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申尊焕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

【作 者】申尊焕编著
【丛书名】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十三五”规划教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精品教材
【页 数】 302
【出版社】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6.03
【ISBN号】978-7-5606-3982-6
【价 格】36.00
【分 类】资产估计-风险管理-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申尊焕编著. 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包括价值与货币理论、资产定价导论、利率与汇率、债券定价、股票定价、金融衍生品定价、风险理论概论、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内容,最后对《巴塞尔协议》的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

《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内容试读

第一章价值与货币理论

在长期的人类实践中,价值的内涵经历了不断的演化。货币的出现使人们对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也产生了大量的讨论和不同的观点。基于价值与价格概念的明确区分,资产定价也就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为理解资产定价与风险的关系,有必要了解价值与衡量价值的货币的相关理论。本章分别介绍了西方价值理论、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态的演进、货币的功能以及货币制度。

1.1西方价值理论简述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它体现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中。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价值理论主要经历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欧洲中世纪时期、重商主义时期和古典经济学时期等发展阶段。

1.1.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希腊是西方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希腊的众多学者对经济思想进行了阐述,代表性人物包括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见解成为理解现代经济理论的出发点。

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在经济方面著有《经济论》和《雅典的收人》。色诺芬以物品是否对人有用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即有利的东西都是财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论著主要有《政治论》和《伦理学》。他首先意识到并指出了商品的两种价值: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服装既可以自用,也可用于交换。他的这一概念被亚当·斯密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从此成为经济学中的固定范畴。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财富,作为有用物的财富和作为货币积累的财富。与此相适应,又有两种科学:经济和货殖。前者研究如何获得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后者研究如何获得货币。因此,货殖具有反自然的性质。真正的财富是有限的,而以货币为目的的货殖却没有限度。

1.1.2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经历了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欧洲封建社会约从公元五世纪末开始,到十五世纪左右结束,历时约1000年,历史上称为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教会拥有很高的地位,罗马教廷确立了教皇在宗教和世俗事务方面的无限权力,经院哲学成为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经济思想方面,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和《伦理学》中关于买卖、货币和高利贷的论述,成为经院哲学的精神基础。

·2

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

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贫民的宗教,早期基督教神父指责财富和私有财产,认为慈善不是一种赠予,而是一种权利,但又不强制要求普通人放弃财产,只是要求他们多行慈善早期基督教经济思想产生于罗马帝国的衰退时期,罗马基督教最著名的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354一430)经常重复强调早期基督教圣经中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十三世纪的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1225一1274)将圣经、教父的教义和亚里士多德的著述结合起来,建立起完整的经院哲学体系,代表作是《神学大全》。他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公平包括三个方面:一般公平涉及个人对集体的责任义务;交换公平指导个人与个人的交往;分配公平是关于集体对个人的责任义务。关于私有财产:,阿奎那并不是无条件地反对私有制,而是将财产的权利分为所有权和使用权,主张国家根据社会利益对财产进行管制,财产的所有权属于个人,而使用权属于众人。从研究内容上看,公平价格是交换公平的核心,也是经院哲学的中心议题,其晚期(十三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学者在价格政策上有两种主张:一是主张由市场自由形成,二是主张由政府进行管制。在价格理论上大致沿着效用理论和成本决定价格这两条线发展,代表人物包括奥列维、波拿达恩等。奥列维(Pierrede Jean Olivi,1248一1298)将物品的有用性、稀缺性和其满足买者的能力看成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三个决定因素。物品的有用性是物品的客观效用,其满足消费者的能力为客观效用的主观评价。物品的价格与其稀缺性成正比关系,而且,购买者的主观评价不同,商品价格也会不同。波拿达恩(Bernardine,1380一1438)继承了奥列维的价格决定因素的观点,并将公平价格看成一定幅度内的价格而非始终不变的定量;价格幅度取决于物品的稀缺程度、成本以及风险等因素。

1.1.3重商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起源于十五世纪,全盛于十六和十七世纪,而衰退于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五世纪,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统一性的市场开始形成,而十六和十七世纪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则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经济思想。在重商主义之前,经济思想大多数体现在哲学家、神学家等的著作中,并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为重心,认为粮食、服装等消费品就是真正的财富。与此相反,重商主义认为,只有货币或能够实现货币功能的物品才是财富。基于这一观点,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是致富之本;第二,在一个国家内部,一人之所得即是他人之所失,国内流通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因此,只有将商品输往国外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

