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孙洪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常用中成药》

【作 者】孙洪胜主编
【丛书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页 数】 215
【出版社】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6
【ISBN号】978-7-5723-0272-5
【分 类】中成药-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孙洪胜主编. 常用中成药.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常用中成药》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论述中成药外观、性状、处方、质量标准、功效、主治、组方意义、临床应用、现代研究、规格、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等项内容。

《常用中成药》内容试读

总论

一、中成药的概念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因此,作为供临床应用的中成药,不但要具备相应的药名、用法用量、规格和特定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而且要有确切的疗效、明确的适用范围、应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二、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的命名方式基本沿袭了传统方剂的命名法,包括方药特征与制剂剂型两部分内容,可以体现处方来源、药物组成、主要功效、主要病症、服药方法等,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中成药有一定的帮助,应当予以重视。中成药命名方法归纳如下。

1.以方剂的来源命名根据处方原方在书籍的命名,可知其来源出处,如局方牛黄清心丸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匮肾气丸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2.以处方组成命名以组成药物味数命名,如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为主的六味药物组成,二冬膏由天冬和麦冬二药组成,若处方简单,则直书组成药物,如板蓝根颗粒、银黄口服液等;以主药名称命名,如良附丸、参芪丸、丁桂散等;以组成药物配比命名,如六一散,由滑石6份、甘草1份组成

3.以中成药的功效命名如理中丸有调理中焦之功,养血安神糖浆有养血安神之效。

4.以处方组成和功效命名取主药和功效同用,如银翘解毒片以金银花、连翘为主药,具有散风解表之功;艾附暖宫丸以艾叶、香附为主药,有暖胞宫的作用。

5.以中成药的性状命名如云南白药为白色粉末,紫雪丹形如霜雪而色紫。

6.以所治疾病命名如连花清瘟胶囊、小儿惊风散等,为方便临床使用及患者选择,大量新研制药多直接采用治疗病症命名。

7.以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命名如雷公藤片、雷公藤多苷片等。

8.以炮制方法、服用方法、服用剂量命名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十滴水、九分散,是指一次服用的常用量,并提醒患者注意用量,因其常含有剧毒成分;以炮制方法命名的如十灰散、九制大黄丸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珠黄吹喉散、川芎茶调散等。

三、中成药的分类

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常用中成药

1.按中成药功用分类,便于临床应用。如解表类、止咳祛痰类、清热降火类、调肝理气类、祛暑类、开窍类、补益类等。

2.按治疗病症分类,便于临床应用。如感冒类、咳嗽类、头痛类、胃痛类、食滞类、便秘类、腹泻类、眩晕类、失眠类等。

3.按中成药剂型分类,便于经营保管。如蜜丸类、水丸类、糊丸类、散剂类、膏滋类、膏药类、药酒类、片剂类等。

4.按中成药名称笔画顺序分类,便于查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5.按各科分类,便于临床应用。如《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18年版),此书就是按各科分类的。

6.按拼音分类,便于查阅。

总之,中成药无论哪一种命名与分类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

四、中成药的剂型

剂型是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也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药物必须以一定的剂型给予人体才发挥疗效。一种药物可以制备成多种剂型,但剂型和给药途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中药剂型不仅有传统剂型,如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茶、糕、锭、线、条、棒、钉、灸、熨、糊等,还包括了现代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注射剂、膜剂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物态分类

按剂型的形态可将其分为液体剂型(如汤剂、酒剂、露剂、注射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糊剂等)、固体剂型(如颗粒剂、片剂、栓剂、膜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例如固体制剂制备时多需粉碎、混合;半固体制剂制备时多需熔化或研匀;液体制剂制备时多需溶解、搅拌。这种分类方法在制备、贮藏和运输上较为有用,但这种分类方法不能反映给药途径对剂型的要求。

(二)按制法分类

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例如将用浸出方法制备的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统称为浸出药剂,而将采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剂、滴眼剂等统称为无菌制剂。此分类方法因有归纳不全等局限性,故较少应用。

(三)按分散系统分类

按剂型的分散特性将剂型分为真溶液类剂型(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甘油剂等)、胶体溶液类剂型(如胶浆剂、涂膜剂等)、乳浊液类剂型(如乳剂等)、混悬液类剂型(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此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说明各类剂型的特点,但不能反映给药途径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

(四)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系将相同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剂型列为一类,例如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有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经直肠给药的剂型有灌肠剂、栓剂等;非胃肠道给药中注射给药的剂型有静脉、肌内、

