,固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

又须桂枝实营散邪,汗大泄而郁热散矣。

发散,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1669年):此

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桂枝加葛根汤方。

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

清·李彣,《金匮要略广注》(1682年):

发汗之总方也。桂枝赤色通心,温能扶阳散寒,

故用桂枝、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

甘能益气生血,辛能解散风邪。内辅君主,发心

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泄东所以补西也,

液而为汗。故麻葛青龙,凡发汗御寒者咸赖之,

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也。是桂枝汤

惟桂枝汤不用麻黄,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本方

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

皆辛甘发散,惟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

清·张志聪,《伤寒论宗印》(1683年):

和营气,故能发汗而止汗。先辈言无汗不得服桂

太阳中风者,始伤太阳之气也。浮为风,浮为

枝汤,正以中有芍药能止汗也。芍药之功,本在

虚,盖气为风邪所伤,而脉虚浮于外也。风邪伤

止烦,烦止汗亦止,故反烦、更烦,与心悸而烦

气,则荣气应之,阳气虚,又不能为阴之固,而

者咸赖之。若倍加芍药,即建中之剂,非发汗之

阴气孤弱矣。风伤阳气,热自发也。阴失其卫,

剂矣。是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

汗自出也。阳气虚,则恶寒,阴气弱,则恶风。

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助芍以和里。阴阳

啬啬者,皮毛粟粟之状,表气虚也。淅淅者,洒

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

淅不宁之象,阴气弱也。翕翕者,动起合聚之

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

貌,风动之性,与气相搏而为热也。肺主气与皮

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尤在啜稀热

毛,而开窍于鼻,表气受邪,而鼻为之鸣矣。风

粥。盖谷气内充,则外邪不复人,余邪不复留,

水之邪,贼伤土气,中气逆而干呕矣。用桂枝、

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不至于亡阳;用

生姜之辛,甘草、大枣之甘,发散风邪,而和调

之止汗,不至于贻患。今医凡遇发热,不论虚

其气血,佐芍药之苦平,以滋养其阴荣,阴气克

第一章表病证用方

而阳邪自解矣。夫桂枝汤,辛甘之剂也。经云:

虚之征验,非若寒伤营之壮热身疼也。鼻鸣干呕

辛甘发散为阳。又日:补气以辛,补血以甘。又

者,阳邪上攻,渐次欲传阳明之界,故桂枝和营

辛走气而苦走血,故能解散肌腠络脉之邪,而调

达卫,芍、甘护营守中,姜、枣助桂、芍以除寒

和阴阳气血。是以风邪伤气,及荣卫不谐而汗出

热。服后啜热稀粥助力取汗,不使复传他经。至

者,桂枝汤主之,有汗之用桂枝也。外证未解当

于随证加减,信手成方,但看太阳经诸例,便得

以汗解,宜桂枝汤,无汗之用桂枝也。

长沙之妙用无穷,何惮心手不灵活乎。

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1683年):

清·郑重光,《伤寒论条辨续注》(1705

桂枝汤主之,本论云“桂枝本为解肌”,盖三焦

年):桂枝性味辛甘而属阳,能解肌固卫而走阴

木火之气通会于肌腠,桂为百木长,气温色赤,

也:芍药酸寒下气,收阴而敛液也。夫卫受邪则

秉木火之性,主助肌中之气,以解肌表之邪:芍

腠理开疏,非桂枝孰能解肌而固卫?营血虚而寒

药气味苦平,花开赤白,放于二气之中,得少阴

自出,非芍药孰能收之?以芍药臣事桂枝而治中

君火之气,主益神气以助肌中之血,肌腠之血气

风,使营卫和谐而病自解:佐以甘草,和中而退

调和而邪自不能容矣:甘草、生姜宣达中胃之

热;使以姜、枣,益胃而止呕,皆用命之士也

气,而辛甘发散;大枣色黄味甘,脾之果也,主

微火者,取和缓不猛,免耗辛甘之气。啜稀热粥

助脾气之转输而为胃行其津液。汗乃水谷之津,

以助药力,此微旨也。微似有汗更为深意,桂枝

故啜热稀粥以助药力,中焦之津液外布,即有留

汤原主解肌,禁其大汗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也:

