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数术原理导论》刘晶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两汉数术原理导论》

【作 者】刘晶著
【页 数】 234
【出版社】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5668-2862-0
【价 格】35.00
【分 类】方术
【参考文献】 刘晶著. 两汉数术原理导论.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20.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两汉数术原理导论》内容提要:

数术在两汉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传世和出土文献来看,数术具有严密的学术体系,应用范围广泛,贯穿了王政和百姓日常,是两汉人处理世界关系的重要方式。目前学界关于数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阴阳五行思想、两汉政令制度、文献学、对接出土数术文献或现代科学研究上,尚缺乏系统整理两汉数术学术体系的成果。本书基于两汉传世文献所载数术内容,对两汉数术原理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阐述两汉数术的基础解释理论:精气说和神人观。二是对两汉数术本质、要素和形式进行分析和总结。三是分类详细阐述象事同体数术、象事感应数术、其他象事异体数术、蓍龟数术。本书的出版对两汉数术系统研究提供了参考,方便对接出土文献数术研究。同时也为了解汉人哲学思想提供参考。

《两汉数术原理导论》内容试读

绪论

随着近几十年来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关于数术(主要是先秦两汉)的学术研究俨然成为显学。其研究情况归纳起来,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作为数术学问载体的出土简帛进行整理和考释。①

①单种文献考释、整理成果:《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卜筮祭祷记录《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一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九店楚简》(中华书局,1999年)五十六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释文》(《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中的《日书》甲种及《日书》乙种释文注释,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刘乐贤《马王堆天文书考释》(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刘乐贤《额济纳汉简数术资料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银雀山汉墓竹简(贰)》(文物出版社,2010年),王强《孔家坡汉墓简牍校释》(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中的《日书》及《历日》校释等;结集考释成果: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陈伟《秦简牍合集(壹一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中的数术简帛考释内容。

·1

两汉数术原理导论

其二,对具体数术部类知识的研究。①

其三,对中国古代数术知识体系流变的梳理。②

其四,利用数术内容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包括科技、政治、经

①涉及日书、式占、龟卜、筮占、天文、刑法、梦占、刑德、风角等具体数术部类知识的研究,其中以前面五种为突出。兹列举数种,日书方面:饶宗颐、曾宪通《云梦秦简日书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楚帛书与日书:古日者之说”,刘增贵《睡虎地秦简〈日书)〈土忌〉篇数术考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4分,2007年),刘道超《择吉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式占方面:以李零《中国方术正考》“式占”“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的研究最为集中;龟卜方面:自《周礼》到《玉灵聚义通》一直都有研究传统。20世纪以后的甲骨大发现,有董作宾《商代龟卜之推测》(《董作宾先生全集》3,艺文印书馆,1977年,第813-884页),沈启无、朱耘蓭《卜法通考》(《国立华北编译馆丛刊》卷1:1一3,金华印书馆,1942年),李零《中国方术正考》“楚占卜竹简”等;筮占伴随着周《易》的研究传统,出土材料所提供的是早期筮占样态,研究成果有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楚占卜竹简”,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跳出周易看周易”,王华平、周燕《万物皆有数:数字卦与先秦易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等;天文数术方面: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星气之占”、李学勤《论帛书白虹及〈燕丹子〉》(《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胡文辉《“白虹贯日”新解》(《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江晓原《中国星占学类型分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等。

②初步梳理占卜体系的著作有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系统梳理数术文化史的著作目前只有宋会军《中国术数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

绪论

济、哲学思想等方面。①

随着出土材料的不断发现、整理、披露以及探讨成果的积累,关于数术的学术研究范围逐渐拓展,课题逐渐深入。笔者认为,以下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提出和探讨的:

第一,数术本身的机制和原理是什么。一方面,对古人来说数术不像经学、子学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自由立说便可;数术是实践的“技术”,须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操作上,作出影响生活(无论国家生活还是个人生活)的结论,而不能空谈。另一方面,在现代人看来,数术从观念到操作都是迷信,没有科学依据,但对古人来说,数术推占也不是任意的,有着一贯的观念态度、严密的逻辑体系、固定的语言范畴。因此,“数术操作的原理和机制是什么”这

一问题,对于古代数术的学术研究来说是不可回避的,也是研究数术其他方面不能绕开的。具体来说,数术的本质是推占,即以已知的象(包括数)推知未知的事;数术的操作本质就是以象推事,在象与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古人生活中,是什么原理将象与

①科技方面:席泽宗《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五星占)》(《文物》1974年第11期),陈久金《关于岁星纪年若干问题》(《学术研究》1980年第6期),徐振韬《从帛书〈五星占〉看“先秦浑仪”的创制》(《考古》1976年第2期),墨子涵《从周家台〈日书〉与马王堆〈五星占〉谈日书与秦汉天文学的互相影响》(《简帛》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陈久金、陈美东《临沂出土汉初古历初探》(《文物》1974年第3期),殷光明《从敦煌汉简历谱看太初历的科学性和进步性》(《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张培瑜《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李忠林《秦至汉初(前246至104)历法研究》(《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洪万生等《数之起源一中国数学史开章〈算数书)》(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等。

政治方面:陈敏学《秦汉政治视野下的天象解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雷耀宗《(月令〉与秦汉社会》(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文献与月令制度一以“政治时间”的制作与实践为中心》(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桂罗敏《灾异与秩序一〈汉书·五行志)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等。

经济方面:高一致《秦汉简帛农事资料分类汇释及相关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贺润坤《从〈日书〉看秦国的谷物种植》(《文博》1988年第3期),贺润坤《从云梦秦简〈日书〉看秦国的农业水利等有关状况》(《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等。

哲学思想方面: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中华书局,2006年),宋会军《中国术数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赵继宁《〈史记·天官书〉与上古社会的宗教信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5期)等。

