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来看我》(德)扎比内·韦里·冯·利蒙作;黄超谟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心理医生来看我》

【作 者】(德)扎比内·韦里·冯·利蒙作;黄超谟译
【页 数】 309
【出版社】 上海文汇出版社 , 2022.09
【ISBN号】978-7-5496-3754-6
【价 格】49.00
【分 类】心理学-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德)扎比内·韦里·冯·利蒙作;黄超谟译. 心理医生来看我.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22.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心理医生来看我》内容提要:

德国双心医学领域专家扎比内·韦里·冯·利蒙结合临床案例以及众多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用轻松有趣的笔调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露了大脑和情绪的秘密,解释心理机制的运作与需求,并针对各种心理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不仅是一部心理学佳作,还是指导我们面对现实心理困境的指导书。本书让我们得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被我们忽视的内心声音,其实早该去倾听;我们一直逃避的问题,其实有办法解决!

《心理医生来看我》内容试读

前言

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我根本没有考虑过读心理学,而是选择了一门“实实在在”的学科一企业经济管理学。这个学科的研究内容看起来既有规律可循又简单明了。我曾希望我的生活也像这样简单地进行下去。我们大学的经管系在二楼,心理学系在四楼。我们一直对心理学抱有偏见,于是总是戏谑道:“楼下的少年们无时无刻不与算术方程为伴,楼上的疯子们却在整日钻研伪科学。”可我的内心深处偶尔会有一个轻柔的声音出现:“也许楼上同学所学的专业是我的知识盲区呢?他们会不会真的了解我生命中一些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呢?他们真的能把我和其他人都看透吗?”这些想法让我惴惴不安。实际上,我对自己了解不多,甚至不知道要追求什么。不过,我知道企业经济管理学必定不是我的追求,因为它毫无乐趣可言。临近毕业时,我选择了中断学业。

后来,我换了许多工作,与男友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并生下了两个孩子。在孩子都还未到上学的年纪时,我们的婚姻却走到了尽头,这真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更让人心碎的是我还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生活并不如我所料想的那样有规律可循,更不是简单明

1

了。这是那时我能想明白的一切。

在住院期间,我与病友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从未如此接近

过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心的焦虑、绝望与挣扎,都是我之前从未认识到的。我突然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一虽然每个人承受的病痛大抵相似,应对方式却迥然不同。

有的病人很乐观,有的病人则一直处于绝望中。有的病人对每

种治疗方案都怀有疑虑,有的病人则安之若素。有的夫妻因其中一

方患病而分道扬镳,有的夫妻则变得比从前更加亲密。我发现,有人会在和持有不同想法的人长谈后改变观念。悲观主义者可能会因此重获信念,鼓起勇气与命运斗争。当他们和伴侣重归于好后,这种看似无解的局面就会出现转机。

这些现象让我陷入思考,不能自拔。我在这些现象上耗费的精力甚至超过了我对自己病情的担忧:为什么人类是这样的呢?这背后的心理机制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事情,才会对生活

怀有更多希望呢?是什么给予我们勇气、同理心或希望呢?为什么有的人放荡不羁,有的人焦虑不安?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胆小鬼、利他主义者和自大狂?他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人类的品性是一成不变的吗?

于是,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我想尽可能多地探究这些奥秘!我很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做。在住院期间,我就填写了入学申请。几个月后,我再次出现在母校的走廊里,自嘲此前的傲慢,心想:祝贺你,扎比内!你现在终于成了四楼的疯子。

2

“疯子”的生活真是太有趣了。我的第二次大学之旅与之前完全不同,我充满热情地投人学习,吸收所有的知识。我开始学习焦虑产生的源头和机制,了解人们为何会抑郁、焦虑、得成瘾性疾病。我学习了人体感觉的原理,并且知道了它是如何左右我们的生活的。相应地,我也学习了如何控制感觉,让人更加舒心地生活。我还了解到了个人的经历是如何塑造人的品性及控制人体感知的。

这些知识令我的生活出现了转变。我对身边的人更加好奇了,总是想要探究他们内心的驱动因素。那种感受就像是一块幕布掉落,光线落人昏暗的角落。我不仅开始学会观察人的行为举止,还越来越能够理解背后的动因。面对不友好的图书管理员,我不再那么容易被激怒,而是开始思考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变成这样。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很友好地回应了她的粗暴言行。之后,我就发现她开始逐渐变得友好。有时候,一件小事就能带来良性的连锁反应。

通过学习,我发现在完美主义和权力占有欲的背后是对认同感的苦苦追寻,而仇恨的背后则是屈辱的经历,施暴的背后是被伤害,偏见的背后是内心的焦虑。我领悟到,只有更深入地了解灵魂的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学会更从容地处理棘手的状况,这样才能降低对自身的伤害,更宽容地善待自己和他人。

千百年以来,我们都认为灵魂只是抽象的存在。如果灵魂是抽象的存在,人们为何还要重视它呢?直到今天,这种观点才得到了

3

彻底的扭转。科学界正越来越深人地探究灵魂的本质,试图纠正人类先前的错误认知。就人类现在的认知而言,灵魂是一个更为具体的存在,是一个具有繁杂功能的器官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灵魂的存在,理解灵魂的形成过程、运作机制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病机理。我们可以查明病因,并为此设计治疗方案。

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前提在于我们要采用全新的视角,深入了解这个特殊、无形却能控制人体系统的器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它的运作机制。本书依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及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试图通过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传达一种全新看待灵魂的视角。读者一般会认为,心理治疗师需要的标准装备只是摆放在桌子上的一盒纸巾。这种想法并不可笑,这不过是一种偏见罢了。

才会真正重视起来。

仅仅几年后,一位来自维也纳的年轻医生就以这种思路进行探索,试图解密另一个引发疾病的关键器官一灵魂。灵魂被认为是神秘、超验的,有时还是永垂不朽的。只要尚无确切的定论,就存在很多可能性。灵魂看似生活在体内,又不属于体内真实可感的一部分,而更像是一个腼腆的有机体,不存在固定的模样和状态。不过,这位维也纳的年轻人将它设想得更具体。他确信,人类的行为举止思维及感觉都不会脱离肉体存在,所以灵魂更应该是大脑中真实的

一部分。他很清楚,灵魂是一个器官。他认为,人们之所以看不见灵魂,只是因为没有人去探索发现而已,而这就是他想做的工作。

他解剖了大脑,并勾勒出神经纤维。他发现,脑细胞之间明显有相互连接的网络。他推测,人类的情绪和心理都通过这个网络表达。他想探索这个网络机制与灵魂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人们会感到悲伤、快乐、愤怒或痛苦呢?当人们感到振奋或开心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强迫症、人格障碍或恐惧症?我们如何治愈这些病症?

这个维也纳人研究的这类疾病,至今仍然困扰着人类。他确信,如果精神障碍从大脑中产生,人们就必须对大脑进行医学诊疗才能排除障碍。他花费几年心力去研究和采证,可惜无果而终。灵魂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抽象的结构,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灵魂仍是一个神秘的、不可窥见的机体。

为了使灵魂“现形”,这个维也纳人后来决定另辟蹊径。他创立了一门学科一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一并因此闻名于世。他就是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