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孩子对话的“墙”》吴月萍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能与孩子对话的“墙”》

【作 者】吴月萍著
【页 数】 164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20
【ISBN号】978-7-5520-3203-1
【价 格】59.80
【分 类】幼儿园-墙-装饰美术-研究
【参考文献】 吴月萍著. 能与孩子对话的“墙”.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能与孩子对话的“墙”》内容提要:

《能与孩子对话的“墙”》针对当下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的诸多疑惑和问题,通过实证调研及深入分析与现状与症结,力图从认证层面、实践层面、专业思考层面进行理性探讨,重新审视了班级文化主题墙的价值内涵,分析了人的心理需求与主题墙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班级主题墙的多种设计策略,总结了班级主题墙的创设原则。通过对幼儿园主题墙的内容和设计方案,探讨了幼儿园主题墙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学习指导和激发活力的作用。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展现了主题墙的实际作用。书稿共约200万字,配有精彩的实际教案插图。语言较为生动,图文并茂。

《能与孩子对话的“墙”》内容试读

导论

主题墙,“图”个啥?

班级主题墙是个客观的存在,是道变动的风景,是种具备特定意义的空间语言,更是承载着主题课程的教育理想和教师实践智慧的环境。

所谓“主题墙”,是从建筑装修中引入的一个概念,本意在于突出整个家居的形象和风格。班级主题墙是教室中某几处以墙面为主的区域空间,是集教育性、实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开放的“环境”,目的是为幼儿的发展和主题课程的建设服务。如果说家居主题墙是客厅装修的“点睛之笔”,那么我们更希望班级主题墙是各班幼儿自主学习和发展中的“点灯之火”。

我眼中的主题墙,是:

地图

它是主题课程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好比在班级空间开了几扇幼儿喜闻乐见又触手可及的小窗口,引导着幼儿踏足各个块面、领略丰富的信息。主题核心经验、各路资源和同伴间的学习过程在主题墙中得以可视化展开。

导图

它能形象展现主题行进途中各站点之间的关系,追随并呈现幼儿学习的思路和途径;让学习过程条理清晰、路径明确: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使主题墙不再仅仅成为主题学习的结果和结束,而是探索的引子、研究的过程、发现的向导

美图

“打造美丽生态”是美图的愿景,那么让“儿童的地方”“儿童的视界”更有魅力和感染力,引发愉悦、美感、关注、启迪,进而与之互动,也是主题墙的一个重要属性,甚至是它独有的竞争力。事实上,布局合理、详略得当、色彩和谐、图像生动的主题墙,确实会让人时时观望留恋,乐于接受,进而付诸更多实践

意图

它赋予墙面空间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在顺应幼儿学习特点和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的过程中,着力于有意义的经验和主题信息的传递,努力体现班本化、个性化的“课程意义创造者”的教师专业意识。

002

第一章一面有意义的墙认识一种非正式课程的救育影响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实施途径之一。由此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题墙作为幼儿园班级环境的重要部分,是实施幼儿园综合主题课程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补充。它是幼儿园课程和环境的一个有机融合,也是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的体现。并且,主题墙重构了班级幼儿的学习空间,营造出一种由儿童、环境、关系主导的学习状态,形成自在、持续、非正式的支持性教育影响。

主题墙是一种隐性的、非正式课程,与正式课程信息的掌握不同,主题墙不是通过直接讲授,而是在对其认同的前提下,以其独特接受机制进行。它对幼儿的影响通过多次累积而完成,近似“天天被经历着且被稳定地学习着”,必然就产生了“累积效应”,我们可以用“累积原理”来解释主题墙的接受机制。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就是从日常环境中学习与积累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态度和见识的学习。由此,我们不仅需要重视正式教育,还要善于营造非正式教育空间(如:主题墙),来引导幼儿认同环境并在互动中提升经验,获得发展。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墙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然而,如何使幼儿对主题墙产生认同感,从而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如何让墙面环境耐看、能动、会变、有用,使主题墙空间与幼儿经验获得之间产生意义连

003

能与孩子对话的“墙”

接?如何帮助老师基于儿童、立足课程来打造主题墙,使其发生更积极有效的影响?…这样的个体探索发生在每个班级中,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广大基层教师」

从一线教师层面讲,主题墙的设计常常是老师们最头痛的事情,加班加点增加了人力财力上的负担,而领导的一声否定又加大了心理上的打击,实在是“伤不起啊”。而从研究指导者的教研员视角看,我们又无法回避很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如:

(1)幼儿应该是班级主题墙的主人,但现实中幼儿参与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大多呈现的是教师的意愿和痕迹,成为成人的环境,幼儿主体地位失去。

(2)幼儿应该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大胆地与之互动甚至改动墙面,但现实中更多的是教师为追求精美的视觉效果而辛苦设计的主题墙成为“花架子”,墙面内容成为“供品”,幼儿主体作用失灵。

