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同的主体性研究》吕鸣章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于认同的主体性研究》

【作 者】吕鸣章著
【页 数】 226
【出版社】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2022.09
【ISBN号】978-7-5178-5043-4
【价 格】52.00
【分 类】社会学-研究
【参考文献】 吕鸣章著. 基于认同的主体性研究.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2.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基于认同的主体性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从认同与主体性的建立,认同与民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认同体系的建构,基于认同的地方民主实践,基于认同的民主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旧的认同体系不断瓦解,新的认同体系不断基于新的历史主体而形成与发展,揭示认同不仅是主体确立的内在机制,而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

《基于认同的主体性研究》内容试读

导言

导言

一、认同:民主的路标

(一)认同的危机

多元主体的自觉与存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2018年11月17日,法国近30万人走上街头,以“抗议上调燃油税”为导火索扩展为对生活、医疗、教育等改革措施的不满,使得法国“黄背心运动”成为继法国大革命与五月风暴之后,席卷法国乃至欧洲的大规模群众运动。高额的赋税、低迷的经济、偏高的失业率、脆弱的社保对人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利形成威胁,民众对既定的秩序安排心存不满。自由与民主一旦被堵塞乃至无法实现,就会成为民众的枷锁,民众就想挣脱它,打碎它。马克龙“履行巴黎气候协定”“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外交政策都是需要法国民众买单的。这恰恰成为法国极左政党及反对党的政治口号,这也是民粹主义的社会根源。2020年12月24日,英国历时7年之久终于成功脱欧。如果英国政府从现行的政治秩序安排中得不到一点儿现实的利益与好处,英国人就会马上退出,即使它是道德的、正义的。任何理想、正义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得以实行,否则它始终都会构成执政危机的根源。法国“黄背心运动”、英国脱欧等问题都表现为认同危机。认同危机的本质是多元主体之间在某些领域无法达成共识,彼此互为客体,形成

一种主客二元对立关系,造成“美杜莎之谜”。

民主的危机就是认同的危机。认同危机是现代民主的缺陷。那些被排斥在人民范围外的客体及他者始终在不断地威胁、考验着民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推动着民主不断走向历史的未来。他们不断地为民主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拓展着民主的内涵。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不是人们之外

001

回己基于认同的主体性研究

的先验的东西,而是主体间交往实践的产物,其内在的实现机制是主体之间的共识及其认同,不是一极主体把外在的先验的理性预设强加到另极主体身上的结果,当然也不是一极主体对另一极主体的直接蔑视与否定。任何有意与无意的强加与否定都会给理性的失效、秩序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带来各种各样的隐患与危机。在文化领域,引发情感危机;在社会领域,造成社会的分裂;在政治领域,造成政治动荡;在心理学领域,形成精神危机;在生态领域,造成生态危机:在个体方面,引起自我的癫狂;等等。危机无处不在,此起彼伏。总之,危机表现为共同体的撕裂、社会的失序、自我的残存。

(二)现代民主的共同指向

认同问题从哲学史来看,是哲学主题的嬗变。一个主体如何被另一个主体所接纳认同,这一问题在现代哲学之前是以一种类主体的思维呈现出来的,是以同质性主体共同体的思维形态展现出来的。这种思维主要是相对于自然客体对象而言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独立。现代哲学家们已经从近代哲学家那里接过了完成了的个体的主体性成果,直接从个体出发来思考人的历史。近代主体性的哲学建构还能否适合现代主体性的延续呢?现代哲学意义上提出这一问题的是胡塞尔。胡塞尔放弃主体二元对立思维,把纯粹意识作为哲学起点,通过意向性、意向性行为与意向性对象来完成主体的自我建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考的起点是此在,通过烦、畏与死,表明自己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个体;通过上手与在手开启自己的人生世界之旅。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的结果,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过程,它不可能事先决定人的存在状况。无论是近代主体性哲学,还是胡塞尔的纯粹意识、海德格尔的此在,他们的主体直接等同于自我,主体就是此在。实际上,主体并不仅仅是唯