舍之邪与汗共并而出矣。津液外泄,则中气暴

小促,役催速值事也。诸家集方遗却啜稀热粥四

虚,故忌食生冷、肉面、酒酪、臭恶等物,使勿

字,徒以发汗相授受,微似二字视为羡文,苟简

伤脾胃之气。

之弊,大都若此。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此言地气下陷而正气

清·钱潢,《伤寒溯源集》(1707年):桂,

虚脱者,当急救其表里焉。伤寒医下之,则正气

阳木也,生长于东南,盖得东南震巽发生之全气

随之内陷矣: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土气虚也;者,故能补助命门,生发中州,益下焦气化之身疼痛者,邪未解也。土虚则下焦之生阳不升,

功,宣通百脉,而为气血之要药,其枝则得阳气

而外邪未解,故先宜四逆汤急救其里,启下焦之

而畅茂条达者也。夫木性之阳春生发,为天地发

生阳,助中焦之土气:后清便自调而身仍疼痛

散其三冬伏藏之郁结者也,况桂为纯阳之木,气

者,里和而表未和,复宜桂枝汤急救其表。盖桂

味皆厚,且又生发新长之枝乎,故能达卫阳之分

枝汤主宣发中焦之精气,充肤热肉,濡养筋骨,

而散解其郁滞之风邪,是以辛温发散之阳,以解

血气充溢而疼痛始解。从下焦而达于中焦,四逆

阳分之阳邪也。《阴阳应象论》所谓辛甘发散为

汤也:中焦而达于肌表,桂枝汤也,由是则地气

阳也;东垣谓桂枝汤为阴经营药,而能闭卫气,

升而天气降矣。

使阴气不泄:方有执谓桂枝固卫而善走阴,均失

清·张志聪,《金匮要略集注》(1683年):

之矣。臣之以芍药者,收阴气而敛津液,所以救

阳旦汤,乃荣卫之兼剂,经邪欲复出于气分,故

营阴之弱而渗泄也,佐之以甘草者,甘草以缓

曰阳旦证续在。

之,佐桂枝则甘温能除大热也,使之以姜、枣

清·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1693

者,姜以助其辛散而止呕,枣以和其中气而调停

年):以桂枝汤解肌而为主治,但桂枝行阳化

之也,将佐皆得其入。操纵各适其用,则卫不觉

气,芍药收阴敛汗,姜、枣得桂,则宣和营卫,

其强,而营不患其弱,邪解气平而自和谐矣。

得甘草补中而散邪,然药味俱是一阴一阳,相合

清·秦之桢,《伤寒大白》(1714年):伤

成方,调和营卫,俾微汗出而肌表自解,与麻黄

寒无汗,发热恶寒,仲景已立麻黄汤。今有汗发

汤开鬼门驱寒迥殊。

热恶风症,立桂枝汤。以症轻于前症,方亦轻于

清·张璐,《千金方衍义》(1698年):桂

前,故不用麻黄、杏仁开毛窍,而用白芍药敛津

枝汤,古称汤液之祖。太阳经风伤卫之首方。风

血,姜枣调中气,惟以桂枝一味,以治汗出邪不

伤手阳,所以脉浮发热。邪迫于阴,所以脉弱自

解之症。然治南方热令,亦犯辛温,故立加减于

汗。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皆自汗表

后:春加石膏、黄芩:热令用防风易桂枝:里有

5

经方方论全书

热者,不用此方;恶寒身痛,加羌活;足冷,加

似有汗而解矣。如或盖覆强通,大汗流漓,则阴

独活:时寒时热,加柴胡:阳明有邪,加干葛。

血愈伤,病必不除。一服病差,即停后服,恐过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1718年):