从其发展过程看,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货币流出,在国际贸易中多卖少买或不买,而晚期的重商主义不反对货币的流出,只要一国全部对外贸易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就可保证货币的流人。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是孟克列钦(Antoine de Montchretien,15751621),他在16l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表明它不再是重视家庭管理的经济学,而是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学。重商主义的晚期代表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一1641),其代表作是他去逝后于1664年出版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他是贸易平衡论的创始人,认为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手段。在贸易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将货币投人到有利可图的流通领域。

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的过渡时期,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一1687)对古

第一章价值与货币理论

。3

典经济学有重要贡献。在研究方法上,在配第之前的英国经济思想中,多数学者以自己的感情和前人的说教为基础来研究经济问题,而他强调以事实、数量或经验为依据来进行研究。在经济思想上,配第是将劳动与价值联系起来的第一人,他将商品的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前者指商品的价值,后者指市场价格。在此基础上,他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把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此同时,配第第一次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认为商品所需的铸币(金或银),应根据交换的次数和支付额来确定。针对重商主义的货币就是财富、商业为财富源泉的观点,法国重农学派的先驱布阿吉尔贝尔(P Pierre Le Pesant,sieur de Boisguillebert,1646一1714)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真正的财富是对人们生活有用的物品,而构成国家财力和财富的基础是生产这些必需品的农业

1.1.4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演变

古典经济学经历了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时期,它由重农学派初建,亚当·斯密形成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这一发展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魁奈、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马尔萨斯、穆勒、麦克库洛赫、西尼耶、巴师夏、李斯特和马克思。

一、魁奈

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一1774),他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认为在自然秩序下,交换是一定量价值财富同相同数量的另一种价值财富的交换,流通领域不会引起财富的增加,因此,剩余价值就只能来源于生产领域。将剩余价值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是重农学派的一大贡献。在他看来,社会各生产部门中只有农业能够生产净产品,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魁奈强调了经济自由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利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仆人,只有保护自由和私有利益才能使国家繁荣。各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终将扩大整个社会利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融合。

二、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一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认为,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未必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但在自由放任的社会中,他会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这种以利己之心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是《国富论》的基本哲学根源。关于经济品的来源,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他将劳动视为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并且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关于货币,亚当·斯密认为,货币首先是流通媒介,通过货币,一切商品都能进行交换。关于价值,亚当·斯密认为,指的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样,既可探讨交换价值(或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也可讨论两个交换商品内在价值的决定因素(如劳动、生产成本等)。在探讨交换价值时,亚当·斯密的重点是寻找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并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劳动是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和形成国民财富的源泉,因而也是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决定因素。

4

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

三、李嘉图

李嘉图(1772一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原理及赋税原理》(1817年),其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他指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不能成为交换的价值尺度。如果一种商品没有任何用处,那么无论它如何稀缺,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耗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2)批评亚当·斯密的二重价值观,指出这是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彻底性和自相矛盾之处,从而肯定了只有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全部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正确定义。

(3)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首先,要看它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是熟练劳动还是非熟练劳动;其次,劳动不仅包括直接劳动(即创造价值的活劳动),而且包括间接劳动(即转移价值的物化劳动);最后,劳动不是指个别劳动,而是指必要劳动。

四、萨伊

萨伊(1767一1832)是法国的庸俗经济学家,其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其主要观点如下:

(1)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当人们承认某种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没有用的东西,谁也不会给予其价值。

(2)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自然)共同创造价值。价值是人类的辛勒劳动、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要素和资本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成果

(3)商品的价值是由各种收入构成的。产品的全部价值可分解为各种收入,因为任何产品的总价值,都是由形成它的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和勤劳者的利润相加而成的。

五、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1766一1834)是代表英国资产阶级土地贵族利益的庸俗经济学家,其商品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主要观点包括:

(1)继承了亚当·斯密价值论的庸俗观点,即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并解释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商品的估价总是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的相对状况,而且通常取决于基本的生产成本。

(2)为了分析供求平衡时价值决定的困境,提出了“需求强度”决定价值的观点。需求强度是指具有购买力的购买欲望,并认为,不应把供求关系看成是一种纯数量的关系,真正决定价值的绝对因素只能是需求强度。

