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周家亮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心理教育》

【作 者】周家亮主编
【丛书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提升”丛书
【页 数】 300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2020.09
【ISBN号】978-7-209-13211-4
【价 格】60.00
【分 类】政治课-初中-师资培养-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周家亮主编. 心理教育.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0.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心理教育》内容提要:

本书共七章,主要内容包含有: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意义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青春期的心理调适等。

《心理教育》内容试读

绪论

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才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等。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通过整合心理健康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形成健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等原则。

心理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心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朝气蓬勃,身心都在茁壮成长,正处在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是本课程的核心,也是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因此,了解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对于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十分必要。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的组成是多种多样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如下图:

认知过程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一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一意志行动、行为习惯等

心理现象

个性个性心理倾向性一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一能力、性格、气质等

科学事实证明,人的心理活动与大脑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依存于大脑。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它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仅有人脑仍不能产生心理,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2

绪论

性,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对人类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实践的自然界,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所有的社会生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种种社会事物,如生产劳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等,它是人的心理最主要的源泉。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才能产生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我们才由不知转化为知。无论简单的心理现象,或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甚至神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如孙悟空的神奇变化、嫦娥奔月的神话等等,虽然十分离奇,但是构成这些现象的原始材料仍然来自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因此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事物的映象和事物本身是相像的、一致的,但不是同质的,事物的映象不等于事物本身。前者是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并经过人脑加工改造过的物象。它是主观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是移人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后者,是以物质形式存在于现实中,是客观的。例如,客观现实中有一支钢笔,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反映在头脑中,就产生了钢笔的映象。钢笔和它的映象不同之处在于,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看得见,摸得着;而另一种是心理现象,存在于人脑中,是观念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它反映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同时

3

心理教育)

又是通过脑的神经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以及当时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状态都会对这种反映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在选择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主观性。出现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例如,对某一位老师讲的同一堂课,全班同学往往反映不一,有的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教材内容;有的学生

一知半解,印象不深,对教材感到难懂。不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尽相同。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同一座君山,当他大醉时写过:“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出是君山”的佳句,极赞君山如画。等他酒醒之后,却又写道:“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恨不得一铲把君山削平,让湘水奔流,反映截然不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甘美的食物,人在饭前和饭后反映也不相同。由此看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对待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能动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形式,不像镜子和照片那样简单的、消极的、刻板的反映对象,而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人类总是利用积累起来的经验,根据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活动计划、并运用意志努力,通过实际行动去改造客观事物。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一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另

一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善着人类本身。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就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

绪论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人们彼此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是对个人整个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学习,成年后又从事着各种社会实践,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感知周围的事物,并不断改造着客观世界,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人对事物的认识,使人的认识和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并形成了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愿望等,表现出人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同时,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形成了人们不同的能力和性格。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改造周围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改变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丰富和发展着人的心理。相反,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人,甚至难以产生人的正常心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唯一标准。当人们根据对事物的反映进行活动时,就证明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不断地纠正着自己的认识和行动,使心理反映更正确,更符合于客观实际。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心理的发展,使心理反映达到深刻化和完善化的程度。

丨拓展阅读1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在狼群里生活的孩子,大的叫卡玛拉,发现

时约有8岁;小的叫阿玛拉,只有两岁,很快就死去了。卡玛拉不会讲话,用四肢行走,不穿衣服,不吃人手里拿的肉,只吃扔在地上的生肉,用舌头舔食物吃,她既怕火又怕水,白天缩在墙角,夜间出来活动,发出狼一样的嚎叫,8岁只相当于6个月婴儿的智力。后来经过细心的照料和教育,两年才学会站立,四年学会6个单词,六年学会走路,七年学会45个单词,

5

心理教育,

学会了用杯子喝水,到17岁患病死去,其心理相当于四岁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

卡玛拉是人的后代,具有人脑这块高度发达的物质,为什么只有动物的本性,而没有人的心理呢?其根本原因就是从小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无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不能学会人类的语言,不能进行人际交往和接受人类的知识经验等。在她的头脑中只有狼群生活的反映,而没有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所以不能产生人的心理。不仅从小脱离社会生活不能形成

人的心理,即使成年后若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其心理也会变态。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对健康的认识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概念是在

健康概念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提出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若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国王更幸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持有“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观念。然而,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既是生物性个体,也是社会性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

影响。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作

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1992年世界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