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报告 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 2020》沈桂龙作;王战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经报告 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 2020》

【作 者】沈桂龙作;王战总主编
【丛书名】国经报告
【页 数】 194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21.10
【ISBN号】978-7-5520-3678-7
【价 格】68.00
【分 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报告-中国-2020
【参考文献】 沈桂龙作;王战总主编. 国经报告 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 2020.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经报告 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 2020》内容提要:

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研究需要创新突破。相对于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建设的实践,相应的理论阐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现有研究还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和运用上,无论是国际投资理论的视角,还是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近年来都未能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从决策咨询角度看,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建设研究也需要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态势,进行跨学科研究,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适用性建议。

《国经报告 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 2020》内容试读

第一章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的

历史变迁和实践探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跨境园区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境外市场开发以及全球企业网络及价值链构建的重要平台。依托这一平台,越来越多的合作共识圆满达成、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项目落地落实。截至2020年11月,中国累计已与138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①,沿线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外资流入地,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投资与贸易的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完善积累了新经验。然而,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不可测、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国内发展也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经济在未来仍将持续呈现低迷状态,这都对“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战略思维重新调整、重新定位,在2020年5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提出对中国企业意味着,应充分认识“走出去”面临的种种困难,努力提升生存韧性,开展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布局和运营。

总结中国跨境园区高速发展经验,才能更好地谋划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本章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的历史变迁和实践探索,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境外园区发展历程分为企业自发探索下的雏形初现阶段(1990一2005年)、政府扶持引导下的快速发展阶段(2006一2015年),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管理模式创新下的高质量转型阶段(2013年至今)

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厘清中国跨境园区的阶段特征和发展逻辑,总结园区开发

①资料来源:《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2011/20201103016788.shtml

2/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2020)

建设经验,以期为未来中国“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更切实可行的历史借鉴和对策性建议。

第一节企业自发探索下的雏形初现

阶段4990一2005年)

20世纪90年代,个别有实力的企业就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境外购置或租赁土地、自筹资金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吸引企业入驻,并逐渐从企业在境外建设自用的生产贸易基地转向制造、物流、贸易多功能、综合性园区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公共服务齐全、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产业园区。这些“走出去”的企业也成为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先期探索,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范本和思路,也为部分项目转型为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缘起背景

(一)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先期实践

中国跨境园区的创设缘起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企业就开始在海外开展贸易性的直接投资活动,各专业外贸公司在海外投资创办海外分支机构,并相继创办了一些远洋运输和金融企业。尽管这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大多分布在重要港口及大型城市,但其为新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进行的有益尝试以及积累的先期经验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允许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从经贸企业到工业、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以及科技等不同性质的企业纷纷加入海外投资的行列,投资领域也得到进一步扩展,资源开发、机械制造加工、工农业生产加工、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中均有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些海外企业分布的国家和地区也更加广泛,尤其以亚洲居多①。然而,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实践中投资失败的现象频发,反映出对外投资的单兵作战模式对于国际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有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改革和创新对外投资模式,中国企业开始探索跨境产业园区的建设。

①蓝庆新、夏占友:《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一110页。

第一章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的历史变迁和实践探索/3

(二)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学理论证

跨境产业园区,或称跨境经贸合作区,在探索建设初期便引发了当时学界的广泛关注,围绕园区的设立背景、可行性以及必要性开展了大量论证。学者普遍认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呈现出全球化和地区化平行发展、相互促动的特征,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拉美经济合作成为经济地区化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些跨国(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区,通过加强区内贸易、投资和产业等领域的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对于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日本率先提出建立“亚洲太平洋经济圈”的设想,并在此基础上倡导组建了“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亚洲共同投资公司”等协调组织。东盟内部的政治合作也逐渐向寻求外部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80年代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等地区和国家都开始寻找区域合作机会,相继提出“华人经济区”“大中华经济区”以及“东北亚经济区”的设想。然而,同欧洲、北美等地区相比,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则相对缓慢,这与亚太地区合作参与者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的差异有着密切关系①。但也正是基于这种合作者之间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使得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巨大的互补性发展跨境经贸合作,东北亚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都有着潜在的经贸合作对象及相应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更应积极参与和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以深化跨境贸易改革、缩小内陆边境与沿海地区间发展差距、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②

∈)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

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对中国跨境园区的起步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与改革并重的基本国策,于1982年12月纳入中国宪法。中国由此积极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不断探索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等“飞地经济”试点,制定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外贸法律制度,尤

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在放开外贸经营权、削减关

税、清理修订外贸法规、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等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③,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规范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

①陈耀庭,雷达:《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及中国的作用》,《世界经济》1994年第8期。

②汤缴:《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及中国应采取的策略》,《特区与港澳经济》1995年第

4期。

③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财贸经济》2019年第10期。

4/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2020)

投资的政策制度也不断改进。1983年开始,海外企业设立的审批和管理部门由国务院调整为原外经贸部,外经贸部相应对中国对外投资开办企业的资金筹措、税收减免、设备材料供应、产品返销以及外汇留成等管理办法进行了完善。199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出台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规定由原外经贸部会同国家计委有关部门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进行审批立项,国家计委负责审批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外经贸部负责审批合同、章程。商务部成立后,于2004年发布《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及其细则,由商务部及省级商务部门负责境外投资的中央和地方企业审批,明确中国鼓励和支持海外投资的领域和方向。除海外投资审批制度的完善外,中国政府还通过总结前期海外投资经验教训,提出了完善海外投资外汇、税收、财务管理、信贷、保险、信息支持制度的法规①,给予海外投资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同时加大国际合作,自1982年于瑞典签订首个投资保护协定后,至2005年7月已与112个国家签订115个两国双边协定②。还相继加入国际公约以及各类国际经济组织,以此营造有利的国际投资环境。在这些政策法规的鼓励下,中国海外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稳步进入发展轨道。

