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王晶|(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

【作 者】王晶
【页 数】 185
【出版社】 燕山大学出版社 , 2022
【ISBN号】978-7-5761-0120-1
【分 类】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王晶.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 燕山大学出版社, 202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内容提要: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社会心态

第部分社会心态

第一章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

第一节关于社会心态含义的理解

“社会心态”一词,是近几十年在我国学术界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概念。据我国学者杨宜音的检索统计,仅从1994年到2006年5月,中国知网以“社会心态”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就有4198篇之多(杨宜音,2006)。社会心态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国近几十年的社会改革导致了整个社会心态的剧烈变动,社会心态的变化状况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除少数论著以外,大多数的作者都缺少对这

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缜密分析,更多的是跳过概念的讨论,而径直地描述各种所谓的社会心态现象或探讨其调控措施。因此,目前关于社会心态的理解基本上既缺乏明确的内涵界定,又缺少相对稳定的外延限制。笔者认为,要想深刻地揭示社会心态的本质,准确地把握我国当前的社会心态状况或特征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与社会心态研究的相关学科的角度出发,廓清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界定清楚什么是社会心态,否则许多研究很可能是事倍功半,不仅抓不住当前社会心态的本质特征,而且还会产生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混乱。基于这一考虑,本章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通过与“社会心理”这一相近概念的比较分析,来界定社会心态的含义,并对社会心态测量的大致范围作出初步的界定。

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在社会心态问题的研究中,有的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使用社会心态这一术语;有的是在不同的学科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3☆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

还有的则是根据自己对社会心态的主观理解(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把社会心态看成一个不需要论证的日常用语)来使用这一概念。这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社会心态概念在被广泛接受的同时,其含义却极为含混不清。总体上来看,在见诸我国报纸、杂志的文章当中,社会心态这一概念主要是在以下几种意义上使用的。

第一,非学术概念意义上的社会心态。在许多讨论社会心态问题的文章中,“社会心态”的含义基本上指的是“民心”“民意”“人心”等。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社会心态概念,其修辞意义远远大于学术意义。特别是在涉及人们对诸如贪污腐败、执法犯法、为富不仁等社会现象的评价时所涉及的“社会心态”概念,许多就属于这一类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心态一词,可以灵活地使用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术语来替换。

此类使用方法多见于一些报刊上的时评、宣传或其他非学术性的随笔文章,在一些学术期刊中也不乏这样使用该概念的理论文章。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社会心态的概念时,作者对它的理解大多是随着前后文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对其内涵的解释往往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基本上没有相对明确的内涵界定。

第二,在哲学或社会哲学意义上使用的社会心态。我们知道,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中,对于“社会心理”这一概念有着专门的解释。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社会心理是在社会结构的意义上提出来的。

社会心理的基本含义就是低级层次的社会意识。尼·布哈林(1983)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交往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这样没有系统化的要素:…所有这些现象在其社会规模上也被称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或称‘集体'心理或‘社会上’的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正如我们看到的,在于系统化的程度。”普列汉诺夫(1962)的经典论述更是为人们所熟悉,普列汉诺夫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指出,在“基础”与上层建筑(各种思想体系)之间有一个结构层次被称为“社会中的人的心理”。这个“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也就是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社会心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应形式。

☆4☆

第一部分社会心态

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离不开社会心理但又高于社会心理(李秀林等,1983:269-271)。

在社会哲学意义上使用社会心态概念的作者,虽然也试图讨论经验范围内的社会心态现象,但往往是直接把“社会心态”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心理”概念。例如,张二芳(1996)在界定社会心态时说:“社会心态是指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状态,是以整体面目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的心智状态。”在这个定义中,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似乎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但是在接下来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作者所说的社会心态分明就是普列汉诺夫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它(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精神中介,任何社会存在只有通过社会心态才能上升为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直接地来源于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桥梁。”(张二芳,1996)还有的文章则在前后文中不加说明地将“社会心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心理”两个概念进行相互置换。如李静等(2003)在讨论社会心态的基本功能时,就直接引用了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的论断作为其理论依据。总之,从社会哲学角度所理解的社会心态,基本上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心理范畴。

第三,基于现实经验意义上的社会心态概念。这一社会心态概念的使用类型,多是对不同社会心态表现形式的直接描述,它涉及当前社会中各类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感受和评价等。此类研究在社会心态研究的文献中占了绝大多数。它们所讨论的各种社会心态都是在现实社会中通过经验可以把握的人们的情绪、情感及行为反应等。从社会心态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来看,从这个角度讨论的“社会心态”正是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核心或主题。因此,可以说在经验层面上所把握的社会心态现象是界定社会心态含义的现实前提,但遗憾的是,这类研究的兴趣多在于对现实社会心态现象的描述或分析,而对于社会心态概念严格的理论辨析则

十分少见。另外,这类研究的一个倾向就是在没有严格限定社会心态的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往往把诸多与社会心态无关或者关联度不大的现象也归到了社会心态的研究范围,这就使得社会心态的内涵有杂乱无章之嫌。更进一

☆5☆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

步地,则是将社会心态的研究引向了非学术性的议论或随笔①。

由此可见,厘清社会心态这一概念的含义,在相对统一的语境中讨论社会心态问题,是将社会心态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那么,对于社会心态这概念的含义我们应该怎样来把握或理解呢?或者说,应该怎样给出一个关于社会心态概念的恰当定义呢?在我国学术界近些年关于社会心态定义的讨论中,理论分析最深入、学科依据最充分的观点是由杨宜音提出来的。她在“群体与个体”的分析框架下提出的社会心态定义,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社会心态的含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②。杨宜音将社会心态理解为由表及里的三个心理层次: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从社会心态的本质来看这三个层次是构成社会心态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因此,通过这三个层次来界定社会心态概念,应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另外,这样一种从经验科学出发的角度对社会心态概念下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对于社会心态概念的操作化成为可能。与其他的一些关于社会心态的定义相比,这一定义不仅使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更加明确,而且在概念定义的逻辑学要求上也达到了近乎完美的水平。

然而笔者认为,在杨宜音关于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和解释中仍然存在着两点不足。其一,关于社会心态存在/产生的社会条件在其定义中仅仅是一种一般化的社会背景,没有强调作为社会心态而不是社会心理所存在或产生的社会条件的特殊性。因为,我们认为恰恰是由于产生“社会心态”的社会条件的特殊性,才使研究者选择了“社会心态”这一术语,而不是“社会心

①在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文章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类作品。

②杨宜音的定义如下: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社会心态通过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论和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感受、对未来的信心社会动机、社会情绪等而得以表现: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等机制,对于社会行为者形成模糊的、潜在的和情绪性的影响。它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参见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