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画廊 第7集》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老天津画廊 第7集》

【作 者】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
【丛书名】天津文化通览
【页 数】 244
【出版社】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04.04
【ISBN号】7-80688-024-0
【价 格】32.00
【分 类】天津-美术-画廊
【参考文献】 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 老天津画廊 第7集.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04.

图书目录:

《老天津画廊 第7集》内容提要:

《老天津画廊 第7集》内容试读

第一章应时到节

老天津画廊

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大年三十的饭是丰盛的菜肴和饺子,子夜即新的一年吃素馅儿饺子,取“素素净净,更新交子”之意,故有“三十黑下坐一宿,子夜素饺头一口”之说。

岁钱

天津习俗除夕夜吃饺子,长辈要给晚辈一些压岁钱。民间传说古时候小妖“祟”年三十晚上摸睡觉孩子之头,致孩子呆傻,故千百年来民间有“守祟”习俗。传说有户人家,老年得子,除夕夜用八枚铜钱给孩子玩耍,孩子睡后,老人将铜钱用红纸包好放于孩子枕边,“祟”出现后,刚要摸孩子头,铜钱光芒四射,吓得“祟”仓皇而逃。后传说八枚铜钱为八仙变化,保护孩子,至此岁末用红纸包裹八枚铜钱的“压祟”钱,就以压岁形式流传下来。斗转星移,压岁钱由铜钱变为纸币,并赋予着新意。

3

天津文化通览(第七集)

燃放花炮

春节期间燃放花炮,一直是津门父老表示喜庆心情、烘托节日气氛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除夕之夜至初一凌晨,正当子时,鞭炮声震耳,礼花光闪耀,大人们欢笑,孩子们蹦跳,辞旧迎新,生机无限!

旧时放的花多为天津民间彩塑,有刘海、和合二仙、寿星等,泥人儿空腹,内装木炭较多的火药,头顶留一芯子,点燃药芯,从其头顶小孔喷发出一丈多高、五颜六色的火花,而泥人儿仍然可以保存观赏,其精美程度和现时出售的泥人儿不相上下。

送财神

旧时家境贫寒之人,农历除夕有一个增加收入的机会。春节前购买一些木版水印的财神像,年三十夜十二时一过,便口喊“送财神啦!”挨家挨户将财神像送去,买主也不问价钱,为讨吉利,要多付一些钱。一些大户人家不管来多少都照收不误,贫寒人家无法承受过多的花费,又不能说“不要”,只好说“我们家有财神了”,将来人打发走。

4

老天津画廊

初一饺子

天津人过年,在大年初一要吃素饺子,说是“素素净净”,这其实是调节饮食,也是良俗。

距今一两千年前,人们在农历十二月进行腊祭,因此将十二月称为腊月,过年从腊八开始。中国古代都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正月”。到汉武帝时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并延用至今。甲骨文中,“年”是果实丰收的形象。大年初一人们相见要互致问候:“您过年好!”或说些“见面发财”等吉祥话,这种问候叫拜年。

5

天津文化通览(第七集)

立城逸

二面

初二的饮食,一般中午吃捞面,并要备酒席款待姑爷。现在初二被称为“姑爷节”。

姑爷节

天津卫有句歇后语:“隔着门缝儿吹喇叭—鸣(名)声在外。”2002

年春节《北京晚报》发表署名文章《天津有个姑爷节》,介绍了天津市正月初二已婚的妇女和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新民俗。天津的“姑爷节”

在全国已经叫响。

解放后,广大妇女摆脱了围着锅台转的旧传统,纷纷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由于妇女结婚后要在婆家过年,初四要上班,上班前的初三不能太累,故逐渐形成初二回娘家拜年、女方父母也要接姑爷的习俗,久而久之,每到初二满街呈现携妻带孩的姑爷给岳父、岳母拜年的盛况。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