2

总论○

皮下、皮内及穴位注射剂;呼吸道给药的剂型有气雾剂、吸入剂等;皮肤给药的剂型有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涂膜剂、透皮贴膏等:黏膜给药的剂型有滴眼剂、滴鼻剂、口腔膜剂、舌下片剂、含漱剂等。这种分类方法与临床用药联系较好,能反映给药途径与方法对剂型制备的工艺要求,但同一剂型往往有多种给药途径,可能多次出现于不同分类的给药剂型中。

五、中成药的特点

中成药服用时不必像汤剂那样煎煮,节省了时间,减少了麻烦,对患者来说较为方便。特别是对

一些危急病症,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中成药的服用药量一般比饮片的用量要少得多,可以节约大量的药材。不同的病情可以灵活地选用中成药。中成药一般都是用于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良好的疗效,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随时购药或者作为家庭备用药。中成药的容积量小,便于运输和携带。由于中成药用药量少,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可以诚轻病人的负担。新剂型的制作有利于临床各科的应用。

总的来说,中成药具有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方便等特点。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一)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4,使用剂量的确定有明确使用剂量的中成药,应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溶媒、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个疗程间要有

一定的时间间隔。

(5)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3

常用中成药

(二)中成药联合用药原则

1.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2.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时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诚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七、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方法

(一)辨证应用

辨证是正确使用中成药的前提,是确定立法的主要依据。立法是针对辨证的结果而确定的治疗原则,如治疗表证用汗法,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依此才能有的放矢地选用中成药。

中成药设方组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中药的功效、药性和归经,并体现君、臣、佐、使的原则,因此每种中成药都有一定的组成、功效和主治范围,必须熟悉中成药的组成规律和中成药自身的功效和主治特点。根据病人表现的症状,从多种病症的综合分析中确立疾病的证候,选用相适合的药物,做到药证相符,达到辨证使用中成药的目的。例如,中医学认为感冒由于四时受邪不同,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感冒挟暑、感冒挟湿的区分,虚人外感又有气虚外感、血虚外感、阴虚外感、阳虚外感的不同,小儿感冒又有感冒挟食、感冒挟惊的不同特点,因此在选用中成药时必须对症选药,才能取得良好

总论○

的治疗效果。如外感风寒者,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小青龙合剂、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桂枝合剂等;若属外感风热者,可选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板蓝根合剂、芎菊感冒上清丸等;若属感冒挟暑者,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暑热感冒冲剂、连花峰茶;若感冒挟湿者,可选用九味羌活丸、保济丸;若属小儿感冒挟食挟惊者,可选用小儿至宝锭丸、九宝丸、小儿七珍丸、王氏保赤丸等;气虚外感者可选用参苏胶囊等。

中医使用中成药是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必须综合疾病证候、个体差异、气候的变化、药物的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恰当地选择使用,所以往往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中成药有其特定的功效,但同时并非作为固定治疗某种疾病或症状的特效药,而辨证用药因证制宜。例如同为呕吐,若因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用藿香正气散;若因积食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若因脾胃虚弱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等。再如,高血压、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等都是西医中不同系统的疾病,但若都属于中医肝胆湿热证时,则均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治疗。所以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必须以中医辨证为依据,不能按照西医病名对号应用,更不能将某个中成药固定为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因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对某人有效的方剂,对其他人也可能有效或无效。这就是中医强调的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的辨证用药的治疗原则。

另外,选用中成药时不能只注意到药物名称,例如误将用于筋骨痛、四肢麻木、手脚拘挛的“人参再造丸”作为补药,将驱蛔虫消积的“肥儿丸”当成滋补品。相反,如果通过对中成药组成、功效的分析掌握其性能,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则可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如大黄䗪虫丸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既可用于血滞闭经,也可用于治癥瘕积聚。

总之,正确使用中成药必须按照“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原则进行选择,才能做到药证相符,提高疗效。

(二)配伍应用

中成药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常需采用配伍联合应用的用药形式,其目的有四:一是为了应对复杂病情的需要,由于每种中成药的组成成分是固定的,因此其主治病证、适用范围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然而临床病情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或表里同病,或寒热错杂,或虚实互见,或同病而兼症各异,或合病并造成数病相兼,因此,为了复杂病情的需要,必须采用配伍联合用药;二是为了增强药效的需要,中成药配伍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明显增强疗效;三是某些疾病在治疗方法上有特殊需要,如外科、皮肤科、五官科、骨伤科等许多疾病必须采用内服与外用两种中成药配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是为了抑制偏性,降低毒性,以确保用药安全。