一的自我,主体并非先天地与自我合一。胡塞尔晚年思考的哲学难题就是如何使现象学走出唯我论的困境,如何让他人、他我认同自我的观点,达到一种共识与共在。胡塞尔最后通过移情、配对等概念,使自我感知到有一个和自我一样的他者,他者与自我一样具有思考与还原现象学的能力。自我与他者是先验地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的,先验现象学的结论已经提前包含在其前提中了。“只有当先验自我的现象学揭示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在它当中包含的共在主体的经验也达致向先验经验的还原时,这一切才获得其充分的意义;因此也就是当表明作为先验经验所与物的先验

002

导言

主体对于在某一时刻进行自我思考者不只意味着一自我作为先验自我本身具体地在我自己的先验意识生存中,而且也意味着一在我的先验生存中作为先验的自我显示的共在主体,后者存于共同显示的先验的我们的共同体中。先验主体共同体因此是这样一种东西,在其中实在世界上作为客观的,作为对人人都存在的东西被构成的。”①这样的先验式论证贯穿于胡塞尔晚年的哲学思考中,《物理学的危机》中,胡塞尔仍在追问:

一门科学如何从自我内心的学说上升为主体间的公共科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现成在手确立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通过现成上手在劳动中来发现他者。“这种存在者不仅根本和用具与物有别,而且按其作为此在本身存在这样一种存在的方式,它是以在世的方式在世界中的,而同时它又在这个世界中以在世界之内的方式照面。这个存在者既不是在手的也不是上手的,而是如那开放着的此在本身一样一他也在此,他共同此在。”②此在就转化为自我与他者的共在与共鸣。这是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论证了自我与他人的主体间性共在。维特根斯坦认为“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即便唯我论的自我缩小到无延展的点,而实在论仍然与它相合”。③语言成为人的主体性确立的标准与界限,人的视野范围内的要素都要成为主体建构的要素而存在下来。那么我的视野如何得到他我的认同,从而具有普遍性?我的经验如何变得被他者接受成为普遍性的经验呢?维特根斯坦由此认为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语言的逻辑,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运用即语言游戏说。卡尔纳普反对私人语言,提倡公共语言学。罗蒂、利奥塔、哈贝马斯等都坚持主体多元差异,强调通过对话协商来缝合多元主体之间的断裂,为多元主体的认同开辟了新的道路。

客体如何上升为主体,获得主体的认同,这是一个异常艰辛的历史发展过程。美杜莎谜一样的眼光成为单一主体性思维的代表,美杜莎神

一样的目光所到之处皆化为石头般的客体。萨特从哲学上审视了他人即地狱的唯我论独断。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理论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它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视野,吸收了西方主体性发展的积极成果,科学回应了现当代西方认同理论的难题,指明了人类如何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道路。

①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551页。

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45页。

③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9页。

003

回已基于认同的主体性研究

(三)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何以可能

理论总是围绕着一定的概念与范式展开的。本书着重从认同理论视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阐释,对西方认同理论进行回应,并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民主发展走向深入。首先,认同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点之一。无产阶级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头脑,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作为心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就是探讨无产阶级如何从历史的客体上升为历史主体,何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挥散了无产阶级缺场的唯心史观的历史迷雾,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说明了从客体上升为主体的经济依据。马克思的认同理论是马克思深入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直观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黑格尔等唯心史观的理论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而细致地揭示了资本家如何把工人置于近似于奴隶的客体地位,把工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各种意识形态的欺骗手段霸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并最终体现为资产阶级阶级统治的国家意志。一言以蔽之,《资本论》就是揭示资产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合理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完成无产者的启蒙,实现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上升为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认同问题就是无产阶级主体地位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正是围绕这

一问题去重新发现历史、理解人的本质、创建唯物史观的;同时,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切入点,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的进程,甚至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与东欧的挫折也内含这一关键性问题。不论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还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法兰西阶级斗争》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是立足无产阶级这一潜在主体来深人阐述认同理论的。在他们看来,认同是一个主体间的历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人民主体地位,现阶段必须建立起与资产阶级针锋相对的认同体系,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晚年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考察了前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探讨了阶级社会及其阶级统治地位的形成发展过程。