四)中国跨境园区建设的经验模板

基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期探索,学术界对于跨境经济贸易合作的学理论证,再到政策层面的有效引导,中国资本输出不断加快,并开辟出“建设园区”这一中国海外投资模式。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划分为三个版本:1.0版以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厂投资为代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

①注:这一时期海外投资外汇管理制度领域的法规主要包括,198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1996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200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清理境外投资汇回利润保证金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简化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海外投资税收管理制度领域的法规主要包括,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国务院颁布的实施细则,1994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03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海关总署《海关进出口税则》等:海外投资财务管理制度领域的法规主要包括,1996年财政部《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的通知》等:海外投资信贷削度领域的法规主要包括2004国家发改委、中国进出口银行《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的通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领域的法规主要包括2005年商务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关于试行出口信用保险专项优惠措施支持个体私用等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通知》:海外投资信息支持制度领域的法规主要包括,1995年原外经贸部《关于发送(关于加强内外沟通、相互配合,做好海外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

②蔡晓鸣:《论中国鼓励和促进海外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暨南大学,2006年。

第一章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的历史变迁和实践探索/5

产成本、便利贸易往来;2.0版以20世纪60年代,日本海外工厂投资中通过某

一大型跨国公司引导相关配套零部件企业的跟进集聚为代表,实现投资和生产的规模效应;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在苏州建立工业园区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开始利用园区建设经验在海外设立跨境工业园区,不仅加快了中国资本的输出,更开辟了国际直接投资的3.0版①。与以往工厂投资相比,以中国为代表的跨境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利于形成更大的集聚效益,通过大规模一揽子投资组合,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上下游供应以及产品分销途径,并在市场机制下实现企业合作及配套的最佳组合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带动工厂性投资。

如前文所述,中国海外产业园区建设模式的维形来自新加坡苏州产业园区。新加坡工业重建于1979年,形成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出口型战略模式,并为新加坡积累了资本、管理、技术以及市场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突破新加坡缺乏直接、可控的港口腹地的制约,也为了抓住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投资机遇,新加坡开始在亚洲选取有巨大市场发展潜力的国家,用以转移本土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为总部经济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为此,新加坡政府出台海外投资税收减免、管制放松等政策,与东道国合作并依照新加坡本土园区标准开发海外工业园区,推动新加坡企业“走出去”。苏州作为资源丰富的中国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在区位、交通、劳动力、生活配套等方面成为吸引新加坡进行园区建设的优选标的城市。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不单局限于资本投资,还涉及土地使用、公司管理乃至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自1994年5月苏州园区投入运行以来,在新加坡本土园区实践影响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国际招商网络,强化为客商服务观念;超前规划城市建设,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完善园区内部人才培训、流动及保障体系;重视科技应用,建立贸易信息电子系统等②。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球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可以说是中、新两国经济发展互惠共利的结果,因此也成为中国开展直接投资的重要示范和经验来源。

二、中国跨境园区的初期探索实践

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这一阶段跨境园区在企业自发探索下,初具雏

①沈桂龙、张晓娣:《跨境建工业园区为何成新动向》,《解放日报》2017年8月22日。

②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投资环境课题组:《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之经验借鉴》,《财经界》2008年第7期。

6/中国“一带一路”跨境园区发展报告(2020)

形。出于自身发展需求,以出口及产品外销为主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境外建设园区,打造生产、贸易、服务基地。以下将对这一阶段不同建设模式的跨境园区进行列举介绍。

(一)以参建经济特区”模式推进跨境园区建设

以越南铃中加工出口区以及埃及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为代表,两个园区都是中国企业通过参与东道国“经济特区”的合作开发,创办工业园区,吸引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抱团入驻,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①。

1.越南铃中加工出口区

中国在越南合资经营开发的铃中加工出口区被誉为走出国门“第一区”②,也是越南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加工出口区。所谓出口加工区,指的是为发展加工贸易而专门开辟的经济特区,其产生和发展是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借助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西方工业国家的生产力与对外贸易得到巨大发展,出现资本与技术过剩的现象。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由输出产品转为输出资本,大多选择赴发展中国家(地区)开设工厂。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地区)开始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以此实现外汇收入的增加,出口加工区应运而生③。越南铃中加工出口区的开设是顺应出口加工区建设浪潮的产物。1992年中国电气进出口联营公司胡志明市西贡工业区开发公司,在胡志明市守德郡筹办铃中加工出口区。作为中方投资者的中国电气进出口联营公司,隶属于原中国机械工业部,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以经营机电产品进出口为主业,兼营其他行业产品的进出口业务④。铃中加工出口区项目注册资金600万美元,双方各拥有50%股份。中方以现汇出资300万美元,越方以62公顷土地25年租金折合300万美元参与合作⑤。加工区于1995年初正式运行,合资期限为50年,期满后联营公司的全部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将无偿交给越南政府。

①林拓、蔡永记:《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中国海外园区再出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页。

②《走出国门“第一区”一记中越合资经营开发的铃中加工出口区》,《经济日报》2005年4月13日。

③郑俊田编著:《国际物流与运输》,中国海关出版社2018年版,第245页

④《越南铃中加工出口区成功秘笈》,《中国一东盟博览》2007年第4期。

⑤《越南胡志明市玲中加工出口区第三区破土动工》,http://vn.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305/20030500094005.html。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