(3)决定商品价值的需求强度本身是以商品的价格为前提的。他用收入决定论解释了商品价格的决定问题,最后归结为生产费用决定论。

六、穆勒

穆勒(1773一1836)是英国庸俗经济学家,其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纲要》(1821年),其主要观点包括:

(1)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就是普通的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因此,它与价值规律不矛盾。

(2)劳动与资本共同创造价值,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劳动的不同形式的区别:劳动是

第一章价值与货币理论

。5

指直接劳动,资本是积累劳动,即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创造价值是明显的,而间接劳动同样创造价值。

(3)决定价值的劳动时间应当是指生产时间,即除了劳动时间之外,还包括资本作用的时间(指劳动中断但仍处于生产过程的时间)。

七、麦克库洛赫

作为英国庸俗经济学家的麦克库洛赫(1789一1864),其观点体现在《政治经济学原理》(1825年)中,主要包括:

(1)价值分为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前者指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后者指各种不同商品之间交换的比例。在自由市场中,劳动与资本的交换能使它们获得自己的真实价值,是一种等价交换。

(2)劳动不仅包括人力(包含人的直接劳动和人的积累劳动),而且包括动物和自然力的活动,它们都参加价值的创造。

(3)决定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仅指活劳动作用的时间,而且也包括物化劳动(即资本)作用的时间。

八、西尼耶

英国庸俗经济学家西尼耶(1790一1864)提出了节欲创造价值的观点,其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大纲》(1836年),主要观点如下:

(1)价值构成的要素和特性有三个:效用、供给有限和可以转移,即效用性、稀缺性和转让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稀缺性,即供给问题,而供给受生产价值的三要素(劳动、节欲、自然)所制约。

(2)除了劳动和自然之外,节欲也是价值的源泉。

(3)“最后一小时”创造的价值形成资本家的利润。

九、巴师夏

法国庸俗经济学家巴师夏(1801一1850)的代表作为《经济和谐》(1850年),其主要观点是:

(1)价值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因为价值这个词的定义,不仅必须关联到人类的努力,而且关联到那些交换着的或是能够交换的努力。交换不只是显示出价值和衡量价值,它还给予价值以存在。

(2)服务就是服务者提供的劳动,但这种劳动并不像古典学说中的劳动,而是人的努力和紧张情况。

(3)各类资本家垫支资本就是延缓了自己的消费或享受,而延缓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因而应得到报酬,否则我们就必须放弃社会的最高规律,即以服务换服务的规律。

十、李斯特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斯特(1789一1846),提出了生产力价值论,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主要观点如下:

(1)价值是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也是使用价值。

(2)价值是由生产力创造的。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一个人可以完全占有财富,那就是交换价值;但如果没有那份生产力可以生产出的大于他所消费的价值,他将

6

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

越过越贫穷。一个人也许很贫穷,但是如果他拥有那份生产力,就可以生产出大于他所消费的有价值的产品,从而富裕起来。

(3)什么是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呢?他认为,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隶制与封建领地的取消,王位的继承、印刷、报纸、邮政、货币、计量、历法、钟表、警察等等级事物,制度的发明、自由持有不动产原则的实行、交通工具的采用,这些都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

十一、马克思

古典经济学家以研究财富的性质和源泉为出发点,目的在于指出国家富强之道。马克思(Karl Marx,1818一1883)的《资本论》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马克思提出了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命题,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在他看来,使用价值虽然是价值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它本身并不构成价值。他指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表明它们有共性,这就是商品的价值,即商品中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从商品价值的表现来看,单个商品没有任何价值表现,但如果将其放入商品社会的社会联系中,其价值量和价值性质就会表现出来,因此,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不同劳动的交换。关于财富的源泉,他认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力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在价格的形成过程中,生产者在交换时关心的不是纯收入与其所用生产资料价值之间的比率(利润率),而是商品价格是否与其所付出的劳动相等。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基于这样的事实: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从理论上看,商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部门单个商品价值的平均值。剩余价值来自于剩余劳动,是雇佣工人在超额劳动时间中创造的超过预付资本的价值增值。

1.2货币起源与货币形态的演进

1.2.1价值形式的演化与货币的产生

从历史上看,货币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价值形式的不断变化,具体包括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产生了分离,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商品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初始阶段,商品交换具有偶然性,表现为一种商品与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