中成药配伍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应用、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应用三种形式。

1.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要符合“七情”配伍的用药规律。如将两种功效相近的中成药同用治疗一种病证,以起到增强药效的协同作用,也就是“相须”配伍,例如用附子理中丸与四神丸合用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可以明显增强温肾运脾、补火助阳、涩肠止泻的功效;又如归脾丸与人参养荣丸共用,治疗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眩晕健忘的病证,可以明显增强益补心脾、益气养血、安神止惊的功效,这都是中成药相须为用的范例。

再有,功效不同的中成药配伍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即所谓“相

5

常用中成药

使”的配伍,如治疗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常以清胃散为主药,配合导赤散同用,以引火下行,可明显增强清胃散的清胃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又如治疗咳嗽痰多、色白成块、舌苔白腻,所谓痰湿咳嗽,当以二陈丸燥湿化痰药为主药,然脾为生痰之源,常辅以平胃散同用,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可明显增强二陈丸燥湿化痰之功」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同用,其中一种药能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成药的偏性或毒副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相畏”“相杀”配伍的具体应用。如治二便不通、阳实水肿,则当选用通利二便、峻下逐水的舟车丸为主药,常配合四君子丸同用,以健脾和胃、利湿消肿、固护正气、扶正祛邪,以使舟车丸峻下逐水而不伤正气;又如治妇女瘀血阻滞,癥瘕痞块,常早服破血消癥的化癥回生丹,晚服八珍益母丸或人参养荣丸,使瘀消癥散而不伤正气。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是中成药之间配伍应用的主要规律之一。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有的是为了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如外感热病,症见高热不退,烦躁口渴,斑疹吐血,舌绛不寐,属于气血两燔证,则常用白虎合剂配犀角地黄丸同用,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共收气血两清之效:又如病患五更泄及阴寒水肿,应选四神丸合济生肾气丸同用,以温阳运脾、涩肠止泻、利水消肿,显然这是为了适应数病相兼的配伍用药;再如肺病久咳,痰湿稽留,影响到脾胃运化,出现脾胃双虚的病机,根据咳痰不同性质或投以二陈丸以燥湿化痰止咳,或投以橘红丸以清热燥湿,化痰止咳,然均须配伍四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丸,以补脾益肺。一旦脾胃强健后,生化有源,必将促进肺病的恢复,这就是根据五行生克,“培土生金”的机理,采用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总之,照顾兼症、兼病及按脏腑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选择中成药配伍应用,也是中成药之间配伍应用的又一规律。

有些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是因为部分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如妇女宫冷不孕,须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女万应膏,共奏养血调经、暖宫散寒之效;瘰疬咳痰,常须内服西黄丸、夏枯草膏,外贴化坚膏,共收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效;又火毒上攻,咽喉肿痛,可内服六神丸、喉症丸,外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又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可内服黄连羊肝丸,外用八宝眼药点眼,共收清肝泻火、明目退翳之效。这也是中成药之间应用的另一形式」

2.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应用所谓药引子又称引药,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剂型的不同特点,要求患者按医生制定自备的中药饮片或辅料,经过煎煮之后配合成药或成方使用的物质。药引子的正确应用对引药人经、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症、扶正助气、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故尤怡在《医学读书记》云:“兵无向导,则不达城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临床常用的药引子有生姜、姜汁、葱白、苏叶、荆芥、薄荷、菊花、芦根、西瓜、竹叶、灯心草、藕汁、萝卜汁、地黄、白茅根、玉米须、赤小豆、木瓜、金银花、红花、橘皮、牛膝、大黄、童便、小茴香、地龙、菖蒲、琥珀、酸枣仁、乌梅、人参、大枣、蜂蜜、盐、酒、醋、米汤、红糖、饴糖、梨汁、甘蔗汁、荸荠汁、麦门冬汁、竹沥水等,举不胜举,可随症加减。

3.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应用中成药与汤剂配伍应用,在前人的医案中屡见不鲜,其配伍应用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采用中成药与汤剂同服,即根据病情的需要辨证施治,遣药组方,并选用所需的中成药,用煎好的汤剂来送服选定的中成药的一种配伍应用方法。一般这类中成药一是多含有贵重药材,汤剂饮片无法供应;一是多含有挥发成分,不能与汤剂同煎;一是所用药味太多,汤剂处方无法概括,如安宫牛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