·3·

两汉数术原理导论

事联系起来?在推占操作中,具体的象与相关性质的事是如何对应的?关于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还都没有深入,停留在零碎、宽泛甚至含糊的阶段。

第二,传世文献是如何记述数术的。中古以后,基于历史的原因,关于数术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官方学术研究基本没落,绝没有两汉那种因为与经学融为一体而显现出来的执着和热闹。虽然数术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没有衰落过,但那主要是推占实操,很少有学术研究。当代关于数术(主要是先秦两汉)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因为简帛的出土才成为显学的;某种程度上,现阶段对数术的研究,基本上还附属于简帛的研究,这有些像古代小学附属于经学一样。实际上,关于数术的知识一直就躺在传世文献中,如《汉书·艺文志》关于数术在知识分类中的地位和数术本身分类的记述,《汉书》志传所载记的经学家围绕帝王天命进行的灾祥推占。数术研究要摆脱简帛之学的附属地位,关于传世文献是如何记述数术的研究是无论如何不能绕过的,而不能将传世文献关于数术的记述仅仅当作解读简帛的例证。关于这方面,比较系统明确的研究似乎只有宋会军《中国术数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该书以传世文献为主,结合出土文献,梳理了自先秦到明清的数术系统,分析了数术缘起、每一阶段的数术知识体系及流变。但这还只能说是个开始

第三,数术研究领域中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的对接问题。“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将地下、地上甚至天上三种材料结合研究,一直是学人的方法和期待。关于数术的出土材料很多,理论上,须与传世文献对接,才能进行有效的释读和对接。但实际情况似乎是,出土的数术材料虽然内容多,但传世文献具体数术范畴能够与出土文献直接对接的并不多。这可能是因为传世文献中的数术主要是帝王的知命、行政、做事、为人之术,很少讲到民间的推占、祈禳;而出土文献恰相反。①但是,同样是两汉数术,无论是记载在出土简帛上还是传世文献中,领域纵然不同,原理和机制总是相通的。这应该也是对实现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对接具有现实意义的一条路径。

当然,这三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①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关于传世文献的数术研究并不广泛、深人

。4…

绪论

本书的初衷便是为回答这三个问题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工作。主要内容是根据传世文献(主要是两汉的传世文献),对两汉数术所秉持的基础理论和具体数术部类的推占机制、理论应用进行研究。其

一,探讨的是数术原理:其二,完全从传世文献出发,是对传世文献的研究;其三,相信数术原理研究能够为传世文献与出土简帛数术对接提供条件。

在数术研究中,两汉传世文献数术内容丰富、材料集中、可信度高;出土的数术简帛中,汉代的简帛占了相当大部分,战国、秦代的简帛,时代和文化也与汉代的比较接近。更重要的是,两汉对于先秦知识的研究也非常关键,因为先素知识到汉代经过了一次整理和集结。在数术领域,两汉同样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本书选择两汉作为数术研究的时代。

数术的实质是以象推事,归根到底是象与事的关系;所谓数术原理,就是对象事关系的解释。这个研究数术原理时必须先明确的前提,作为本书第二章的内容。围绕象事关系,可以将数术分为三种:象事同体数术、象事异体中的象事感应数术、其他象事异体数术。区分的标准,就是象事关系的推占机制:这三种不同的数术,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象事推占机制和象事关系解释。这是本书第三

四、五章的内容。这三种数术的原理虽然各异,但并非不相干:三种数术的原理都是建立在两汉成熟的有关宇宙运行思想和意识形态观念上,这些思想和观念本身并非数术独有的基础理论,而是与当时儒家经学互为表里的,是普世的也是官方的。而三种数术的原理不同只是在于对这些思想和观念的取材范围不同。总括与整个数术有关的这些思想和观念,是第一章的内容。至于最后一章,表面上是讲蓍龟数术,实质是想叙述关于两汉数术部类、数术原理以及两者结合的逻辑起点;但这只是两汉这一“集”的前情简叙,不作无限追溯。

·5

第一章两汉数术的理论基础

两汉数术的理论基础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内容是以物本精气说、精气本体说和精气同类相感说为

三位一体的精气说。物本精气说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含精气的,只不过含精气的方式不同,有两种:一种为本身是精气,这主要指天上日月星辰、风云气象;另一种是有形质的物体,精气包含在形质内。精气本体说是关于精气性质的看法,其中认为最基本的是基本阴阳、五行和阴阳消息三种性质。阴阳五行说为现代人所熟悉;阴阳消息是将一年内的气候寒温变化和日夜长短变化解释为阴气与阳气此消彼长的循环过程,其实在古代也是同样重要和被广泛用到的。如,二十四节气,就是阴阳消息二十四阶段的标志点;五行,也是在阴阳消息过程中形成的。精气同类相感说认为,不同物上的精气,如果性质相同(主要指阴阳、五行、消息性质,但不限于此),就可能发生感应。

另一方面内容是神人观,或者可以称作“天人观”,指关于人和鬼神、人和天的关系的观念。这些观念在两汉时有很多,与数术有关的,主要是人命天授观和人神异道观。在人命天授观里,每个人都是受天命而生,所以须按天命要求为人、做事:帝王是受天命统治人间,所以须按天命要求为人、做事、行政。至于人神异道观,儒家认为:人与鬼神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既然如此,人只要活在人的世界,就不可能知道鬼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肯定或否定鬼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一样都是不对的。因此,授人天命的天具体是什么,存而不论;而天和人、鬼神和人之间如何沟通,就不是用人与人沟通的方法(如语言)去进行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以象推事的数术需要。

精气说和神人观作为数术的基础理论,并不是并行的关系。在两汉时二者也是一体的:根据物本精气说,神人间的关系被解释为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