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历史与文化》(德)约翰内斯·弗里德作;李文丹,谢娟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作 者】(德)约翰内斯·弗里德作;李文丹,谢娟译
【页 数】 479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2020.09
【ISBN号】978-7-5108-9179-3
【价 格】88.00
【分 类】欧洲-中世纪史
【参考文献】 (德)约翰内斯·弗里德作;李文丹,谢娟译.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0.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内容提要: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是一部以人物为立足点来介绍公元500至1500年这一千年的历史轨迹的历史著作。德国历史学家约翰内斯弗里德在本书中描述了这一千年中政治、社会、宗教、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动态交汇,这种动态交汇为整个时代画了一条指导线:理性文化的发展。从法兰克人的崛起开始,约翰内斯弗里德用一个个的人物来介绍关键性的主题,使那些经常被抽象为中世纪僧侣或骑士的人表现得栩栩如生。本书涉及的重要内容包括在查理大帝统治下的欧洲政治、文化和宗教革新,查理四世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的英法系列冲突,并且探讨了更广泛的政治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内容试读

第一章

波埃修斯与欧洲的崛起

他是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却命丧行刑者之手。他出身于罗马最高贵的元老家族之一。在(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Theoderich)的拉文纳宫廷中,他曾是显贵、执政官和大臣。然而,他却仍然沦为蛮族统治者的受害者。狄奥多里克处死了他的大臣,此后,国王自己和他的国家也不能长久了。同时代人觉得这位暴君已跌入埃特纳火山和地狱,然后他又时不时地像野蛮骑士一般从那里杀将回来,宣告着灾祸的降临。很快,狄奥多里克死于526年。他处死大臣的具体理由未经审查,也没有任何犯罪举证,似乎仅仅是国王的猜忌便让这位有名的罗马人倒下了。这个糟糕的错判令哥特人马上就后悔了,但已来不及补救。

然而他的一生是一场胜利!西方世界要将理性文化的觉醒归功于这个人:阿尼西乌斯·曼里乌斯·塞维里努斯·波埃修斯(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理性文化似乎既被祝福又受诅咒。波埃修斯建树频多,他为不熟悉希腊文化的西方拉丁世界留下了一部极富影响力的学术译著,堪称一部教导人们如何使用理性的指南。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只包含了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前三篇,简要介绍了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服从于可习得的规则,因此可以在逻辑上进行检验、校正、理解,它还遵从因果律。在恰当的时候,在理性长期失落又重新被发现的10世纪,这些短小的文章成为人们手中的重要工具,其价值无法用黄金衡量。它们陪伴着中世纪长达数百年,其门徒遍布从苏格兰到西西里、从葡萄牙到波

2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兰的各个地方。由此,西方世界的学术研究成为可能。使欧洲壮大的并不是皇帝和国王们,而是这部译作所激发的明确的思维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理性的运用。

此外,波埃修斯还有自己的著作。首先是《分类之书》(Liber dedivisione),它是对“分类”的简明介绍,其中论述了被系统地分类、按逻辑“区分”的世界秩序以及统领它的方向。这位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还包括一篇同样简明的论算术的论文和一系列对音乐的说明。它们同样引用了古希腊的作品,并为西方思想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原理”“主体”“本质”这样的基础概念通过波埃修斯进入了欧洲学术话语。他并没有发明这些术语,而是运用了它们,并且向人们示范应该如何运用,这对未来而言至关重要。他提醒人们知识并不来自所认知的事物,而是进行思考与认识的主体的认知能力所固有的。此外,波埃修斯似乎还发明了“四艺”(quadrivium)①的概念。与包括语法、修辞、雄辩术在内的“三艺”相比,它是一个将“博雅技艺”(freie Kunste /liberal arts)中的四门数学或算术学科总括起来的术语。

根据传统说法,波埃修斯在狱中经受了酷刑的折磨。在被处决前的几个月里,波埃修斯撰写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哲学的慰藉》。这本小册子不算太厚,却思想精深,它见证了古典文化在最终熄灭前发出最后的火光。在中世纪和近代,人们上百次地抄写它,反复地阅读它、评论它、思考它,在印刷时代把它列入最早付梓的一批书。由于这本书,但丁幻想在日光照耀的天堂里遇到这位罗马人,这位罗马人正和伟大的基督教先贤们在一起,其中包括托马斯·阿奎那、大阿尔伯特、可敬者比德、所罗门以及其他杰出的智者(《天堂篇》,第十章,124一129)。它在我们的时代也产生了回响,例如纳粹独裁统治的受害者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霍尔(Albrecht Haushofer)创作的《莫阿比特十四行诗》(Moabit Sonnets)不过,波埃修斯是新柏拉图主义者,《哲学的慰藉》没有提及全部特别属于基督教的思想,而是严格限制在新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之内。

①“四艺”指算数、几何、天文、音乐。(本书脚注均为译者注,下文不再一一说明。)