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理论的阐述是回答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认同理论在中国风靡多年,它既有其合理的理论要素,又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而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理论的阐述一直缺乏应有的挖

004

导言

掘与关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首先只有理解无产阶级何以可能的问题,才能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一是从自我意识的新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到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变,二是从人本主义向交往实践主义的转变。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就鲜明地提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这是马克思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特点。自我意识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与要素,没有自我意识就无法开启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以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一直都致力于主体性建构的起点探寻。只不过这

一时期的主体是无差别的主体,是单一的类主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法兰西阶级斗争》《资本论》中,马克思从主体间的认同交往关系来阐述新历史观。在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世界历史等领域的分析中,都把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理解为主体间的认同关系来阐述,已经不再用抽象的人、单一主体的人等思维模式来反思社会历史。马克思反对费尔巴哈把人作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作为一种相互建构的主体间关系。《资本论》中所谓的“大写的逻辑”,实际上就是资本家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地位,如何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去完成自己的主体建构过程,商品、货币、流通等要素是对资本家的维护,是对无产者的剥夺,同时把无产者塑造为客体的认同过程。

二、认同的概念

“认同”概念多样、内涵丰富。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如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意指主体间在情感方面的协调与趋同的过程。美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人从小到大要经过儿童早期、游戏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和老年期等八个认同时期及危机。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米德认为认同是自我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学意义上的认同,如泰弗尔和约翰·特纳运用认同理论探讨了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伦理学意义上的认同,如查尔斯·泰勒认为是主体间自我主体身份的形成与追问。认同就是“我是谁?知道我是谁就是了解我立于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在这种框架和视界之中,我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换言之,它是这样一种视界,在其中,我能采取

005

回己基于认同的主体性研究

一种立场”①。它强调伦理价值对人主体性的塑造。如霍耐特认为爱、法律、团结是承认的三种形式,他者通过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伦理道德规范,达到自信、自尊、自豪的自我塑造,实现共同体组织的重构。

根据认同的领域可分为心理认同、经济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社

会认同与生态认同等。威尔特·A.罗森堡姆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

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②。它强调个体对政治体制的思想、行为的身份辨识。社会认同是个体对社会情感、价值的角色与身份的确认。社会认同是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情感、价值、权益与爱好等特质的身份归类。社会福利保障与社会组织的发展都属于社会认同的范围。根据认同的群体组织可分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党认同。国家认同是公民对国家共同体主权、人口、领土等要素的态度与归属感。民族认同是个体对特定民族血缘、思想、文化习俗等要素的身份确认。菲尼认为民族认同发展是一个从消极到积极发展的历史过程,期间经过消极迷茫、认同意识觉醒与积极认同的构建三个发展阶段。政党认同是个体对政党理想信仰、政治目标、政策方略等的认可与接纳。

认同的方式有硬认同与软认同。硬认同是主体通过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等威胁恐吓的暴力方式,来达到他者对自我的接受与同意。主体间关系是一种紧张胁迫,随时都可能爆发冲突的岌岌可危的共同体。为了维持他者与自我的这种臣服的主体间关系,自我与他者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上投入与承受巨大的负担;或者,他者在自我的强迫下彻底丧失主体身份,沦为主奴关系,共同体关系名存实亡。这是硬认同的弊端。

与权钱关系这种认同不同,暴力、战争是一种屈打成招的认同。暴力、战争等强制认同的缺点在于这种认同所构建的共同体是脆弱的、暂时的,是不稳定的,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形式认同,它很容易被其他认同所取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暴力认同压制或者消灭另一极主体,以此来达到唯我独尊,使“天下皆备于我”。希特勒曾经试图通过消灭肉体的种族灭绝来消除文化认同,直接把另一极主体降低为客体,形式上达到认

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②威尔特·A.罗森堡姆:《政治文化》,陈泓瑜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第6页。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