剂也。不汗更服依前法,依前啜粥以助药力,令

桂枝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以治风。芍药营未受

微似有汗之法也。后服小促役其间,用小剂促

邪,恐桂走泄阴气,故用白芍酸以收之。炙甘草

之,亦过剂也。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

扶中气以散邪。生姜辛热发散。大枣同姜行脾中

恶等物,防其伤胃也。

之津液而和其营卫。按:桂枝汤一方,专和营

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1729年):

卫。但桂枝气味俱薄,其力易尽,助以热粥,补

风之为气,能动阳气而泄津液,所以发热、汗自

胃气而益气血之源,使胃气旺而营卫充,则药力

出,与伤寒之发热、无汗不同。此用桂枝外发邪

行而风邪散,不传于内。盖三时感冒,皆是风邪

气,即以芍药内安津液: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

为病,皆可效用此法。要知药入于胃,全赖胃气

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

转运,所以邪在太阳及虚人感冒,皆不当禁其饮

辛相合,亦助正气去邪之用。盖以肌解而邪不

食,若传胃府,则粒米不可妄投,恐助胃中实

去,故不用麻黄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

邪,《经》所谓勿盛盛也。及传少阳,须少食以

其汗出而营自和,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

助胃气,以御少阳之邪。至传三阴,亦以胃气为

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大异于麻黄、大青

主。今人一遇感冒,辄禁其饮食,病者亦甘忍饥

龙也。

饿,更且发表剂中,杂投消导,致胃虚邪陷,病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1729年):

剧至死,是惧食复之故也。帝问:病热当何禁

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津气,炙甘草

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合桂枝之辛,足以镶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

因胃中余热未除,食气与病气相并,则两热相

内,生姜、大枣,甘辛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

合,致流连不解,故名曰遗,原为食肉多食所

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

致,未尝禁其不食也。故凡病患能食者,即可少

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

少与之,不能食者,莫之强与,此要法也。此汤

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

本为解肌,但取微汗,不使太过,太过则邪未入

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服

而先扰其营,甚则汗不止而亡阳,不及则邪欲出

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气,即所以助

而尚闭其门,必至病不除而生变。若其人脉浮

药力,盖药力必藉胃气以行也。温覆令微汗,不

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伤寒误用白芍,

使流漓如水者,所谓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

则寒邪无出路,当须识此,勿令误也。凡服桂枝

为太过也。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者,中病即

汤吐者,以湿热素盛,其后必吐脓血也。吐逆则

止,不使过之以伤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

热愈淫溢于上焦,蒸为败浊。又酒客病,不可与

及服至二三剂者,期在必克,以汗出为和而止

桂枝汤,因平素湿热搏结胸中,得汤则呕,以酒

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

客不喜甘故也。宜用辛凉,以彻其热,辛苦以消

清·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1732

其湿。

年):桂枝汤,和方之祖,故列于首。《太阳篇》

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1720

云,桂枝本为解肌,明非发汗也。桂枝甘草辛甘

年):此治表者,必应通其义也。里之温用四逆

化阳,助太阳融会肌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启

汤,下利虚寒之圣药也:表之攻,不过宜桂枝汤

少阴奠定安营血,姜通神明,佐桂枝行阳,枣泄

升阳解肌,而无取大汗淋漓也。

营气,佐芍药行阴。一表一里,一阴一阳,故谓

清·姚球,《伤寒经解》(1724年):中风,

之和。加热粥,内壮胃阳助药力,行卫解腠理预

脉阳浮阴弱,而汗自出,故用桂枝辛温,以解表

热,故曰解肌。邪未人营,而用白芍者,和阳解

分之风邪:甘草、芍药,甘酸益血,以止自出之

肌,恐动营发汗,病反不除。观此足以贯通全部

汗:大枣甘缓,生姜辛散,扶脾止呕。服已须

方法,变化生心,非仲圣其孰能之?

臾,桂枝汤气味俱薄,其力易尽。啜热稀粥一

清·不著撰人,《伤寒方论》(1732年):

升,以粥助药力,谷气内充则邪不能留,遍身微

表受邪必从表驱出之为便,卫为阳分,风为阳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