第一章波埃修斯与欧洲的崛起3

身陷囹圄的波埃修斯在书中展开了一场“内心对话”。书中的哲学女士和命运女士是智慧与命运的化身,通过和她们对话,他饱受折磨的灵魂从枷锁中解脱出来。他思考神的预知和预定,思考“目的”、“理性”、人类的情感和自由意志,思考“偶然”与“必然”,思考真正的至福,借此他忘却了所有的痛苦。此时,尘世的财富与成就抑或众人的赞誉都如青烟般转瞬即逝。唯有在神那里,在(以新柏拉图主义的方式)向着真福直观(Gottesschau)①的自由飞升中,人才能真正获得拯救。濒死的波埃修斯用“哲学女士”的话告诫读者,“我们对神的期盼和祷告不是徒劳的…迫切需要的是真诚(Wahrhaftigkeit):因为在洞悉万物的法官眼中,你已经在行动”,全书以此作结。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里,波埃修斯讨论的主题支撑着基督教。人们不断丰富且进一步思考这些主题,例如他对自由意志的探讨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意义深远。

罗马人的这部作品在语言上也是巧夺天工。它为后世提供了题材和体裁,贡献了文学之样本、音律和韵律的程式。它将古典诗学的典雅优美呈现在读者眼前,中世纪的诗人都将之视为指导与典范。

O qui perpetud mundum ratione gubernas

Terrarum caelique sator,qui tempus ab aevolure iubes stabilisque manens das cuncta moveri...

“啊!你遵照恒定的秩序为世界掌舵/天与地的造物者/你让时间发轫流向永恒/自身却岿然不动/万物因你而运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最著名、最常被引用和改写的一首诗如此开篇。这本书提醒人们学术与生活是统一的,它通过新柏拉图主义的路径推进了神学与哲学之辩。在中世纪与现代,理性与信仰日趋严重分化与对立,正是由此发端。盎格鲁-撒克逊人阿尔昆(Alkuin)将这部作品带到了查理曼的宫廷及法兰克人的王国,自此它开始产生影响。早在10世纪,一位圣加伦修道院的僧侣便断

①真福直观(beatif6 c vision,或荣福直观,指上帝的概念通过经典、教士所传达,难免不够真切;当圣徒死后升天到达天堂,可在那里直面三位一体的天主。

4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言,波埃修斯的学说“更多地属于哲学而非公教神学”'。然而,《哲学的慰藉》也激发了西方世界对波埃修斯的神学专著展开讨论。《论三位一体》

和波埃修斯的其他著作在9世纪便为人知晓,在12世纪时促使神学发生

了向以理性为特征并由理性所引导的科学的转化,因而使神学在大学里广受欢迎。12世纪的大哲学家彼得·阿贝拉尔(Peter Abaelard)这样赞美波埃修斯:“他是拉丁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2

在古代晚期,波埃修斯是最后一位重要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他和他

的同代人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的辞世标志着一个世界的沉没。先前各种哲学流派、教育机构和宗教创造了众多财富,它们曾令古代世界和古代晚期乃至罗马帝国的拉丁西方世界引以为傲,如今全都消耗殆尽。大多数学派失去了他们的赞助者,即使是柏拉图曾经主持的雅典学园(Akademie)也关闭了。拜占庭在非洲、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复兴则熄

灭了它最后的火花。许多学派被取缔、噤声,要么消失,要么成为边缘。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斯多噶派、亚里土多德主义、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神秘

主义、怀疑主义、秘传宗教、密特拉-狄俄尼索斯崇拜(或摩尼教)。残存的少数文人醉心于用浮夸冗繁的风格取代明晰的表达,艺术停滞在圣像的形式主义上。留下的只有基督教、它的教会及其异端。基督教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它自身源于犹太教并深受其他教派影响,尽管基督教与犹太教

和异教间的敌意在不断滋长。犹太教自身得以幸存,而犹太人被迫流散,

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并开始分化为在伊比利亚半岛生活的塞法迪犹太人(Sefarad)和向中欧迁移的阿什克纳兹犹太人(Aschkenas)D。仅仅在

近东、拜占庭和受希腊共通语影响的阿拉伯地区(arabische Koine),些许包括哲学、医学、宇宙学和地理学在内的古希腊学术遗产得以保留下来。也只有在那里,希腊语的原始文献或是它们的阿拉伯语翻译本流传到了后世。

拉丁西方的教父们一波埃修斯尽管也是基督徒,但通常不包括在

内一无论如何也与哲学家不同。尽管他们受过良好的语法学或修辞学

①在希伯来语中,Sefarad意为“富饶之地”,指物产丰饶的西班牙地区;而Aschkenas即亚实基拿,犹太人认为他是日耳曼先祖。

第一章波埃修斯与欧洲的崛起5

的教育,甚至就像奥古斯丁(Augustinus)和哲罗姆(Hieronymus)那样,曾有志于成为雄辩家和律师。如今,教父们着手研究《旧约》和《新约》中的启示问题,公然反对旧式的教育模式,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