(3)幼儿从中的所思、所想、所为、所得到底是什么?有无发生?如何发展?教师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反思调整的能力,主题环境的教育性失效。

(4)理论上要求班级主题环境应是“会说话的环境”,但说什么?怎么说?说得怎样?始终没有可指导实践的实施依据和操作策略,不同的人经常会给予不同的评判,导向性的评价失常…

现实状态和真实问题,倒逼我们重新审视与思考班级主题墙的价值定位、实施原则、有效策略及判断导向,以更实在地解决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方面的困惑,为提升有效性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一节幼儿与主题墙让主题墙凸显“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幼儿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9世纪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课程应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兴趣、能力的培养,认为应该通过活动和经验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要体现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促进幼

004

第一章一面有意义的墙认识一种非正式课程的敬育影响

儿生动、活泼地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儿童参与主题墙创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建构自身认知结构的旅程。

幼儿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环境,其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均与环境息息相关。主题墙创设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诱发孩子的积极行为。鲜活形象、灵动变化的环境,为幼儿获得经验和发展提供了开放的交流互动和自主建构的平台。因此,班级主题墙建设应“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并坚持“从儿童需要出发”、“儿童发展优先”的原则,充分关注和尊重幼儿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需要与方式、学习过程与成效。

当下,我们需进一步认识的是,主题墙不仅能形象地呈现主题教学意图,更能帮助教师在过程中了解每个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特点,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创设的关系,探索设计品质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关注幼儿的行为,及时对变化中的事物作出预测,尝试去分析评估主题墙对幼儿行为的发展意义等,凸显儿童主体地位。因此,我们需不断反思目前班级主题墙创设中主体缺失的问题,打破一些影响其有效互动的瓶颈,让这个空间真正成为“属于儿童的地方”,并成为幼儿展现自我的主场,让主题墙有力地支持幼儿以主体身份发挥能动性,使幼儿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成为可能。

针对如何基于儿童的特点与兴趣、行为与变化,将他们眼前的主题墙真正打造成一个追随着他们发展的环境与空间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对于主题墙的研究与思考,尝试破解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这样或许能帮助我们拨云见日,寻找到主题墙创设的核心要义。

一、主题墙为谁而设

主题墙的评价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老师的主题墙还是儿童的主题墙?”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主题墙有效与否,取决于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程度。

主题墙作为一种隐性的、非正式课程,对幼儿有着特殊的影响机制,没有明确的施教者和接受者,也绝不是被动单一的刺激一反应性学习。而幼儿一旦认同主题墙,会积极主动地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经历主动选择、互动交流理解内化的过程,来实现主题课程的教育效果。这也告诉我们,主题墙的教育性,不是自然而然沿着预设轨道发生的,只有当主题墙传达的信息与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生活世界产生连接,或者这种信息强度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它才会发挥作用。否则,

005

能与孩子对话的“墙”

就将造成幼儿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现象。所以,创设有效的主题墙,根植于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尊重,也促使我们走近儿童,强化幼儿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即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幼儿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班级主题墙建设应“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让幼儿拥有一些可以自己参与及利用班级环境的机会,从而产生全然不同的体验。幼儿一旦可以自主参与和利用班级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就会对幼儿产生更大的价值。

我们可以让班级主题墙空间渐渐成为幼儿展现自已的主场,比如,以往教师在创设主题环境时凡事亲力亲为,唯恐自己想得不周全,而幼儿只需直接操作即可。渐渐地,可改由以幼儿为主体来创设环境,教师则成为参与者。教师先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出任务,在明确的任务驱使下,孩子们可大胆表达或尝试,最后教师与幼儿共同规划、布置、维护,这个对环境的全程参与,就是幼儿的学习过程。

我们还需让班级主题墙具有特殊的儿童语境。笔者认为,所谓儿童语境,就是有着相似的生活学习背景、相同的经历经验、共同的话题兴趣、类似的语系特点的儿童言语环境。幼儿是班级主题墙环境的特别主体,更加需要有意识地创设儿童语境,尊重幼儿天性特点,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并引导幼儿共同经历、分享交流某个主题中的趣事、成果和有价值的经验。主题墙作为班级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定的儿童语境显得非常必要。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真正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的契机,去发现幼儿的经验表达方式;研究幼儿的学习心理;观察各类经验与幼儿学习之间的连接模式;探究怎样符合儿童语境。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倾听幼儿的声音,给幼儿参与选择的权利和多元表征的机会,让班级空间真正成为幼儿的主场,让主题墙有力地支持幼儿以主体身份行使权利,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成为可能。

二、主题墙相较其他主题环境有哪些独特之处

幼儿思维特点和认知事物的方式独特,决定了主题墙应有易于感知、泛在、动态平衡等特征,以及生动、互动、联动、流动等特点。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