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胃经疾病的自然疗法》张德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脾经、胃经疾病的自然疗法》

【作 者】张德记著
【丛书名】金口诀自然医学系列丛书
【页 数】 389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17.03
【ISBN号】978-7-5152-1282-1
【分 类】足阳明胃经-自然疗法-足太阴脾经-自然疗法
【参考文献】 张德记著. 脾经、胃经疾病的自然疗法.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7.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脾经、胃经疾病的自然疗法》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脾脏病;胃病两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借自然医学分析脾脏病;借自然医学(子午流注补泻)防与治脾脏病;借自然医学(经穴)补泻与防治脾脏病;借自然医学心理补泻与防治脾脏病等。

《脾经、胃经疾病的自然疗法》内容试读

脾脏病

PI ZANG BING

第一章借自然医学分析研究脾脏病

第一章借自然医学分析

研究脾脏病

一、脾经的运行路线

脾的经脉叫足太阴,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顺着足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足大趾本节后内侧凸出的形如果核的圆骨后方,上行至内踝前缘,上行至小腿肚内侧,顺行至胫骨后方,和厥阴经相交,从厥阴经上行,顺着膝内侧的肌肉内前缘,进入腹部连接脾,联络胃,上膈膜,挟持咽喉,连接舌根,分散于舌下。它的支脉,再从胃分支,上行至膈膜,注入心脏里面。

二、脾经的病理

本经受邪致病,不是因他经受邪而引起虚实,从本经取穴针刺。气盛的,寸口脉比人迎大两倍,气虚的,寸口脉反而比人迎小。

三、脾经的病情

本经有了病变,就要患舌根强硬,进食就呕吐,骨管疼痛,腹部肿胀,常常嗳气,得大便出余气后,感觉很痛快,像软了似的,但身体又觉得沉重。由本经主宰的脾发生的病变,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物吞不下,心烦,心下剧痛,大便拉稀,食物未消化就排了出来,小便不利,周身面目发黄,脾胃中热不能安卧,将欠不得欠,两股膝内肿胀逆冷,足大趾不听使唤。

四、脾经病的治疗

1.实证:气盛就用泻法。

·3·

脾经、胃经疾病的自然疗法

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

这是指脾有主持与促进体内水液代谢的作用。脾脏运化水湿是与运化水谷精微同时进行的。水谷自口入胃,经小肠泌别清浊后,水液之浊者,一部分随糟粕走入大肠,参与粪便形成而从魄门排泄,一部分则经

三焦水道输入膀胱,形成尿液,由前阴排出。其水液之清者由脾吸收,经

三焦气化和经络营运,在肺气宣肃作用的参与下,输布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代谢后的水液,则下达于肾,由膀胱排出体外。在水液的泌别、吸收、输运、排泄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始终有赖于脾脏运化功能的主持、促进,使体内各脏腑组织既得到水液的充分润濡滋养,又不致有水湿的潴留,从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运化水湿与运化水谷精微一样,都是脾气健运的重要体现。若脾运失健,运化水湿功能不足,便会出现水液代谢活动的异常。常见病证如:水湿凝聚则为痰为饮;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湿留肠道则为泄泻;湿积腹中则为腹水、水臌:水液但输膀胱、不走大肠则为脾约便秘等等。由于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势必消耗脾气,损伤脾阳,所以脾有“恶湿”(《素问·宣明五气论》)的特性。亦因脾失健运则水湿积蓄而变病,故又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论。

(二)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使之循行脉中,不致外溢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医林绳墨》:“脾裹血,若脾无所裹,则肝无所藏,心无所主。”裹血,即控制、约束血液,亦统血之意。全身血液,无论心所主之血或肝所藏之血,均须脾脏统摄裹束。这一功能是由脾脏阳气行使的。故《血证论》说:“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脏之所以能统摄血液,是由于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为“元气之本”,并能升举清阳之气,而“气为血帅”“血因气行”,故脾以化生元气、升举清阳而兼备统血之功。因此,脾气健旺,则血有所统而自然运行脉中,不致外溢;若脾气虚衰,统摄无权,则血离脉道,便会出现各种失血病证。如便血、崩漏、肌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