体裁,体现为护教、阐释、劝勉、布道和虔敬的作品,而非科学研究与实

验的作品。他们的语言、知识、思想和信仰为随后诸世纪确立了范式。最终,教父们鼓吹一种文化教育的“简化主义”(Simplismus),使人们不再需要知道传统的教育内容。不断乞灵于异教诸神的伟大诗人们长期受到贬损。基督与朱庇特有何相干?基督教作家笔下更多的是悲叹或责难。维吉

尔、奥维德或贺拉斯的诗句被遗忘了,日后,人们不得不费力地在古代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搜寻它们,抄写它们的残篇断简。到了10世纪,这些诗篇才开始影响中世纪作家和诗人的语言,并由此开启了一个蓬勃的复兴时代。

只有一条知识的涓涓细流从古代晚期流入了中世纪。这条细流携带了

少量教育著作,包含四五部书,据推测其中最早的作品产生于公元400年左右。这是一部用于教授“技艺”(artes)的“基督教化的教学用书”,其影响可见于哲罗姆、奥古斯丁以及之后的卡西奥多鲁斯和其他作家的各

式作品残篇。3圣奥古斯丁以其《论基督教教义》(De doctrina christiana)为圣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借此为“博雅技艺”正名。奥古斯丁的这

部作品自加洛林时代以来被反复研读,然而,尽管它很重要,研究却还远

远不够。奥古斯丁是北非的希波勒吉乌斯的主教。在这部著作中,他聚焦于“事物”与其“符号”上,也就是符号学,即理解与表述:“事物通过

符号被认识。”(L,2.2.4)中世纪对文本与世界的阐释都根植于这部作品,

直至12、13世纪,亚里士多德式的新认知方式才出现。此外,卡西奥多

鲁斯以奥古斯丁的作品为蓝本撰写了一部相对短小精悍的教科书。这部小书经由中世纪盛期的诸多手抄本流传于世,它传达了一套基督教的教育规划,并全面概述了其中的科目。这部《指南》(Institutionen)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各项“博雅技艺”,与老式教科书不同的是,它只限于“七艺”。最后,中世纪还有一部《语文学与墨丘利的婚约》(De nuptiis Philologiae

et Mercurii),它更全面地介绍了古代的教育经典。这部著作由马蒂安努

6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斯·卡佩拉(Martianus Capella)于4世纪或5世纪时以诗歌的形式写成,被当作庆祝语文学与墨丘利订婚的贺礼。中世纪的人们极为喜爱这部寓言式的有关技艺的基础教程。它仅存的一份手稿发现于9世纪,此后,人们将其纳入基础教学的书目。

波埃修斯沦为了阴谋与猜忌的牺牲品,此时,欧洲大地上曾经繁荣的行省如今业已衰落。雅典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变得陈旧、虚弱,它们从内部轰然倒塌。恰好在一个世纪以前,即410年,阿拉里克(Alarich)①攻陷罗马。这在七百余年以来尚属首次,它既使人震惊又具有标志性意义。在5世纪,蛮族又两次洗劫了罗马城。然而“罗马陷落了,什么能留下呢?”远在巴勒斯坦的哲罗姆是富有洞见的,他在第一次蛮族入侵之际就表达了自己的忧心(书信123)。当时,奥古斯丁也奋而执笔,以辩护的方式记录下罗马帝国的衰落。他的《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为基督教救赎史谱写了最详尽的蓝图,其影响延续至今。奥古斯丁指出,最后的异教徒错误地认为,罗马毁灭的原因在于人们怠慢了对众神的崇拜。奥古斯丁认为,是罗马人自身的衰败导致了罗马的毁灭。一千年以后,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不愿再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把帝国的毁灭归因于哥特人的征服。

无论人们向哪边望去,大地上都是战火连连,东方同西方一样无法幸免。包括“永恒之城”(Roma aeterna)罗马在内的大都市连同它们的公共建筑一并化为废墟。那些大理石构筑了古代的宫殿和庙宇,也塑造出众神和英雄;而如今,除了少数大理石用于兴建教堂外,余下的都躺在平民的石灰窑里,人们正靠着它们艰难度日。不是什么文化断裂折磨着人们:而是极度的贫穷,它侵蚀并摧毁了所有的文化。饥饿和恐惧夺去了人们对美的感受,也掠走了人们对“金色罗马”的记忆,伟大的诗人们曾经那般歌颂它。“罗马已逝!”(Roma fuit!)11世纪的大诗人拉瓦丹的希尔德贝(Hildebert von Lavardin)在台伯河畔望着罗马城的遗迹和废墟时如是感叹。诗人痴迷地望着矗立的断壁残垣,望着残存可见的艺术珍品,此时在

①阿拉里克一世(约370一约410年),西哥特国王(395一410年在位)。一般认为,他是西哥特王国的缔造者。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