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陈寒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 者】陈寒主编
【页 数】 148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22.06
【ISBN号】978-7-5731-1615-4
【价 格】38.00
【分 类】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小学
【参考文献】 陈寒主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读

第一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本章导读…

1.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2.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浴池与实质。

3.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4.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本章介绍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讲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实质、历史、发展、任务以及内容。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我们就对相关概念做简要分析。

(一)健康的含义

提到健康,过去人们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即大部分人会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质的变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都日臻完善的状态。”1977年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

·1·

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这在医学和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中文版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阐述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我们看到人类对健康的理解是逐渐发展的,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健康既包括生理的健康,也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及道德等方面的健康,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定义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这些提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学家英格里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姚本先和伍新春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叶

一舵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它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点:其

一,基本上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其三,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

四,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基于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协调,对各种生存、生长环境适应,心理功能良好,保持积极而持续发展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否有明确的衡量标准?我们依据什么标准来确定心理健康呢?

有关心理健康具体的标准,国内外的学者迄今为止也没有达成共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马斯洛和密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有充分的安全感;(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我国学者刘华

·2

第一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山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黄希庭教授提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能力强;

(8)心理与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智力正常;(2)情绪适当:

(3)意志品质良好;(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能力强;(8)心理与行为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9)发展趋势积极向上。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我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我们总结梳理了相关的表述,除心理健康教育外,主要有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教育、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表述的不同表明人们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在实施中的侧重有所不同。其实,从1999年1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各种文件中就固定地使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词。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明确指出“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

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更明确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科学的、准确的和全面的。

我们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这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健康地发展是有益的。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的。它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的活动;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的活动;它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即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积极的、新型的,相互之间尊重、理解、信任、支持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基础上的活动;它也是一种以“他助一互助一自助”为基础的、有着自身独特形式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的

·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就是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融通和优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毛泽东同志曾对学校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可见,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打破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包括精神和心理的健康,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才能保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在心理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不掌握学生的心理,就难以真正了解其思想,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塑造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调节其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其品德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形成积极心理,开发潜能。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进而增进社会稳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平,进而净化社会风气。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教育者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

4

第一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口

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的教育活动。

当前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存在着许多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相关概念,如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大致上我们可以将上述概念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另一类是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前者从宏观的角度强调了这是一项教育活动;后者则侧重于它的具体应用技术、手段和功能。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先对其相关概念进行澄清和了解。

(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心理卫生有时又称精神卫生,是研究人类如何维持和保护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的一门学问。《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这样注释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维持和改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到关注精神疾病的预防;第二阶段是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三阶段是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在国际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下,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许多有识之士也号召发起了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几经起落之后,我国的心理卫生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重新恢复活动,并很快被引进了校园,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介入,大大促进了心理卫生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在心理卫生工作深人开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新的提法,心理卫生的说法也渐渐为之所取代。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决定,都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提法,也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既定的概念。

从心理卫生到心理健康教育,两种提法的替代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第一,心理卫生这一概念是从心理卫生科学的角度提出的,而我们所说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方面的教育,有效地矫治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开发小学生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从工作性质上明确了这项工作的发展性教育属性,有利于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接受和参与。第二,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小学心理卫生,说明了它与小学教育机制的密切结合。既然是一种教育活动,就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它的行政管理权及职责,同时也明确了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适合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的。

(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由于这些概念均源自同一实践活动,因而它们之间的相似也是显然的。

1.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

2.有基本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在不同层面上处理大致相同的问题。

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都注重建立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并将之看作是促进求助者成长的条件。

这四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实践模式的不同。这种差异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即在目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这四个概念都在运用,而且仍保持着各自历史形成的实践模式差异,都有各自相应的工作重心。当然,由于这些概念形成的历史连续性,在每两个相邻的概念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交叠现象,致使这几个概念最终表现为相互关联的

一个连续体。

具体来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这四种实践模式的差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在工作模式上,它们是从心理治疗的医学模式过渡到心理咨询的咨商性教学模式再过渡到心理辅导的教育性教学模式,最后过渡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2)相应于上述工作模式,形成了治疗、预防和发展的功能连续体,越是靠近心理治疗的一端,其治疗的功能越明显;越是靠近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端,其发展的功能越明显。

(3)从工作对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发展中的正常人(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一般的正常人(来访者),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则是异常人(患者);相应于工作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者是小学教师,心理咨询的工作者是咨询师,而心理治疗的工作者则是心理医生。因此他们分别构成的工作关系则为师生关系、咨商关系和医患关系。

(4)从实施过程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中,教师是主动的,他们积极地关注小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则是被动的,他们着眼于解决来访者或患者正在发生的问题或局部问题。

(5)从工作方式和方法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整体教育目标的协调,强调在心理素质培养中与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它更主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只是一些方法和技术的集合,因而,作为面向全体小学生的一种教育,它有更多的结构化的、预先设定的成分;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育途径,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它包括讲授、训练陶治、角色扮演等方法;心理咨询多在非医疗情景中进行,它以个别一小组咨询为主,采用倾听、同感、面质、自我袒露、支持、领悟等技术;而心理治疗则在医疗情景中进行,它以个别治疗为主,多采用矫正、领悟、训练、重建等方法。相对而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更加专门化,在实践过程中也表现出更大的弹性和综合性。

(6)从运作方式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义务工作,是非经营性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则是一种有偿服务,是经营性的。与这种运作方式相对应,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在时间上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甚至是终生的:而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时间则视具体情况可长可短,并应在经营的服务合同中加以明确规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运动的历史发展而日益分化出来的四种实践模式,它们在实践模式的特征、功能、主体、过程、方法和运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小学心理健康教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